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简录

肖培东执教

1.课前导入

这篇课文相信你们一定都读过。来,把课题读一读,预备读~,作者?

2.初读梳理

问题一: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精简法:删去“长征途中”。

(2)替换法:体会“翻越”“跨越”“战胜”的不同之处。

(3)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4)小结:红军不仅跨越了老山界,而且战胜了一个很大的困难。

问题二:这篇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1)生答:时间、地点的转化

(2)我们看思考探究题一是怎么告诉我们的。预备读: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3)所以,读这这篇文章,我们一定要注意翻越老山界过程中那些时间点。我们看看,翻越是从那一段开始的?第几?第二自然段。有没有一个时间点的词?下午。“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这段里面还有一个时间词,你能不能找到?“天色晚了”,就引出了我们和瑶民一家攀谈的事情。

(4)自读课文,找出其他时间点的词。开始,把这篇文章整体地读一遍。

(5)学生默读。教师板书一个大大的“山”字,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6)好,同学们手都举起来了,那这个翻越过程中时间点的词找出来没有?接下来,不着急,自己把它连起来说说看,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开始,自己说,下午才动身……好,一直说到到达山顶,什么时候?下午两点钟。

(7)谁能从下午才动身,说到又一个下午?开始!哪位同学试着举手,把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给大家说一下?哦,有更多的同学都敢说!这一组同学还没有。你来好不好?

(8)嗯~你这个翻越说得够快的了。但是这里还有几个时间词要注意,可能它表现得不像时间,但是它就是时间。比如说,“走了半天”,找到了没有?还有一个,“走了~不多远”,这些也要注意一下。好,哪位同学再来说一下?

(9)同学们,读这样的文章呢,就得注意时间的顺序和地点的转化,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个翻越的过程,步骤交代得很清晰,对吧。

3.精读赏析

(1)好,再考考你。为了让我们直观地感受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你看,我们课本上是不是插了一幅图?12-18段。哎呀,眼睛真厉害。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满天都是星光”,预备,读!

(2)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个部分再读一遍?在她读的过程中,请每位同学思考一个问题。编者给这篇文章插图,为什么单单挑这几个段落设计插图?读~

(3)读得可快了。有一个句子读错了不知道大家听出来没有?“不要落后做乌龟呀”,读成了“不要做落后乌龟呀”。咱们红军是乌龟都不做,不是说不要做“落后的乌龟”。好,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给老山界设计插图,编者为什么要挑12段到18段?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你来。

(4)哎呦。我们把他的话分成两个部分。

(5)他说呀,这几段描写,写出了老山界的高大、陡峭。好,我们就先说这个部分。你先说说看,最能表现老山界高大陡峭的语句是哪几句?嗯,你说说看,怎么就表现了高大陡峭呢?我们来看这幅图。这个老山界真难翻越。“之”字形说明这个山非常的——陡峭,这个路非常的——曲折,而且非常狭窄。这个“之”字形说的是高大还是陡峭?——陡峭。那“高”呢?同学们,火把怎么能和星星连起来呢?嗯,因为山很高。前面的人顶着火把仿佛就顶着——天了(踮脚,手够天)。所以呀,这个句子就写出了山的高大。除了这个,还有没有,表现山的高大陡峭的句子?

(6)大家一起来读读第一句话,在之字拐的路上,预备,读。诶~告诉老师,就你读的这个句子里面,哪个词最能写出山的高陡?“一步一步”,怎么说?一步一步说明行军速度很慢,因此读的时候读慢还是读快?你读读看。看到了吧,正确的理解我们读起书来就好了。来,同学们,读慢一点,“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预备,读~好,你继续读下去。

(7)那同学们,哪个词,写出了山的高大、陡峭?绝壁,这是一个明显词。还有没有?简直,这个副词非常有情感,一不留神就会疏忽掉。向下看,是绝壁,是陡,向上看呢?是高。你能不能读出高的味道来?大家发现她哪个动词读响来了?排!有力量吧!“一点点排到了天空”。好,你把两句话重新读读看。向上看,表现山的高!向下看,突出山的陡~你知不知道读不好,长征队伍不要你的。你这样读还不能当我们的战士的。

(8)同学们,向上看(加重力量感),预备,起!向下看(加强纵深感)……所以,第12-18段,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大陡峭,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重重、惊心动魄。

(9)以这几段为插图,除了能表现山的高大陡峭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原来这一段写了红军战士的语言,你给大家读一读。(换一个同学)嗯,你来读一读。(换一个同学)你来读一读。同学们,他们三个,谁最像红军?(换一个同学)你来说。听到你的肯定,你看他目光一下有神了。可是我觉得还不像。(换一个同学)你来读读看,到底像不像。

同学们,想要像红军,我们发现没有,说话的时候,标点符号是什么?(生答:感叹号。)说明这句话是——铿锵有力(加重力量感)。来,再读读看。哎呀,她真的是很努力了。(换一个同学)来,你来读读看。

大家发现没有,“前后呼喊起来”,哪个动词?呼喊!不是你们这样说出来的。所以记住了,铿锵有力!一起来读,预备,起!(生齐读。)

前面这位同学再试一试,看这次能不能加入我们的红军队伍。(生读。)哎呀,到后面顶不了天了。老师教你一个办法,同学们,我们前面加上一个叹词读读看。

来,第一句,加个什么?嘿~(举手朝山那边呼喊状)不要掉队呀!来,你来嘿嘿看!(换一个同学)哟,像起来了。(换一个同学)来,第二句,嘿~(生读。)第三句,我们一起来!第三句用“嘿”好还是——用“”好不好,试一下。(生齐读。)

孩子们,想要做红军,要先把这个话读好。来,我们开始读。嘿~不要掉队呀!预备,起!(生齐读。)哎呀,你们都可以加入我们红军队伍了。

(10)那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说,刚才这三句话是表现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我想呀,红军队伍里,前后在呼喊,陆定一先生选这三句语言,肯定有什么含义,现在把第一句,这位同学你来读一读,看看像不像。(生读。)不要掉队呀,你说这个不要掉队表现什么?团结、集体主义。第二句,你来试试看。(生读。)那你说是什么?积极前进,不能落后。最后一句,全班同学,一起来。哇,预备,起!(生读。)我们顶着天啦。哪个字要重读,顶!顶天——立地,那不就是一个英雄豪迈的形象吗?

(11)所以同学们,细细读这三句话,角度都不同。有要我们红军团结的,有要我们红军积极进取的,有要我们红军顶天立地、英勇豪迈的,所以,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内心,再借助自己的声音,表现出那个夜晚红军的呼喊。一起来,嘿~预备~起!(生读。)

4.拓展延伸

(1)那老师再问大家了,如果编者还想给这篇文章再加一幅图,你觉得选哪个段落插图最好?(师举手,环视学生。)纵观全文,你觉得哪个段落做一幅插图,最有意思?

(2)来。(生答。)22段。你给大家读一读。每一个读过《老山界》的同学,都不会忘记第22段(饱含深情地)。你给大家说说看,为什么选22段来设计插图?(生答:可以表现睡觉时的困难、红军勇往直前的精神。)同学们,那个晚上,天气极寒,我们的红军队伍,物资又非常地紧缺,所以,半夜就会醒来,这就从侧面写出了红军的这种精神,对不对?(这里是对学生答案的进一步阐述,以加深其他同学的理解。)还有没有?为什么选择这幅。你来说。

(3)嗯,你觉得哪一句最能写出山的高大险峻?两个比喻。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用饱含深情、夸张的语气)矗立在眼前。同学们,这篇文章读完以后你才发现,真正的巨人是谁?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也没挡住我们翻越老山界的什么呀——决心。因此,这个巨人我们读出一点思考了。有同学说,写山的高大,其实,也在写人的高大,对不对?

(4)通过这个段落,还想表达什么?(生答:视觉与听觉的贯通。)这个段落之所以被大家津津乐道,是因为陆定一先生对不可捉摸的声响,却把它捉摸出来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耳朵里——我停下来你们就读下去哦。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停下来,生读。)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同学们,这个不可捉摸的声响,我们的作者借助比喻句表现它的声响,老师想问大家,什么声音是极宏大的?谁来说,这四种声音中,那些声音是极宏大的?你来说。波涛,还有没有?那么剩下来的春蚕和山泉的声音应该是——细切的。什么声音是极远的?这四个声音里面,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是哪个?哒哒哒哒,野马从平原上奔驰。还有没有?你确定山泉呜咽是很远的声音?山泉呜咽~这个声音,山泉的声音是很细的,它应该是属于远的还是近的?(生答:近的。)那是哪个声音?波涛澎湃,这个应该是远处传来的。那么同学们,细切的声音就要读得——细一点,宏大的声音,就要读得——洪亮。可是刚才都没读好,再来一遍。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停下来,生读。)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再来一遍好不好?女同学读细切的声音,男同学读宏大的声音。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停下来,生读。)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5)如果说前面那副,是山路攀登的动态图,那这一幅就是——静态图。动静相宜,我们就知道了红军的精神。一个人在如此黑的夜晚,如此冷的夜晚,如此高的山上,他还有心情去把声音想得这么美,说明我们的红军战士——乐观。所以孩子们,乐观不是随意说出来的,是从文字中读出来的。

(6)那么同学们,大家还想再添一幅图吗?(师举手等待)你说,你最想添一幅什么图?(生答:红军给瑶民送米的图。)哎呦,那你把这幅图叫做什么图。送米图。诶,换一下,不叫送米图,叫什么图?(生答:军民鱼水图。)哎呦。(这里用一个语气词表示称赞。)

5.升华总结

所以同学们,大家发现了没有,写翻越老山界,照理说,文章应该都是写翻越的过程,可是这里写军民攀谈的内容多不多?大家说说看,从第几个段落到第几个段落?第三段,一直写到——诶,第九第十段。这么长的段落来写军民攀谈图,陆定一先生有什么用意?

这好像不是在写老山界呀,为什么花这么长的笔墨来写他们的攀谈?

(生答。)嗯~表现了红军对瑶民的关心,对瑶民的保护,再反一反?不从红军来说话,表现出了——人民对红军的——同学们一起来帮她,一个词?

——热情、信任、支持。

所以同学们,我们到这儿突然就明白了。一个队伍为什么会有勇敢、乐观、坚强、自信,都是因为来自于——(生答:人民的支持)。我们的队伍只有以我们的百姓为靠山,才能翻越一座又一座老山界。(板书:红军——山。)

因此,所有的信念源于一点,我们的队伍是谁的队伍?(生答:人民的队伍。)也只有抱着这样的信念,我们才能听到遥远的山间传来的黑夜的呼喊——

一共三句,一起读~嘿~预备,读!(生读,师给手势。)愿我们~也不掉队,愿我们~也顶着天!下课!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研论文

高二下《迷娘(之一)》教学策略

2024-3-11 17:07:24

教研论文

《家乡的风俗》教学流程与习作展览

2024-3-13 1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