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六上21《三黑和土地》教学实录

师(介绍自己的名字后)。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名字它有来源。不像,就是有一些,比如说农村的一些名字,他们就是随便取,比如说二娃三娃之类。

师:哟,二娃三娃看起来你有这个接触过农村的孩子是吧?张老师,今天呀,就想给大家介绍这么一个人,他呢就叫——(生:三黑。)你说这些名字怎么了?

生:我觉得这些名字就是很像,随便起的。

师:就是随便起的,不像我们的名字,都得查字典,绞尽脑汁想那些有最美好的寓意的用在我们的身上。这是个随便起的名字,你还有什么感觉?

生:就感觉他非常的土,土里土气的,不像我们这种像张老师的名字,张玉栋,高大上。(师:你叫什么名字?)我叫蔡宇梵(师:宇宙之间一个不平凡的人。像你夸我的名字高大上一样,你的名字更高大上。他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他觉得这个名字土,真的好土,好普通,好随便,因为他的身份是一个农民,他是在土地上劳动耕种收获的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诗人苏金散的这首诗,题目叫(生:三黑和土地。)其实,我们中国呢,有一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们都会背的古诗。(生背诵《悯农》)

师:孩子们这首诗里边,农民苦不苦?累不累?所以,诗人李绅直接用悯农来做他的题目,你知道什么叫悯农吗?(生:可怜那些同情那些农民。)他说的真好,就是可怜农民,同情农民。

师:但是你们可能有所不知,这只是《悯农》还有另外一首,来读一读(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如果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其一的关键句。那其二的关键句是——(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句诗是说呀,普天之下的农田都被种上了庄稼,但是农民仍然有饿死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粮食都被那些商贩给收去了,然后自己却没有东西吃。这就算你要卖出去,那你也只有几块钱,几块钱买,他不可能给你高价卖出去。

师:尽管他知道的不多,说的不那么准确,但是我能够听出来这个孩子,还是博览群书的,他了解一些历史知识,你们了解的这些历史知识有助于学习这首诗。

师:《悯农》,这两首诗你看写的是农民在土地上耕种收获的事儿,表现的是农民的辛苦和不公平,表达的是诗人对农民的同情。那《三黑和土地》这首现代诗,又会写什么事,抒什么情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呀,就一起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过了,有信心能够把这首诗读正确的请举手。

图片
出示第一行词语,指名读。(师:他读的时候啊,请大家伙儿注意听,看看这一组词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最后一个字都是读轻声。

师:非常好,虽然他没举手,但是他一答就对这三个词是轻声词,像他总觉得默一个字要读的轻短一些。(生齐读第一组词语。)这三个轻声词不常见,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个土疙瘩其实就是(生:土块儿)很好,顺溜就是(生:光滑和平整),很好,闺女就简单了(生:女儿。)孩子们,你们瞧啊,刚才我们说三黑啊,这个名字土。他是个农民,他人也土,这些语言也土。

出示第二行词语,指名读。(师:第二行都是儿化音)

出示第三行词语,指名读。(师:这三个词儿,你们以前见过吗?这些词语是河南当地农民的方言。)

就剩最后一个词语了。指名读。师出示“打场”的图片。我们来看图片,这是打场啊,所谓打长呢,其实就是用这种拍打的方式,或者是碾压的方式让麦子啊那个种子从它的壳里边拖出来,这就叫“打场”。

师:这些词语都会读了,现在我们要把所有的词语放进诗歌里去,打开书,请同学们自由小生的朗读整首诗,一边注意读正确,一边找一找这首诗写了三黑在土地上做的哪几件事?好开始。

师:好,读书的声音渐渐的弱了下来,同学们都读完了任务有没有完成呢?写了三黑在土地上做的哪几件事?

生:翻地。

师:翻完地之后,他又干什么?(生:耙地。)翻完地耙好地,他有点累了,于是这个时候他就(生:歇一歇。)很好,上去写“歇一歇”。孩子们,三黑,在歇一歇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生:看这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了。(师:真好,你看课文也看的仔细。他还听到了什么?)他听到了蝈蝈在叫。(师:他看和听的时候,他还?)

生:他回忆过去,想未来。

师:好了,现在啊,咱们一起合作已经找到了这首诗所写的事儿,就是三黑在土地上翻地、耙地,然后歇一歇,他歇的时候呢,看荞麦花开,听蝈蝈叫,想过去,想未来。你就这么看着吧,这三黑,好自在,好清闲。你看再歇一歇,看花开,听蝈蝈叫,哎,想过去,想回来了。真的那么清闲,那么自在吗?有人摇头,有人就犹豫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我要问问大家啊,干过农活的,请举手。嗯,也不少呢,我来采访一位。

生:帮我爷爷去从那个地里去耙地。(师:你耙过地呀呃,了不起耙了多久?)也有十几分钟,因为耙子特别重,我翻了一会之后就很累了。(师:就腰酸腿疼的,是吧?)请坐我再采访一位男生,你干过什么农活啊?

生:在老家的时候,我拿着那个锄头去山上挖那个莴笋。当时就是天很热,夏天的时候,我外公他们每天早上七八点就直接出去刨莴笋吃。(师:你当时什么感受?)很累,一回到家就只能躺下来,不能动了。

师:孩子们,你看,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就干了那么一会儿活,就累成那样了。三黑能自在、能轻松吗?翻地耙地这些活呢?咱们是没干过,但是咱们今天,就借着这首诗来了解一下,看看什么叫翻地。

图片
看图,这就是那个工具,那叫?叫铁鞘就是要用脚啊,把铁鞘用力的踩进这个坚硬的土壤里。把它翻过来,让它变得松软,但是翻过来之后呢,大家看到了吧,是大块儿的土疙瘩,所以还得干什么?(生:耙地)你看这就是耙过的地,因为它用耙子啊,把那个土块儿都敲碎了,抹平了,所以耙过的地呢,就显得特别的(生:顺溜)。那耙地呢,除了人工之外,也可以借助这个动物的力量,就是这个毛驴、马呀,后边拉一个耙地,这会省点力好了。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凭借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知道做农民干农活是很累很辛苦的,但是这首诗有没有表现三黑的苦和累?没有,他写的是三黑在土地上劳动的什么心情?哎,找看哪位同学能够一下子就定位到那个关键句。找到那句话直接告诉我们,三黑在土地上劳动时候的心情。

生: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师:哦,他找到的是这句孩子们。“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这是脸上的什么?哎,这叫表情。这还不是心情,心情在哪儿呢?往前倒啊,他有了那样的心情才有这样的表情。(生: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就是这一句,但是呢,你们刚才呀没读对。这里的“人儿”不儿化,再读一遍。

师:谁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整整齐齐的读,我听不出来你的理解,带着你的理解读这句话。你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你看,他读出了他的理解,你们听出来了吗?他哪读出了他的理解哪个词儿?(生:真甜。)咱们换个词意思不变,你会换什么?

生:开心。愉悦。高兴。乐。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啊,三黑那个心里真甜,它有个前提。哎,你们都发现了,越来越会提取关键信息了,他因为翻身了,所以他心里真甜。你们知道什么叫翻身吗?快速的找到这些关键的有用的信息的。

生:11和12小节。

图片
师:就是这两个小节。太明显了嘛,你看以前他逮蝈蝈会怎么样?被谁骂?(生:地主。)被爹娘骂也就算了,因为我确实是没有拾柴火贪玩去逮蝈蝈了,关键是被谁骂?地主凭什么骂我,我又不是他儿子?你看你看,地是他的。你踩坏了人家的庄稼,人家就要骂你,骂还是轻的,搞不好就打你。而现在呢?现在那蝈蝈在哪叫?在自己的地里叫啊,这就是(生:翻身)很好,这就是翻身。但是怎么说呢,也不怪大家,因为翻身确实一个特别有时代感的词儿,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张老师带来的几段资料,抬头认真看。

图片
师:孩子们这个时候啊,我们再看这句话“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你从那个“甜”里面还读出什么?

师:哦,原来是这个意思,那你能给他换个更好的词儿来表达他的这个意思吗?他说的我完全同意,但是可以换个更好的词儿。(生:自由。)你上去写,把自由写在旁边。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自豪。幸福。希望。(学生回答后,再上台板书。)

师:孩子们,“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那甜里面不光是开心,不光是乐呵,还有幸福,有希望,有自由,有自豪。因为他心里那么甜,所以他嘴上笑嘻嘻的,连(生:嘴都合不上。)来来让我看一看你们的笑脸,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我看谁的表情最好,那个男孩的表情好极了。

师:孩子们,因为他翻身了,所以他——(学生接读)

图片
都嘿表情很好,因为翻身的人而心里真甜,所以他是这样的翻着土地——

图片
(学生接读: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地都给它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尽管是齐声朗读,我仍然特别欣赏他的朗读。当我走到这里的时候,我听到了“每一寸,每一块”是啊,翻地是很土的事儿,但这几句毫无疑问是诗。因为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所以他翻完地,又耙了几遍,而且耙得

图片
(生接读:又顺溜,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师:耙地是件很土的事,可是这几句毫无疑问是诗啊,因为翻身的人啊,心里真甜,所以呢,松散的土地在三黑的眼里——(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儿,想在上面躺一躺。)打滚儿啊,那松散的地上打滚儿,就更土了,但是这几句也是诗啊,因为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所以那像软床一样的土地

图片
(学生接读:麦籽儿躺下去很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师:因为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所以那个土里土气,只知道干活的农民三黑看见自己的荞麦已经开花,也像——

图片
(学生接读:白霎霎的像一片雪。)是呀,他也看到了美,因为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所以当她听见蝈蝈叫,他觉得——(学生接读:吱吱吱……叫得人心里的好喜欢。)

师:孩子们,我们又遇到了那两个方言,那两个土里土气的词儿,哪两个?(生:白霎霎、痒抓抓)是啊,我们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说写作文儿要用上好词。这两个词儿是好词吗?为什么它们是?

生:我觉得它很准确的描述了当时那样的情景。

师:而且这个人是谁呀?三黑的身份是农民,那他能用诗人的语言说话吗?他就用谁的语言?他用的就是农民的语言,用的是土里土气,土得掉渣的语言。语言土不要紧,你看跟人物跟他所在的地方是怎样的统一的,所以这些词就是准确的,是好的,更何况。它这土里土气的语言背后是那么真那么深的感情,所以它们组合在一起呀,就成了一首诗啊。

师:孩子们,我们刚才读了那么多,几乎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句没有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就没有这首诗。这一句太重要了。但是问题又来了,那既然甜,我们都喜欢甜,都喜欢开心,你就一直写甜不就完了吗?为什么第11小节还要回忆过去的苦?我们把那小节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啊?

生:不可以,这是对比。

师:好极了,对比、衬托都对如果我们一直写写甜。是平的,就不好,但是我们突然写什么,我们突然忆过去的苦,是为了衬托现在的甜。我们不但写现在的甜,我们还写了将来。哎,你看,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一来,这诗就好玩了,文章就好看了。将来更甜,这就是他将来的样子啦。(出示)

图片
他在想呢,将来什么样,谁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两个小节。指名读。

师:他只是在打算明年,我们呀,帮他再打算的长远一些,这首诗呢,是写于1947年的华北解放区。如果时间过上,那么30年40年那块土地会怎么样呢?来我们一起看这首歌词。

图片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词作家陈晓光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于80年代。90年代就是我出生成长的那个年代的一首歌。他写的就是距离三黑的土地三四十年之后的场景,你们看一看。三四十年之后啊,农民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生: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好了。我从“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看出来的。

师:哎呦,他们还盖新房子了是吧?你还从哪儿看出来了?

生:“西村纺花,东港撒网。”

师:也就是说,你看中国大地上的农民呀,不光是种地了,他们还开拓了其他的业务,是不是?那叫新型农业。还有呢,你还从哪儿看出来人们的生活过得富足畅快,幸福哪儿?

生:“老人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弹琴,姑娘歌唱。”证明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师:哎呦,特别是后几句,你说的很好,你看看老人小孩啊,全部都在那里欢笑歌唱,幸福吗?幸福很幸福。是啊,借用一句网络上常说的话,这盛世啊,如三黑所愿。在词作家陈晓光的笔下,他把那一片土地称为——(生:希望的田野。)但这是诗人的话,这是词作家的话,农民不会说这样的话,对农民来说,他对土地的感情。放在三黑和土地这首诗里边,就浓缩在一句诗当中,请你找到哪一句?

生: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师:你真厉害,找得准,读得也好。孩子们“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从这句话当中,你看出来农民对土地什么样的感情?

生:珍惜。深深的爱。

师:在苏金散看来,这一句尽管浓缩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但是还不够啊。于是,他把这句话又写成了三小节。现在要请我们班朗读第一好的孩子来了,这是最后一次朗读诗的机会,谁读的第一好?农民对土地的深爱,对土地的珍惜,对土地的用心,就在这几小节了。

图片
指名读。(师:有句话叫精益求精,还有句话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好孩子老师的要求要严格一些,标准要更高一些。你叫什么名字?羽凡啊,名字很霸气,朗读的水平,如果要称霸我们六年级一班,还要再练习,要再用心。(师范读,这三节。)

师: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就是这么的深,但是也很复杂,今天在课将要结束的时候,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今年刚刚上映的电影《隐入尘烟》的两个小片段。它也是一个农村题材,也讲农民和土地的故事。两个主人公,一对夫妇,男的叫有铁,女的叫桂英。哎。他们俩在田间劳动完了以后啊,坐在那儿吃馒头,有铁有一块馒头掉地上了,来看他们俩的对话。(播放视频)

师:从这段电影对白里边,你又发现了农民对土地什么样的感情?

生:我觉得他对土毫不嫌弃。

师:他不但不嫌弃他说了“土啊,不看人的,他不管你是有钱人,没有钱的人,你只要肯去劳动种麦子,他就给你收获。”这是对土地的敬佩。除了敬佩呢,他知道他知道我只要辛辛苦苦的种麦子,土地一定会还给我更多的麦子,这叫对土地的什么?(生:信任。)很好,孩子们都说对了,“信任”你上去行。

师:所以农民是非常非常非常信赖,请你写“信赖”土地的。他最信赖的就是那块地了,只要有一块地,我就饿不死,只要我肯耕种,我就饿不死,因为他一定会还给我粮食的,他知道土地是可靠的,是慷慨的。这是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师:还有一段儿接着看。交代一下啊,夏天收完粮食之后呢,他们在地里边种那个秋天的菜,桂英在前面走着,一边撒种子,一边拿脚啊,把那个种子埋起来,这就留下了一串脚印好。(播放视频)

师:孩子们,你没有读出来什么?我们但凡看了一定有所思,一定有想法的。刚才这段电影对白,你觉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你说农民离开了土地怎么办?我们就好像那地里的庄稼,发生什么都只能干挨着,我们离不开土地,离开没法活了。这是什么呃?(生:依赖。)很好,上去写依赖。所以农民的生命跟土地是捆绑在一起的,农民离开地没法活了。这某种程度上又成为农民的悲哀。那那么我们今天中国有多少人口啊?14亿人口,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农民吗?有六亿农民,而这六亿农民当中有差不多三亿离开了土地,去哪了?对来城里了,所以他们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叫农民工。我们深圳呢,从2004年开始就完全城市化,是全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没有农民的城市。但是在我们的城中,村里面也居住着大量的农民工。

师:《三黑和土地》是我们的语文书上非常少有的写农民和土地的课文。大家平时能够看到这个题材的文章作品也很少。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这首诗。能够让农民和土地也进入同学们的视野,因为正像那一单元的导读所说的。(生接读: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而那个“我们”,既有我们,也有那些农民。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8434.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1月 25日
下一篇 2023年 11月 26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