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设计|25《灰雀》教学实录逐字稿

    一、检查预习

 师: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生:(齐)灰雀
  师: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雀”字。上面一个“小”,不带钩;下面一个“佳”,意思是短尾巴的鸟。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很小的鸟。课文是怎么介绍灰雀的呢?一起读——
(出示)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 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生齐读)
  师:课前大家预习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完成第一道练习。
(出示)(生完成练习)

图片​
师:大家都写完了,把笔放下,老师只讲一个字:或,它的本义是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戈,守卫自己的祖国。(边讲解边板书)现在,它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表示多种可能性和其他选择。(出示答案)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如果有,改正一下。
(生检查、改正)
师:我们来看看这一组词句。
(出示)
  养病 有一年冬天, 列宁在郊外养病。
  婉转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师:请大家读第一个词语——
生:(齐)养病。
师:再读它所在的句子——
  生:(读)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
  师:什么是养病?是像养动物一样,越养越大吗?
  生:不是,是把病养好,把身体养好。
师:再读第二个词语——
生:(齐)婉转。
  师:课文中,带有婉转的句子是——生:(读)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师:婉转是什么意思?
生:声音很优美,很好听。
  师:灰雀长得可爱,叫声又动听,谁不喜欢呢?
  评析:结合字理学习“雀”字,扎实又简洁。结合语段,让学生了解灰雀“惹人喜爱”的特点,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直接拼写词语,重点讲解易错字,教得少而精, 留给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词语理解,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降低了难度,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读懂内容
  师:回忆一下,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课文先写列宁看到公园里有三只灰雀,非常喜欢它们;接着写灰雀不见了,列宁问小男孩;最后写灰雀又回来了,列宁问灰雀到哪里去了。
(师板书:喜爱、寻找、问候)
  师:看着黑板上的三个关键词,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课文的大意。
 评析:教学应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整体—局部—整体。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三个关键词,让学生把关键词串联起来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做到既简洁又完整。
  师:读了这篇文章,老师有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有一天列宁突然发现灰雀不见了。那么,灰雀到底是自己飞走的,还是被小男孩捉走的呢?
(出示)
  灰雀到底是自己飞走的,还是被小男孩捉走的呢? 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我认为灰雀是,我找到的句子是。我是这样想的_
(生自主探究后交流)
 生:我认为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我找到的句子是“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我是这样想的——当时,公园里除了列宁,就只有小男孩了。列宁没有抓灰雀, 小男孩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师:你运用了排除法,思路很清晰。
  生:我认为是小男孩抓走的,我找到的句子是——“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他说话的时候结结巴巴,说明他在撒谎。
师:做了坏事,心虚,说话会结结巴巴。我同意你的观点。
  生:我认为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我找到的句子是“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他怎么知道灰雀没有死? 说明灰雀在他家里养着。
  师:“不敢讲”也说明了这一点。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他怎么确定一定会飞回来?说明灰雀在他的控制之中。
  生:“‘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么肯定,说明就是他干的。
师:你的想法很有道理。
生:还有“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他为什么低头? 知道自己错了呗。
  生:还有一句是“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什么是诚实?知道自己错了,能及时改正,就叫诚实。因此,灰雀是被小男孩捉走的。
 师:大家都是爱思考的好孩子,老师把你们找的句子汇总在一起。一起读——
  生:(齐读)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

     师:小男孩的嫌疑最大。读——

   生:(齐读)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师:说话吞吞吐吐,十有八九是他干的。读——
生:(齐读)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 但又不敢讲。
  师:犯了错,怕被别人批评,当然不敢讲喽。读——
  生:(齐读)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那么肯定,灰雀一定在他手里。读——
  生:(齐读)“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说这话,除非他自己把灰雀放掉。读——
  生:(齐读)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师:果然是他干的。读——
  生:(齐读)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师: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当然没有必要再问了。课文虽然没有直接写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但这么多信息都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是——
  生:(齐)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
  师:以后读文章,不要着急下结论。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找到关键信息,作出分析判断,这样就能读懂课文内容了。(板书:内容)
评析: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懂文章内容。学生能不能读懂,关键在于明白灰雀到底去哪儿了。多数同学读过课文后,会得到一个初步的判断。但是,让学生亲历思维的过程,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非常有必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根据教师给出的语言支架汇报交流,最后汇总,得出确切的结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准确,更加深刻了。

    三、读懂内心

 师:人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会伴随内心的想法。比如这句话——
(出示)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师:列宁问小男孩的时候,小男孩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当时,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坏了,他好像怀疑是我干的,怎么办呢?
  生:唉,真倒霉,早知道他会发现,我就不捉灰雀了。
  生:不能告诉他是我干的,不然他会找我麻烦的。
  师:当时,列宁看到这样的情形,也说了两次话。我们一起读——
(出示)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生齐读)
  师:列宁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已经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捉走的, 也感受到小男孩的紧张与害怕。列宁心里会想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写一写。
(出示)
  列宁知道灰雀被小男孩捉走了,小男孩有些紧张害怕。列宁想,__。(生练笔后交流)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成果?
  生:列宁想,得想个办法,让他自己把灰雀放回来。
  生:列宁想,他已经害怕了,我就不要再给他压力了,让他自己改正错误吧!
生:我要试一下,他到底是
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生:我相信,他一定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师:读懂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进一步读懂人物特点。(板书:内心)本文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天真可爱、知错就改的小男孩;一个是善解人意、关心少年儿童的列宁。他们说话时,是什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语气呢?(板书:语气)请同桌之间,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出示)
  朗读第3~10 自然段,结合两人的特点以及他们内心的想法,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生自由练习后,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评析:读懂人物的内心,对三年级学生难度较大。教师进行了必要的铺垫——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猜测小男孩心里的想法。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以后,再让他们写一写列宁当时的心理活动,就容易多了。两人的对话不是每一句话都有必要去猜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师只选择了特别重要的几句话,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猜测了人物心理,把握了人物特点后,就能读出恰当的语气了。
四、读出智慧
  师:大家读得那么有意思,老师也想尝试一下。谁愿意和老师合作演一演这个故事?
(一女生上台)
  师: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生:没……我没看见。
  师:那你为什么说话吞吞吐吐的?老实交代,是不是你干的?
(生一脸茫然)
师:快说,到底是不是你干的?
生:(吞吞吐吐)是……的。
  师:你这孩子,怎么做这样的事情?赶快把它放回来。
生:(不好意思地)好的。
  师:谢谢你!谁还想和老师表演?
(一男生上台)
  师: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生:没……我没看见。

  师:那你说话怎么吞吞吐吐的?
生:我天生结巴呀!
  师:这个树林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没有捉,肯定就是你喽!
  生:你有证据吗?凭什么说是我抓走的?
  师:再不承认,我就把你爸爸妈妈叫过来。

    生:随便!反正不是我干的。

  师:演得挺好,谢谢!孩子犯错后,我会把他们叫到跟前,想办法让他们承认错误,然后严厉地批评他们一顿。你们说说,我的教育方式和列宁的相比,哪个更好?你们更喜欢哪一种?
  生:我喜欢列宁的教育方式,人家没生气,没发火,就把问题解决了。

    师:确实,冲动是魔鬼,生气也是魔鬼。

  生:列宁的办法好,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而不是逼着孩子承认。
  生:列宁的办法好,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师:孩子的心是水晶做的,要小心翼翼地保护才对。
  生:不要强迫孩子,不然孩子不承认,大人也没办法。
  师:看来,列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还是一位和蔼可亲的——
生:老师。
  师:这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认识了两个人,也明白了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读懂文章的主要意思,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读出恰当的语气和情感。最后,给大家推荐一句名言——
(出示)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

  评析:师生合作表演,一方面,锻炼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好不好,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学生通过对比,就能感受到列宁教育方式的高妙,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7647.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0月 23日
下一篇 2023年 10月 23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