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实录与观课思考

教学实录(简录)
师:你见到的雨都是一样的吗?你见到过哪些雨?
生:大雨、小雨、毛毛雨、暴风雨……
师:翻开书,把你想到的各种雨的名字都写下来,看看能写多少。
师:选择其中一种雨,说一说那是什么景象,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
生:(略)
师:阵雨的特点是什么?
生:一阵一阵的。
师:先观察,再有思路。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观察得很仔细,跟我们分享的思路也很清晰。大家都会背诵了,如果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这篇课文的背诵,分几个部分,要请几位同学呢、怎么读呢?
生:三个人。雨前、雨中、雨后。
师:第三自然段有了争议,大家一起读。
生: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下没下雨?没下,没下就是雨前。
师: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这时雨停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还是雨中。每读一句话,都要去思考,都要用心。
生展示背诵。
师:思路清晰还不够,真的要让雷雨在读者心中留下印象,还要有细心的观察和与众不同的发现。
师:《雷雨》可以检测你的心情,你的情感会随着文字产生变化。请你一手拿着笔,一边用心读文章,这些文字让你的心情都有什么变化?写在旁边。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特别有感触,画上波浪线。然后练习朗读。
生:第一句,我感到很害怕。
师:分享时从第一自然段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先读这个自然段,读出你的感受,然后再说当我读到这一段时,我的心情/感受是怎样的,还要讲清楚从哪些词语上获得了这样的感受。自己先练习一下。
生:第一段,害怕。黑沉沉,压。(把这些词语做上记号)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是不是真的有害怕的感觉。
生读。
师:仅仅是你害怕了吗?还有谁害怕了?
生:叶子和蝉。
师:把他们的害怕读出来。
生读。
生:忽然,乱摆,垂,逃
师:大风来的太突然,树也没有准备。蜘蛛为什么逃走了?怎么逃的?
生:蜘蛛害怕雷雨,“垂下来”逃走了。
师:“垂”能不能换成”掉“?
生:垂不是随意掉下来的。
师:垂和随随便便掉下来有什么区别呢?垂下来是直直地掉下来,速度很快,因为它害怕,想快点逃走。
生再读。
师:一位同学读课文,一位同学说心情。觉得他读的就是你体会到的心情你就举手,觉得他读的不够好就不举手。
生展示朗读,分享感受。
师:最后一段,小朋友们……
生:开心了,出去踩水了……
师:除了你开心了,还有谁开心了?
生:青蛙、蝉、蜘蛛……
师:哪个字让你感觉蜘蛛开心了?
生:坐。让我感到很舒服,很安心,不害怕了。
生再读。
师:这些心情都是靠具体的词语来表现的,用词准确,心情表达得才准确。之前聊过我们熟悉的各种雨,无论是哪种雨,都有雨前雨中雨后,带给你的心情也不同,你也需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现雨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选择一种雨,怎样用自己的话一段一段写出来。
图片

观课思考
1.慢即是快
这篇课文共用两个课时,第一课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竹平老师和孩子们只处理了两个问题,“你都见过生活中的什么雨?是什么样子的?”和课文结构。课堂节奏很慢,我想如果是我,应该会觉得这样很可惜,迫不及待想要把指导朗读、品析词语和句子都讲完。但是听了这堂课,我不禁反思:我平常的教学方式真的对吗?我到底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在真的让学生学进去。思考时间不够,学生如何才能有进步呢?
竹平老师经常说“我的课堂比较慢”,我想这其中一定是有深意在的。节奏慢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让学习真正发生。我们年轻老师上课很容易着急,看学生说不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就不断地提示他们甚至直接给出答案。有的时候我们不是在教学生,而是让学生来到我们规定的答案路线上来,这不是学生的学,而是老师的教,学生还是学不到什么。所以今后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要牢记“耐心”二字,把课堂时间充足地留给学生。
后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也给学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如果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这篇课文的朗读,分几个部分,要请几位同学呢、怎么读呢?可是我们班的同学在我话音刚落时就举起了手,我不禁产生了疑惑,真的思考这么快吗?于是我没有叫他们回答问题,而是说:大家再想想,再把自己回答的依据想清楚。可是过了2分钟,又有大概10位同学举手,我当时就想,是不是我班的孩子思维很快?竹平老师可是给了大家十分钟的时间思考呀!于是我没忍住自己,时间没给够,又开始叫同学回答问题了。结果不尽如人意,我觉得他们根本没有用心思考,瞬时答案和思考1、2分钟的答案是一样的,没有清晰、合理的依据。我不禁开始后悔,还是时间没给够,举手的同学思考不够充分,我又剥夺了那些没有思考清楚同学的思考时间。看来我还是操之过急,之后我可以先巡视一下,先问问那些举手的同学思考是什么,不要直接全班叫停解决问题。
2.读即理解
纵观竹平老师的教学,在梳理清文章的结构后,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朗读上,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变化?”来串联整篇课文,既落实了朗读目标,又能让学生自己关注重点词语。低段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朗读。
反观我之前的教学设计,先问学生“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再问“文章写了哪些景物”,再问“这些景物在雷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一步步带着学生走,学生课后不太可能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学习思路,就像竹平老师评价的,这样的问题串太碎了,每堂课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核心问题,学生就是围绕着这一个核心问题不断深入思考的。所以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先想清楚,这个问题是什么,只有我们想清楚了,学生学完才会清楚。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啊!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5031.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5月 4日
下一篇 2024年 5月 5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