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1、轻松谈话
师:我发现你们很紧张,确实,你看,我们坐的位置就像天空和一群小鸟,是不是感觉小鸟在天空的包围下,特别孤零零,是吧?(老师描述的感觉很像童话,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此时的感受)
生:是。
师:其实我也很紧张,你看我的手都在发抖,怎么办呢?来都来了。我们总不能像灰太狼一边说“我明天还会回来的”,一边灰溜溜的逃走了,打不打算溜?(用孩子熟悉的动画片中的人物:灰太狼,进一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生:不溜。
2、音乐放松
师:不溜我们就自找其乐了,怎么个乐法呢,我们唱唱歌,就会好很多。唱什么歌呢?唱一首全中国小朋友都会唱的歌。请音响老师把我们的声音调大点,把我们的孤单害怕统统赶走。(《春晓》唱的的音乐响起)大声一点,大胆一点。我们打打节奏,声音大一点。
师生打着节奏唱古诗《春晓》
师:真好,接下来我也要唱一首歌,我要回报同学们对我的热情,教师唱《出塞》(背景音乐是京剧)。(何老师好唱腔!)
生鼓掌。
师:别鼓掌,我不是歌星,最多也就是个歌王。知道我们今天干什么来着。
生:上课。
3、导入新课
师:我以为你们唱歌来着,今天我们确实来上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第一首是我刚刚唱过的,这首古诗的名字?
生:《出塞》
师:大声读,再读一遍。
生读。
师:知道塞是什么意思?
生:边界、边关。
师:没错,塞就是边关,古代的时候我们以长城为界线,长城以内的叫塞内,长城以外的叫?
生:塞外。
师:出塞就是到长城以内去,还是到长城以外去?
生:到长城以外去。
师:没错,到长城以外去,看什么去呢?是去旅行?还是?
生:去打仗。(解题是关键:了解题目意思是什么,古诗的写作背景)
师:这首诗它的名字叫《出塞》,作者王昌龄确实带兵去过塞外,打过仗。我们还要学的另一首诗的名字是?
生:《凉州词》
师:谁能说说凉州是什么意思。
生:其实也是边关,今天的甘肃一带。
师:也是长城以外,凉州有一个具体的地方,在甘肃的武威市。因为这个词发生在当年凉州这个地方,所以就叫《凉州词》。如果这个词当年诞生在怎们杭州呢,就叫?
生:杭州词。(“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凉国故地,天下要冲,国家番卫,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开元年间,郭运知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题目虽然一样,但是内容不一样。)
二、检测读诗,感知古诗
1、检测读诗(读准、读通)
师:没错。真好。预习了课文没有,预习了多少遍?
生:两三遍,很多遍。
师:真好,这是语文学得好的同学的标准答案。语文学习好的同学,预习的遍数多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肯定)都说我学了不计其数遍。这样一讲,我心里就有底了。我们来读读这两首诗,看能不能读好?
生齐读《出塞》《凉州词》
师:你们读诗的声音甜甜的、脆脆的,水灵灵的,就像杭州词嘛。
2、检测生字词
师:你读得那么好,老师有点为难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准备了一些生字、生词来考考大家,可是你们读得那么好,我觉得我的准备是多余了。是吗?很多同学很自信地回答,可是上面坐的老师有掌声给你们吗?(用“激将法”来激起学生读词的兴趣和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激将法”对学生还能试用,因为学生的好胜心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
生摇头
师:因为他们还有点小怀疑。你们想不想来读读这些生字词。
生:想。
师:还是谦虚一点,让上面听课的老师觉得为你们鼓掌,这些同学真的不错。我有个要求,如果我们读生字时,这个字可以通过前联、后联把它连成一个词语的话,那么就把它念成一个新词。(由字到词,既是认字,也是认词。)比如说“塞”,前面连一连,就变成了“出塞”,这样,谁会读?
有的同学总是认为,课堂上,我只要不举手,就什么事都摊不到我的头上来,可是在我的课堂上,幸运是会从天而降的,你不举手的时候,突然就会冒上一个幸福来,我看上你了,因为你没举手。(我自己在课堂上总是会吓唬那些不举手的,或者冷不丁地叫起他们,使他们难堪。何老师的课堂,把这些给不举手的孩子的机会称为幸福,让孩子即使被点到也觉得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学生观,教师说话的艺术可见一斑。)
生:塞 出塞 秦 秦时 将 飞将 琵琶。
师:她读得好不好,虽然她不举手,但是她读得准,而且新词也念得特别到位,我们也学着她的样子,一个新词读两遍。
生读出塞、秦时、飞将、王汉、琵琶。
3、解释字词
师:在这些新词里面,老师有一个词从小就搞不明白,你猜是哪个词?我搞不懂是“琵琶”这个词,这个词很好读准,虽然后面都是第二声,但是放在这不能读成“琵呀琶啊”,应该念什么来着?
生:琵琶
师:我为什么搞错呢?我往往把这个“琵琶”和这个“枇杷”混在一起,你看它俩长得像吗?他们的读音像不像?
生:一模一样。
师:后来我才知道,木字旁的“枇杷”是哪一个?
生:左边的那个。
师:这是一个能吃的果子。一个是能吃的枇杷,一个是?
生:能弹的枇杷。
师:所以,这两个词大家一定不会忘记了吧。这里还有一个生字,他穿着和别人不同的衣裳,是哪个?
生:飞将的将。
师:说说它为什么穿着不同的衣裳?(落实到多音字将)
生:因为它是个多音字。
师:它还有哪个读音?
生:将。
师:很好,将军的将,将要的将,这里念什么?
生:飞将。
4、再读古诗(整体感知读,读出阳刚、气势)
师:生字跟新词我们都学会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男女生比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生先来,女生先放过男生,看看男生的阳刚在哪里?
男生读《出塞》
师:读得确实有气势,我们这些做小老百姓的就放心了,有你们这一群小哥们在,咱们的边疆肯定是平平安安。女生有压力吗?
生:没有。
师:你们的回答真好,让那我想起古代有一个女英雄,她的名字叫?
生:花木兰。
师:你们都是花木兰,看看你们的勇气在哪里?
女生读《凉州词》
师:我们男生为什么不送上掌声呢,我明白了花木兰为什么至今长眠,因为有你们在,请坐下。读确实读得不错,确实很有气势,像打仗。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1、沙画猜古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可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光会古诗还不能算厉害的,真正厉害的呢?
生:背古诗。
师:背古诗也是小儿歌,我知道有些孩子已经会背了,就等着老师叫你来背。我偏不叫你,真正难的是什么?
生:理解古诗。
师:真正难的是会猜诗,我接下来我会给大家放一组沙画,你猜猜是在讲哪一首诗?
哪一首里的哪两句?
生看沙画,猜诗句。
师:我们看到的是哪一首诗里的哪两句?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读这两句。
师:咱们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认同这个孩子的观点。
2、句意猜古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接下来,我们再来猜。但是这一次我们不玩看图说话,你根据老师所说的话来猜猜, 我说的哪首诗里的哪两句。注意听。“美酒倒上了,酒杯举起来,兄弟们,干一杯。琵琶声马上催,别喝了,出发了,别喝了,出发了。”一起喊吧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马上催。
3、对比品读(作者朝代、古诗内容、古诗所写地点、写作手法上)
师:我觉得这样玩还不好玩,我们把这两首诗里的两句诗,你能不能找出他们哪些地方师相同的?这两个同学反映特别快,老师一说完就举起了手。还有的同学学习习惯特别好,在认真的思考,思考好了才举手。(举手快的同学夸反应快,不举手的同学夸他们会思考,学习习惯好,老师眼里有所有孩子,老师能夸到所有孩子)可以看书,可以和同学交头接耳,可以窃窃私语。
生:这两首诗作者都是唐朝。
师:这个同学眼睛很亮,他发现了这两首诗作者的朝代都是?
生:唐朝。
师:这是个伟大的发现,还有吗?
生:这两首诗都是和唐代边境征战有关。
师:她还告诉我们,这两首诗写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讲什么事情?
生:边疆征战。
师:还有吗?
生:作者的姓氏都一样。
师:发现得越来越细了。
生:我发现后面的标点符号都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
师:(师包容地笑)很有意思。
生:我发现他们都是中国的北部?
师:确切地说,都是中国的?
生:边塞。
师:刚才我们所找的,能不能归纳一下,从时间、地点、人物来说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哪一个同学有这样的本领?
生:有时间的一样,都是唐朝,有地点的一样,都是边塞,有故事是一样的,写的都是征战。
师:非常好,时间、地点、事情都是一样的,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两首是里还有一个相同点,都是先讲看到的,后面再讲想到的。
4、品读剩下的两句古诗,完成课后第二小题。
师:第一首诗还有一句话读读。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第二首诗的另一句话?
生读:醉卧沙场秋点兵,古来征战几人回?
(1)撕名牌游戏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撕名牌”你们都知道吧,今天我们不玩撕名牌,我们来玩贴名牌。老师手上有四块名牌,分别是?
生:李广 只要 不使 外来骑兵
师:我要你把这四块名牌贴到某一句诗对应的位置上。
生上去贴。贴在对应的地方,不要贴错了。
师:底下的同学如果你们和他贴的一样,伸出你们宝贵的双手为他鼓鼓掌。那我来问问你,你能不能说说你能不能用自己贴上去的名牌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贴名牌的方式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比单纯的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更吸引学生。)
生:只要有李广将军在,就能使外来骑兵不侵入阴山。
师:这个李广是汉代的,到了唐朝这个人还在吗?
生:不在,但是这个人很厉害,每次打仗都赢了。但是有一次中了埋伏。
师:他刚刚讲的是李广带兵打仗的故事,现在我问的是李广已经不在了,我们这个地方就拱手让给别人吗,李广指的是?
生:指的是现在的士兵。
师:你这句话再说一遍。
生:只要龙城士兵在,就不使外来的骑兵侵略。
师:只要龙城像李广一样的士兵在,就不使外来的骑兵侵略。这句话怎么读?
生先读,后全班读。
师:龙城的飞将李广还在不在?
生:不在。
师:可是我们的士兵还在,这句话就是表达了士兵英勇作战的?
生:精神
师: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也要有精神一点。其实我刚刚的名牌就是注释。
(2)学以致用理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学到现在,谁来说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如果喝醉了在战场上还会笑吗?古代打仗的还有几个人能回来。
师:前一句有谁和他不一样吗?
生:如果我战死沙场不要笑,古代像汉代,征战的没几个人能回来。
师:这是一句反问句,如果我们改成陈述句怎么说?
生:古来征战没有几个人回来?
师:这句话只有七个字,再改一改?
生:古来征战无人回?
师:全死光了,有点少。再改改。
生:古来征战少人回。
师:好,把我们的哪句话贴上去。读一读。
生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少人回。
师:他为什么不写古来征战少人回,这不是很清楚了吗?用一个反问句。
生:用反问,语气非常强烈。就是要告诉我们我要是死了不要笑,因为古代就没几个人回来。语气更强烈。(学生品味出反问句的作用)
师:说的很好,这个同学说的有点像知识分子的样子。我估计你是特别有知识含量的一个人。
(3)再读《凉州词》体会“凄凉”
现在把这两句诗放回诗中,读一读。
生读。
师:我觉得他最后一句读得很好,有点凄凉。你不要笑我醉倒了,因为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醉倒了,最后一次笑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读。
师示范读“几人回”
师:两首诗我们差不多已经读懂了。
四、背诵古诗、强化理解
1、创设情境,引导背诵《出塞》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今年十一,老师到边关去玩了,你们去过吗?那个地方正在搞一个活动叫,你背古诗,我送礼。也就是说你背和边塞有关的诗,他就送你一个大礼。如果让你们撞上了,你们玩不玩。我们来模仿模仿,我是嘉峪关边境的何导,你们叫我一声?
生:何导。
师:各位游客好,我们正在举行你背古诗,我来送礼的活动,谁愿意背呢?愿意背的都起立。
生起立背出塞。
2、再一次理解《出塞》的前两句
师:你们背得真好,我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这些将士真是没良心的,他们一离开家就不回家了,忘记了家里的父母,忘记了家里的妻儿。
生:他们应该不是忘记自己的妻儿。他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师:我明白了,原来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3、创设情境,引导背诵《凉州词》
师:继续行进,我们来到凉州了,我是何导。你们能背背《凉州词》吗?
生齐背
师:有些同学背的特别老实,眼睛都闭上了。
4、再一次理解《凉州词》的前两句
师:我现在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了,这些人真是一群酒鬼,你会嘲笑他们吗?
生:因为他们刚打仗回来,肯定要喝点酒庆祝。
生:他们是为国家打仗,这一次喝完酒可能就会回不来了。
师:不光不会嘲笑,还会敬他们一杯。你读这句诗什么感觉?
生:凄凉。
师:你来读读。
生读。
这个同学的声音由高到低,不断地在悲悲悲,再悲。我觉得开头可以读得豪放点,后面两句读得第一点。
生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很好,前面两句还可以读得豪放一点。
生再读。
5、师唱古诗《出塞》
师:你们背得都好,现在要送出本公司精心制作的大礼,老师唱。收到了吗?
生:收到了。
6、深化内涵
师:最后,老师还要告诉大家,这场战争今天看来,根本不是外国和我国的战争,而是我们兄弟之间的吵架,因为无论是塞外还是塞内,我们今天看来都是?
生:中国人。
师:我们都是中国人。
何夏寿老师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的点很有,教学价值也很多:文字的、文化的、民俗的,在课堂上,如何落实。
一要:有度的教,每个年级具体的落实是有度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不同的。给自己三问:(1)一问,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2)问,交流平台落脚在哪里。(3)问:课后要求是什么?能够背诵和理解。
二要:教学时有法的,方法是为了达到目标,用了比较的方法,第一就是外部的比较,两首诗的都是边塞诗,边塞诗的时间都是盛唐,讲的都是边塞征战。第二是内部的比,反问句和陈述句的比。
三要:有趣的教,儿童教育是把整个教学方法设计成一个游戏,所以我们调用了大量儿童文学的环节。艺术性尽可能体现,唱古诗,看沙画猜故事、玩游戏贴名牌,这些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方式来吸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