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们开学一周了,这一周上了两篇课文《腊八粥》和《北京的春节》。寒假的时候听了朱煜老师的备课指导,很赞同将《腊八粥》放到《北京的春节》前来上。细读文本后,我发现确实《腊八粥》的文本更贴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而《北京的春节》从文段的篇幅上来说,的确有迷惑的作用在。所以,我还是倾向于先上《腊八粥》。
上学期在学校进行了小课题的申报,做课前预习单的研究。因为确实发现班上学生的预习作业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本学期一开学,第一篇课文《腊八粥》的预习单就率先出发。结果就是,有好有差。
在预习单的“问”:提出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尝试在书上做好批注。这一部分,每一次都是预习单的问题所在。
先来看看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1.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腊八粥的来历是什么?
3.腊八粥好喝吗?
4.为什么腊八粥必须要到夜里才能吃?
5.为什么要特定写八儿?
6.腊八粥是怎样来的?
7.应该是大勺啊,“大匙”是不是错别字?
单看这些个问题,那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但是,通过预习,读了文本后,再提这些问题,就是问题。
为什么?这些问题,与学习课文主要内容关联大吗?如果我不知道腊八粥的来历,影响学习这篇课文吗?答案当然是不影响!
那么,再来看看这些问题:
1.文中题目为《腊八粥》,但为什么说八儿等粥,而不是制作腊八粥的过程呢?
2.为什么要写八儿的反应呢?
3.第13和15自然段不是重复了吗?为什么?
4.为什么作者用四次叹气:“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正在叹气”“锅内又叹了声气”“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腊八节不是应该开心吗?
5.第8自然段为什么重复出现“饿了,饿了”
此处的第3个问题,不就可以与课后题第3题结合起来吗?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而第13自然段与15自然段一个是猜粥,一个是看粥,引导学生对比着读一读描写八儿对粥的猜测和八儿见到腊八粥的语句,体会八儿在猜测时是联系了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这种想象也是源于八儿对腊八粥的急切渴望。
因为课文中是详写了八儿等粥的过程,略写八儿一家喝粥的场景,所以小练笔设计为:
写一写八儿喝腊八粥的场景。
1. 抓细节,展特点: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 可用对比或侧面描写来突出八儿
在班上抓取了几个小练笔的片段,一起来看看吧。
他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眼里亮亮的,但嘴巴却不停地抖动着,嚷嚷着“烫,烫,烫”,但是嘴巴却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还是一直不停地喝。
独属于腊八粥的那份甜腻腻的味道在口腔中徘徊,八儿不知不觉闭上眼睛:那面面的是花生仁,松软的是赤豆,香甜的是栗子,带核儿的是······
他轻轻吹了口气,温热的蒸气弥漫开来。八儿迫不及待地灌了一大口,可立马又把碗放回去,吐着舌头,包着腊八粥含糊不清地对妈妈说:“妈,妈,好烫!”
八儿嫌太慢,直接捧起碗来,嘴贴着碗边大口喝起来。吃得嘴边,鼻子尖儿上,脸蛋上都是粥,脸黑乎乎的,像个小泥人儿。
吃得太急,都忘冷会儿了,尽管再烫,八儿也只是笑笑,不愿吐出来,还不忘往自己嘴里扇风。八儿吃得满脸通红,嘴边全都是,碗边也全都是,桌上地上,也都是八儿漏的腊八粥。
想到什么就写了什么。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