(两课时)
你留意到哪几个字?(生:花 鸟 情)
交流:花、鸟是世间的事物。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都可能与人的情感发生链接,这就是本单元的主题“万物有灵”。
2.第一单元选取了哪些“物”来表现它们的灵性呢?
周末已经预习了,孩子们对课文都有印象,立刻按顺序排出四种事物:白鹭、落花生、桂花、珍珠鸟。
原来,她主动关注了单元的语文要素,关键词是“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并且,她在阅读中也初步体会到这一点。
生2说,《落花生》这一课,不只有“情”,还有“理”,借花生这个平常的事物来说明一个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高年级了,孩子在预习中要有整体思维、关联思维,这很重要。我大大表扬了孩子。
(每个单元的开启,我都会这样聊一聊,从整体入手,慢慢培养高阶思维。)

今天是五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们破个例,先来说几个生字。说说你是怎么预习字词的?
生1说“匣”。我说这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呀,为什么提出这个字呢?孩子说,“匣”虽然笔画不多,但生活中不常见到,也容易读错,他问了妈妈,才知道这个字的用法和意思。通过交流,我们知道“匣”指的是精巧的方形器具。(领读,扩词)
生2说“嗜”。我们简单讨论了“嗜好”与“爱好”,孩子们说“嗜好”一般用于不太好的爱好,比如“嗜酒如命”。好像是这样的。不过,课文中却写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的绝顶,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这里的“嗜好”是不良爱好吗?显然,又不是。词语的运用真是千变万化的,很难用绝对的标准来定义。
我又补充了一个“嫌”,用换偏旁的方法做了拓展,教写这个字。
从第二课开始,字词我打算放手了——以查促学。孩子们应该有自主识字的意识和能力。慢慢“断奶”,才能真正自主。
揭题,读题之后,直接提出问题:课文哪个地方直接写出了白鹭的外形?
生找出第5自然段,多读几遍,交流这一段。
有孩子说,这一段很整齐,连用了四个“那……”,很有节奏感。说得好!我们来读出这种节奏感。
还有孩子说,这里写出了白鹭的完美。我追问:“哪里写出了完美?”生读:“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我抓住一个“忽”字补充一组计量公式:
10忽=1丝
10丝=1毫
10毫=1厘
10厘=1分
……
白鹭确实太完美了,不需要做任何改变,哪怕是极小极小的改变。引导再读句子。
又一个孩子补充说,这段话读起来感觉很特别,后来查了资料,发现这段话化用了古代写绝代佳人的句子。我接话,出示: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这样的完美,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就叫——(适宜)。
学生一下子把这段话与前文联系起来。原来,这部分是对第二自然段的具体描述。
(此时,经过多遍朗读体会,学生基本已经能背出这一部分了)
2.读一至五自然段,前后对照体会“精巧”
引导读第二自然段。
师:什么是适宜的?
生:色素的配合是适宜的,身段的大小也是适宜的。
师:也就是说,从“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两个方面写白鹭外形的适宜。刚才我们说第五自然段是第二自然段的具体版、放大版。那么,我们也来用放大镜看看,第五自然段写的是这两个方面吗?找一找。
生:雪白、铁色、青色,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是“色素的配合”很适宜;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增之一分则嫌弃长,减之一分则嫌短,这是“身段大小的适宜”。
师:哇,这是重大发现!再来读,还有哪里写出外形的适宜?
生:第三自然段……(生读)。用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对比,写出白鹭是最美、最适宜的。
师:其他几种鸟都太大了,白鹭很——精巧。你看,无论是第二、五自然段,还是第三自然段的对比,都紧紧围绕一个词,就是——精巧。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的构思与表达也是一首精巧的诗呀!
3.指导读1—5自然段。
1.读好三幅画
师:哪句话概括了神韵美?
生: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师:形好写,神难抓。怎么表现出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呢?
引导学生读6—8自然段。
在学生朗读中,体现三个场景就是三幅画。
第一个场景。学生抓住“嵌在玻璃框里的画”体会白鹭的韵味,有个孩子说很喜欢最后一句“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田是背景,是镜框,而白鹭是主角,自然风景成了一幅活画。这幅画可以命名为“水田垂钓图”。
第二个场景。先读,再命名。有的说,可以叫“枝头独立图”,有的说叫“清晨瞭望图”“白鹭望哨图”。我说,你们有的取地点,有的取时间,有的取主角,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独立瞭望,这就是韵味。如果是成群结队的热闹场景,是不是这个韵味了?(不是,这是一种悠然、宁静的美)
第三个场景。直接命名“黄昏低飞图”。重点体会“清澄”这个词。有个女孩体会得很好,她说“清澄”的重点在于“澄”,澄净、纯洁之美。实在太棒了!
2.出示三幅图,说一说三个场景。
文中的语言,加上自己的体会,是对三幅画的深化理解。
3.最后,读出反转的妙处
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学生很喜欢这里的反问与否定,在朗读中读出反转,体会独特而诗意的表达,很棒!
散文,果真是形散而神不散啊。
出示古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对比古诗中的白鹭描写与郭沫若笔下的散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对“窗含西岭千秋雪”的交流,很有意思,他们对照“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来谈,有独特的发现。

有几个孩子写得真快,当堂完成小练笔(仿写),还真不错。
光影的配合,晚霞的晕染,一切都是千变万化的。
风太缥缈,无色无形,很难定格。天空又太大了,动弹不得。
然而云虽常见,却因为高高挂在人们头顶上,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外衣,那若隐若现的云边,多之一分则嫌密,少之一分则嫌疏。
远方的山项上,时常挂着一朵两朵白云,没一会便飘走了。山又成了孤独的衣帽架。
清晨,旭日东升,云把太阳笼绕着,簇拥着。有的云还拦在太阳上面,不让它升起。很快,太阳窜入云中,它的力量给云镶上了会发光的金边。又是很快,云朝太阳的反方向飘去,隐没在山间。
黄昏,红日落下,云也被染上了自然的颜色。我看着它慢慢地飘走,又变回了白色。这应该就是悠然的样子吧。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云飘过,转瞬即逝。可你看向它的那一瞬间,不是已经把它的美印在心中了吗?在多少人的心中,云就像一幅优美的画。
——不,画未免太沉静了。
云实在是一首诗,一首永远轻盈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