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获2014年江苏省“蓝天杯”初中语文会课竞赛一等奖

一、导入

师:初一年级我们曾学过一则寓言故事—《黔之驴》。同学们,还记得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生(齐):柳宗元。

师:是的。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初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齐):读。

师:对,首先是读,课文读过了吗?(生答。)注释读过了吗?(生答,起起落落。)看来有点底气不足,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读课文。谁来?

(一生读。)

师:读完了。谁来点评一下她的朗读?

生:声音响亮,文中的几个难字都读对了。

师:噢,你说说文中究竟有哪些难字需要注意。

生:有很多,比如“隔篁竹”中的

“篁”,“俶尔远逝”中的“俶”等等。

师:老师事先也准备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两遍,好吗?

(屏显。)

隔篁(huáng)竹水尤清冽(liè)

为坻(chí) 为屿(yǔ)为嵁(kān) 为岩

蒙络摇缀(zhuì)

参差(cēn      cī)披拂日光下澈(chè)

佁(yǐ)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明灭可见(jiàn)犬牙差(cī)互 寂寥(liáo)无人

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

(师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点评刚才那位女生的朗读。谁再来?

生:感觉“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话的停顿有点问题,应该在“岸势”与“犬牙差互”间稍微停顿一下。

师: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

生: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横”。所以,这句话可以分成两部分。

师:根据译文来停顿,这是把握正确停顿的一种方法。

生:我认为“潭中鱼可百许头”这句话的停顿刚才她读错了。“潭中鱼”是一个整体,指的是“潭中的鱼儿”。因此,不能把“潭中”与“鱼”分开来读。

生:我认为“潭中”与“鱼”之间就应该停顿一下。因为,这儿的“潭中”应该转化为“状语”了,解释为“在潭中”“,鱼”才是这句话的主语。

师:老师认为,刚才对“潭中鱼”的两种理解都可以。不过,从朗读的顺畅而言,把“潭中鱼”作为一个整体,可能更好!刚才同学们的点评和分析都很准确。下面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到的内容有没有注意到。谁来试一试?

(一生读。)

师:谁再来评一评?

生:刚才的重点都注意到了,读得比刚才的女生要好!

生:我认为读文言文是一种享受。虽然他读得很准确,停顿也对,但总感觉少了一点味道!

师:少了什么味道呢?

生:好像没有把作者柳宗元想要表达的需要与感情读出来。

师:这是一个高要求,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之一。相信我们通过学习,一定能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三、释文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读文言文是一种享受。不过,这种享受一定要建立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之上。下面请同桌结对,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看看能不能疏通文意。解决不了的难词难句可提交全班讨论。

(生自主学习。)

师:有困难的内容吗?

生:“往来翕忽”中的“翕忽”是什么意思?

生:“翕忽”是“轻快敏捷”的意思。

师:那么“翕”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轻快”的意思。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学沉默。)

师:请同学们看“翕”字的字形,上“合”下“羽”,本义指“鸟儿合拢羽毛”。因此,这儿的“翕”的意思应该  是“动作的缓慢、顺畅、自如”。而“翕忽”这个词的意思重在强调后面的 “忽”,指的是“轻快敏捷”的意思。

生:“俶尔远逝”中的“远”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字确实很重要。谁来帮助他一下?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因此,这里的“远”是“向远处”的意思。

师:是的。这也是刚才一个同学提到的什么文言现象?

生(齐):名词作状语。

(师板书“名词作状语”。)

师:不错,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用法。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屏显。)

(生自由回答加点字的用法、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的都是一些重要字词的意思或用法。那你们对文中的句子是不是都理解了?老师来考考大家。

(屏显。)

(生自由回答,重头突出加点字

的意思和用法。)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字句的意思。下面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

(生读。)

生:我感觉作者的心情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是变化的,是由开始的“乐”到最后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是的,由“乐”到“悲”,但是为什么由“乐”到“悲”?我们等一下再深入学习,探究其中的原因。

生:这是篇游记散文,作者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生:作者围绕小石潭写了很多的景物,如“树”“蔓”“石”“水”等等。

师:对于游记散文,有的时候通过多读,就能掌握一些游记散文的基本内容,如游览时的心情、观察的顺序以及相关的景物等。

四、探究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课文围绕小石潭,主要描写了“树”“石”“水蔓”等景物,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并思考一下这些景物分别具有什么特征。

(生圈画。)

生:我从“水尤清冽”“空游无所依”等句中看到了“水之清”。

生:不仅仅是“水之清”,我根据“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与“犬牙差互”等语句知道作者也力求表现“石之怪”。

生:还有“树之青”“蔓之翠”。

生:我从“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和“似与游者相乐”中体会到了“鱼之乐”。

生:我还从“如鸣珮环”中感受到了“声之脆”。

师:同学们都能根据句子归纳出这些景物的不同特征。但是,老师却发现“水之清”“石之怪”“鱼之乐”声之脆”等景物特征都表现了“石潭之小”这一总特征。或者说,本篇文章中几乎所有的语句都直接或间接体现了“石潭之小”这一总特征。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再来认真探究一下。回答时,请用这个句式回答。

(屏显。)

生:我从“下见小潭”中的“小”字,直接知道这是一个小潭。

师:是的,“小”字直接体现了“潭小”的特征。那么,这句话中还有其他的字词也能体现“小”这一特征吗?

生:“下见”是指“向下才能看见”,如潭大就不需要再“下见”了,其直接就出现在作者的眼前了。因此,我从“下见”这一词中感受到了“潭之小”。

师:解释得合情合理,请同学们就运用他的析词分析法来继续探究石潭之小这一特征。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指的是“潭中的鱼大约只有一百条”,因此,我认为这里是通过“鱼的数量之少” 来反衬“潭之小”。

生“:隔篁竹”指的是“隔着一片成林的竹子”,我认为一片竹林就挡住了石潭,可见石潭面积不大。

生:“往来翕忽”指的是“来来往往轻快敏捷”,说明“鱼儿游动的范围”小,从而看出石潭面积不大,也体现出“潭之小”这一特征。

生:“四面竹树环合”说明竹树从四周甚至从空中都把石潭包围了,可见石潭面积之小。

师:你怎么就知道“竹树”不但是“四周环合”,而且“空中”都“环合”了呢?

生: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全方位包围的话,可能就没有后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效果。

师:正是因为潭小,被全方位遮住,才可能有“寂静极了,幽深极了”的感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也是一种解读文章的方法。还有哪些?

生    如鸣珮环”指的是水的声音“像玉珮玉环碰撞发出来的声音”,可见水声之清脆悦耳。如果潭大的话,声音可能就是“如雷贯耳”般的“响亮”了。因此,我认为水声之清脆反衬出“潭之小”。

生:全石以为底指的是潭底整块的石头构成,一眼能看出潭底是一块整石,可见潭底不大,潭底不大自然就证明了石潭不大了。

生:潭中的鱼为什么会由“佁然不动”到“俶尔远逝”呢?我认为,可能是柳宗元他们一来就惊醒了发呆的鱼儿。由此可见,岸上的人与水中的鱼距离不远,这也说明了“潭之小”。

师:那看来“似与游者相乐”就更能体现人鱼关系之亲之近了。还有其他的吗?

生 :屿”是“小岛”,“小潭”与“小岛”对应。

师:“小潭”不仅是与“小岛”对应,还与“小丘”“小生”对应呢!看来他们真的是“四小无猜”了啊!

(生大笑。)

生:斗折蛇行”指的是“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溪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我认为,这里是通过溪流之细小来反衬“石潭之小”。

生 水尤清冽”指的是“水特别清澈”。这里可能也是作者通过水量少且极清来暗示“石潭之小”的特征。

师:那么,在文中还有没有暗示“潭水少”“潭水浅”的句子?

生:日光下澈”能够体现。正是因为“水浅”,阳光才向下直接照射

到了水底。这里通过潭水之浅来反衬“石潭之小”。

师:是的,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到位。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最后,再由老师总结一下。

(屏显。)

石潭位置 潭水声音 发现过程 全石为底 石头形状 树木姿态阳光下澈

潭鱼数量 鱼儿惊醒 人鱼逗乐 鱼游范围 溪流曲折 竹树环合石潭氛围

师:这篇文章几乎所有语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石潭之小”这一特征。其实柳宗元在写游记散文时,大都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等,他总是以生花妙笔,沙里淘金,提炼出一篇篇艺术精品。

(屏显柳宗元其他作品题目。)

师:石潭如此之小,小得如此清秀、清幽,让作者顿生欢喜愉悦之情。哪个同学再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愉悦。

(生读。)

五、悟情

师:可能有些语句还应该再夸张一些。刚才,我们讨论时有同学说,作者的心情是“由乐到悲”变化的。那么,作者究竟想借助这小小的石潭表现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柳宗元的生平资料。

(屏显柳宗元资料。)

生:因为柳宗元被贬永州,心情是苦闷的。所以,作者想借助小石潭表达自己的苦闷之情。“乐”是表象, “悲”才是根本。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柳宗元刚开始游览小石潭时的心情确实是很快乐的。

生:我认为,刚开始作者被小石潭的秀美所感染,只是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悲与痛;到了最后,却猛然发现如此秀美的小石潭却处在人迹罕致的荒郊野外,以致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所以情不能自已,感到伤心、悲怆。

生:我认为,作者表面上在写“潭”,实际上却在写“人”,写自己的遭遇,写自己被贬后的心情。

生:我想化用“天人合一”这个词。其实,自始至终,文章都是“潭人合一”的。

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潭”与“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讨论后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

生:清秀的景色使得小石潭因“秀”而“美”;柳宗元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人因“才”而“美”。一个“秀美”,一个“才美”,两者都美。

生:两者都被人“遗忘”了。一个被“永州之人”“忘”在荒郊野外,一个被“皇帝”“忘”在不长一毛的永州。

师:是的,两个“美”都被“遗忘”了。所以,作者被冷清的景色所围绕、感染,心情自然是悲怆和惆怅的。哪个同学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读。)

师:对于柳宗元个人而言,这次被贬永州,是他个人的悲剧;但是对于华夏文化而言,却是民族的幸运,文化的幸运。

(屏显。)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中国文化史拥有了

《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文化苦旅》

师:最后,请同学们以朗朗之书声来共同表达对这位文化伟人的敬意与感动吧!

(生齐读课文。)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0966.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3月 12日
下一篇 2024年 3月 12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