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课堂实录
课前诵读《江南春》
1.去年的冬天王老师给602班上过一首古诗,叫——《江南春》,冬去春回,我们何不借此春光吟诵一首《江南春》,欢迎景苑今日座上宾客,以彰显景苑少年向美之风采,好不好?(生吟诵,注意平仄。)
正是江南好风景,盛花时节又逢君。同学们,上课!
2.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由南往北去边塞,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叫《马诗》。师板书课题。
一、初读古诗 (3分钟)
1.师书空题目,生读诗两遍;
2.正音:生个人读标红词语
(1)请一生读后,提问:这组词语里藏着一个多音字。
“燕”yān;燕山就是一座山,一个地方。
(2)还有一个表示地点的词语:“大漠”;把这两个词语读一遍。
(3)齐读。
3.读通全诗
师:词读得准,诗肯定读得准,谁来试试看。
(2生读;齐读。)
二、借助注释明诗意(6分钟)
1.师: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诗的时候往往会借助旁边的注释,边读诗,边把注释带入诗中。一边读,一边说,自己试一试。
(生自由疏通诗意。)
2.师:刚才借助旁边的注释,这首诗的意思是不是理解得有五六成了,是不是?除了注释以外,这首诗当中其实还藏着几个词是没有意思的,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助前面五六成的理解,来联系,猜一猜,想一想,拿出作业单,完成任务2中的第1小题。
(重点交流“快走”:快速地驰骋)
3.猜读、想象读。
师:现在通过自己的猜一猜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不是就八九不离十了。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边读边想象其中的画面。
三、品味诗句
(一)上联
1.这首诗它是千古流传的一首名诗,但这首诗也几经推敲。尤其是这两句,读——大漠沙如雪,关山月似钩。
(1)我们六年级的同学一读就知道,这两句写什么?(写景)
师: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景?
生1:看到了茫茫无际的沙漠;师1:这就是诗中的哪个词?
生1:大漠。师1:茫茫无边啊?怎么读?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2:看到了月牙;师2:他关注到的是“月似钩”,说说“月似钩”的意思?
生2:月亮像一把弯弓。师2:就是这位男同学说的月牙嘛!还看到了什么景?
生3:燕山。师3:还看到了燕山,你来补充——
生4:沙子被风吹得像雪一样漫天飞舞。
师4:他说的和你们不一样,你们是从字面去理解,他已经展开了想象。我们理解的时候,不仅可以从字面看,还可以想象。
(2)这两句诗有一个人对它的评价非常高,是谁呢?他是中国诗词大会点评专家——康震。他就说过,“此两句绝妙!”我们也来品品到底妙在何处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谁能把比喻找出来?(沙如雪、月似钩)
比喻进入诗里面,你觉得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激发想象);再读。
你想象到了什么呢?
播放视频。同学们,这就是燕山月夜下沙如雪的大漠,月似钩的燕山。——齐读。
这比喻入诗,让我们浮想联翩。让我们看到了大漠不一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这是一段奇景。(板书奇景)比喻入诗,使得诗句诗情画意。同学们,在我们的古诗长河中有没有这样的诗句呢?
王老师这里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比喻入诗的意境。
当然还有我们今天学的这一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有比喻入诗,就会使整个意境充满诗情画意。同学们,康震的这一点评啊,惊动了大唐的边塞诗人,他的点评通过时光隧道传到了大唐。
师:有个人对这两句诗歌,评价非常高,他是谁呢?
出示——康震:此两句,绝妙!
到底妙在何处呢?
生:用了比喻;
师:真是火眼金睛啊!古文功底深厚,谁能把比喻找出来?
生:把大漠中的沙比作雪。
师:还有哪个词,也是比喻呢?
生:月似钩;
师:比喻进入诗中有什么好处呢?
生:生动形象。
师:一见到比喻就是生动形象,给他鼓个掌。我们来品一品,读一读。
生齐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师:再读——沙如雪,月似钩,这样的比喻就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生1:月牙像钩子,能勾住东西。
生2:大漠中的沙被吹得一阵阵的,像雪一样。
师:无论对错,想象总是好的。
生:诗人一个人在燕然山非常孤单,在晚上看到燕山的月亮好像一把弯钩。
师:想象多么丰富啊!看,这就是燕山月下的沙如雪,齐读。
生齐读
师:这比喻入诗,让我们浮想联翩,让我们看到大漠中不一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这是一段奇景。比喻入诗,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我们的古诗长河当中,在我们的故事库里面你有没有积累这样如诗的诗句呢?
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2: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3:绿遍山源白满川;
师:王老师这里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比喻如诗的意境。
生齐读诗句。
师:同学们,比喻入诗,就会入情入境,让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18分)
(3)(播放背景音乐)师:康震的这一点评,惊动了大唐诗人,几位边塞诗人代表,纷纷表示要来会一会康震。你知道大唐有哪些边塞诗人吗?
生1:王昌龄、王之涣;
生2:高适、卢纶;
生3:王翰;
师:首先站出来的是谁呢?高适。李贺诗歌虽妙,但是边塞应该如同我的笔下所写——
生:千里黄云白日醺,被风吹雁雪纷纷。
师:第二个站出来的是王之涣——
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好有气势,此时王昌龄骑马而至,大喝一声——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果然是王昌龄啊!看谁也来了?
生:卢纶——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师:好诗好性情,王翰说,我也来两句——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同学们,这几位边塞诗人,为什么会和李贺的诗情画意杠上呢?他们是什么观点——
生1:他们认为边塞诗应该体现将士守卫边疆的心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2:他们认为边塞诗歌,应该比较豪迈;
生3:他们认为边塞场景,应该是凄凉的。
师:同学们,刚才这几位代表这些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康震在一旁忍不住了,连连作揖,他说——(师出示康震在诗词大会的解读)
师:我看到同学们眼神不一样了,李贺压根就没去过边塞,原来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情景竟是被他想象出来的。(板书奇思)同学们,这李贺没有去过边塞,为什么要写边塞?心中应该是充满了什么?
生:应该充满着忧愁和悲伤,因为他当时仕途失意;
师:你在揣测是吧?他在向往什么?他为什么向往边塞?
生:因为边塞远离社会政治斗争。
师:老师可要告诉你,边塞可是当时大唐中战乱最重的地方,而燕山又是最动乱的地方。他为什么想到那里去?
生:报效祖国。
师:建功立业,是不是?两句写景的诗已经浅浅地表达出了他自己心中的心声,我们可以再读一读这首诗,品一品他这样的心声。(生齐读)
(二)下联
1.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叫《马诗》,你有没有发现,除了诗题外,全文没有一个“马”字。马藏到哪里去了?(生答金络脑)
师:这首诗的题目叫什么——
生:马诗。
师:全文没有一个马字,马藏到那里去了?
生:经络脑。
师:什么意思?
生:套马头上的那个……
师:简单说就是马笼头。写马的诗,为什么不直接写马,要用马笼头来代替呢?
生:用的材料不一样。
师:什么材料?
生:黄金。
师:从材料看很特殊
生:只有高官受到国家重用才能用马笼头。
2.古时候有身份的人才能骑马,有身份的人才能用经络脑,拿出作业单,完成任务四中的1、2两小题。
(生完成练习)
师:我们刚才通过做任务4其实已经得到了一个补充,对经络脑的补充。
生:表达了他要表达忠心报国的志向
师:经络脑是贵重的鞍具。象征着身份。其实我们已经发现,这首诗明写马,实际写李贺自己。希望自己像马一样被重用。他被重用了吗?边读边想,为什么没有被重用。
生:何当
师:为什么
生:何当是何时,将要,何时才能把马套上鞍具。
师:“何当”这一个词里面,其实就是李贺自己千万次、万千次的在内心呼唤。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那是一种对自己内心、心声的那种呼唤。生齐读。
师:此时,李贺已经不是通过浅浅地表达自己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心声了,而是借“马”淋漓尽致地表露无遗,我就是希望去边塞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同学们,他没有被受到重用。不受重用而不得志,是多大的惆怅啊。再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不被重用、不得志,只能借什么表达心声?
生:马。
师:只能借马来言说自己的志向,六年级的同学,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吗?
生:借物抒情。
师:也叫做——
生:托物言志
师:是的,同学们,让我们用共鸣的心,用朗读的声,追随李贺去看这一段奇景,去表达他心中的志向。生齐读。
8.原来李贺的心中还藏着自己的志向,这是一种奇志。(板书奇志)
四、知人论世,拓展深化
1.李贺为什么会有这种建功立业的渴望呢?你对李贺有了解吗?能不能把自己查的资料联系他的渴望说一说?
(引导学生把查过的资料和心中的渴望联系起来说)
生: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李贺出生于破落贵族之家,这可能是报效祖国的原因。
师:像他这样说很好。查的资料和自己勾连。
生1:他七岁写诗,想用才华报效祖国。
生2:我知道他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诗歌代表者,种种原因使他有了要报效祖国的志向。
2.我们一起来李贺的生平。看完这段生平,有没有想要补充的?
(老师出示李贺生平资料)生默读
师:有没有想继续补充的?
生:因为他的父亲名字比较……自小五官比较奇特,长得有点丑。
师:他查的资料和我不一样,他面相丑陋,因为父亲的名字,他不能参加考试。他多有才,李贺年仅27岁就殁了,一生中有274首诗歌。你有没有读到其他关于他的诗。来分享一下
(生分享其余读过的李贺的诗歌。)
师:同学们手上还有很多关于李贺的诗,课后可以交流交流。同学们,这伟人,他不但有志向,可以说他才华横溢,是唐代一位传奇的诗人,我们可以称他为——奇人。(板书奇人)
3.都说,以梦为马,把自己的梦想作为自己的前进的动力,可是,李贺他是以马为梦,短短的一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辞官归乡的那一年,正逢马年,他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写了马诗23首,他感叹自己无人欣赏、无人宠爱,读——
贫苦骨嶙峋,坚硬铮铮响,读——
唉,才人诗路,壮志难酬——
王者不爱马,希望成泡影,——
我欲留芳名于后世,同与太宗而不朽——
青烟袅袅,人生空空。——
千年回眸,金陵怀古,吾等若为李贺,也应精忠报国,至死不渝。齐——(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