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镜头

《桃花源记》文句简明,语多双关,教师可以根据文句设计谜语,引导学生感知陶文语句,进而可以步入文本,咀嚼真意。
“刚才我们一起通读了全文,现在请根据我出示的谜面,从文中寻找相关语句,当成谜底。”听到是猜谜语,大家兴致很高。
“第一题,谜面是‘花谢花飞飞满天’,谜底四个字。”
“落英缤纷。”一学生很快说出谜底,并作解释,“英,就是花,花谢就是花落,落花自然就是落英。”
我说:“是的,我们常用‘含英咀华’来比喻品味诗文中所包含的精华。这里的‘英’就是‘花’。再听题,谜面是‘洋装西服’,谜底八个字。”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几个人异口同声。
“为什么?”
“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部像外国人,这不就是洋装西服?”
我说:“照此理解,武陵渔人的衣着与桃花源中人的衣着肯定不一样了,是吗?”
大家讨论。
一小组代表回答:“我们认为‘外人’不是指‘外国人’,武陵渔人的衣着与桃花源中人的衣着是一样的。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些中国式的农村风景,‘设酒杀鸡作食’的款待都是普通农家的特点,他们的穿着也不应该是外国人那样的特异样子。 书下的注释也很清楚,‘外人’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所以,我们认为,桃花源中人的衣着与武陵渔人的衣着是一样的。”
另一小组反驳:“请注意陶渊明的叙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什么意思?原来他们的祖先是作为难民,躲避秦时战乱而进入桃花源的,因为与外界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桃花源中人们穿的仍然是秦时服饰。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是东晋人,武陵人穿的是东晋时的衣服。也正因为此,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不是‘惊’,是‘大惊’,为什么?太奇怪了,这个人的衣着与他们相差了快六个世纪,不惊讶才怪。”
又一小组发言:“我们也认同‘外人’是‘另一个世界的人’的观点。六百年了,‘食’、‘住’可以是中国式的农村场景,但不能据此判定‘穿’也没有变化。刚才老师介绍的《桃花源诗》中也有一句‘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就是说衣服‘没有新的样式’,从另一面说明,衣服与外界是不一样的。”
大家看《桃花源诗》,果然。
“其实,关于‘外人’的争论学术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个人感觉服饰应该是不同的,‘外人’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当然,与结论相比,我觉得这个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略作总结。“在你们争论‘外人’的时候,我想到一个谜面:小姑居处本无郎。请打一个五字谜底。”
满座寂然。
“不要提醒,让我们想。”看到我做解释状,有学生急了。
“郎者汉也,无郎就是无汉,乃不知有汉啊。对不对?”一机灵鬼拍桌大嚷。
“是的,课文中的‘汉’是汉朝之汉,这里我们可以谐音理解为男子汉的汉。太对了。”众人向他投以敬佩的目光。
“老师,这个制谜我也会。我这里也有两个谜面:一个谜面是‘女儿国’……”
“哈哈,不就是刚才的‘乃不知有汉’?”说谜面的同学话还没有说完,有学生就开始抢答,教室里笑声一片。
“还有还有,‘家丑’,谜底是什么?”
邻座答:“家丑不可外扬,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应该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接着我推出剩下的几个谜面:记者招待会,谜底是四个字。学生回答出“咸来问讯”。然后梳理出文章中表示“都”的几个意义相关的词。
还有“大举伐木”(谜底四个字)、“坐观垂钓者”(谜底三个字)、“偶然行到玄都观”( 谜底五个字),学生找到“林尽水源”和“见渔人”。 “偶然行到玄都观”,提示刘禹锡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句,于是“豁然开朗”——“忽逢桃花林”。
好像是李卫东老师说过,好的课堂导入应该就是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异”——“复前行”——“欲穷其林”,需要激发学生的心理期待和探究动机,这样的教学才有意思。这一段教学,师生交流非常愉快,现在笔录,恍如昨日。

图片​

好一个“外人”
东莱芜市实验中学 杨富志

师:在《桃花源记》中,“外人”出现了三次。请同学们找到这三处?
学生阅读文章,寻找“外人”。
生:第一次是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一句中。
生:第二次是在“遂与外人间隔”一句中。
生:第三次是在“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中。
师:课文有没有对“外人”一词作出解释?
生:注释14告诉我们,“外人”的意思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师:注释14告诉的仅仅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的意思。
生:注释14后面的“下同”告诉我们,下面两处的含义也是这个意思。
师:也就是说,这三处的意思一样的,对吧?真的一样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不急于下结论,思索一下,看看有没有疑惑。
生:第二、三句中可以把“外人”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但在“悉如外人”一句中,也把它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感觉有些怪异。
师:有疑惑,请大胆提出来。
生:难道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还能与时俱进般的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可能吗?
师:那大家一块讨论一下,有没有这种可能?
生:不可能!
师:既然不可能,那翻译也许有问题。那这个“外人”又该怎么理解呢?不着急,拿出《古汉语常用词典》来,查一查就明白了。
学生查词典。
生:查到了。
师:义项很多,我们一个一个的探究。
生: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外,远也。”那“外人”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远处的人,远方的人”呢?
师:那把这种猜测放到文中就可以理解为“桃源里面的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是远方的人”,这样翻译合适吗?
生:不太合适,“远方的人”仍然是“桃花源以外的人”。
师:看来这种解释不行。
生:它还有“外国,外乡”之意。
师:那把这种猜测放到文中就可以理解为“桃源里面的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是外国人或外乡人”。这样翻译合适吗?
生:不合适,怎么会是外国人啊?
师:对啊!怎么是外国人啊?是不是外国人,文中有一个地方告诉我们了。找一找。
生:在后文中渔者为了谋取私利而食言相告官府:“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倘若是“外国的人”的话,一个太守没有通关文牒,不可以浩浩荡荡地派遣官兵去找寻的。
师:“外乡人”就不用说了,更属于“桃花源以外的人”。
生:还有一个义项是“从前,以往”。
师:那把这种猜测放到文中就可以理解为“桃源里面的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是从前的人”,这样翻译合适吗?
生:合适。
师:我也觉得合适。不过我们还可以把“从前,以往”换成一个字?
生:古。
师:放进去看看。
生:“桃源里面的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古人。”
师:这样来解释,就显得更为合情合理了。还有义项吗?
生:“不是自己这方面的”。
师:那把这种猜测放到文中就可以理解为“桃源里面的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太拗口,谁来改一改?
生:桃源里面的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不像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地方的人的打扮。
师:不像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地方的人的打扮,那像谁呢?
生:像“古人”的打扮。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文中的“外人”其实是两个词。“悉如外人”的“外人”作“不是自己(渔者)生活的时代、地方的人”,也就是“古人”的意思;“遂于外人间隔”的“外人”作“外界的人”亦可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外人”同“遂与外人间隔”的“外人”意。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研论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简录

2024-4-28 21:33:08

教研论文

《画杨桃》教学叙事

2024-5-2 9:16:2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