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解读空间很大。如何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成为笔者思考、关注的重心。本文提出应关注三类问题,即常规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以此带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以解读《百合花》时的具体问题为例进行说明。在此过程中,学生实现由回答者到提问者的角色转换,促进其更深层面的思维发展。本文试以22个具体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走近《百合花》,部分回答是笔者的个人解读,学生回答部分有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一、常规性问题
常规性问题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而设,涉及到文体及背后的知识点,语言的表达技巧及效果等。《百合花》基于小说文体,情节、人物、环境、主题都是解读文本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如何巧妙地从三要素的角度提出问题,更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如以新媳妇的心理描写来尝试推动学生去总结新媳妇的人物形象,而具体的心理描写就是拉近学生和人物的距离,让学生尝试体会“既珍视自己宝贝,又选择奉献”的心理挣扎。这样的常规性问题能迅速提取文本信息,整体感知文本主题。
围绕小说三要素和具体文本,《百合花》可以让学生初步进入文本的教学问题可以设置为
:
1.请概括出“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变化及对应的事件。
2.结合文本,请选择“借被子”或者“盖被子”中的一个情节,尝试还原新媳妇的心理描写。
3.本文有一些作者放大的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参考:如枪筒里的树枝和小花,一边是武器设备的简陋,一边是他的时刻准备着的意识。他虽是个通讯兵,但记得这身军装的意义,因而毫不犹豫地救助。那朵小花是对他宝贝枪筒的装饰,是对误会解开后大家一致真心的高兴,是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那个破了的洞,是一种尴尬,一种真情流露,一种情节的延续。第一次出现是因为复杂的心情,因为误解而带来的不好意思,只想快点离开,结果尴尬地整了个破洞。第二次出现是那块布带有了主人小通讯员的情绪,高兴。第三次出现是生命逝去,破洞还在,主人却去世了。鲜活的生命就此结束,触发了新媳妇的“不忍人之心”,而她能做的是缝好这块布。这针线里是些许歉疚,是敬意,是惋惜,是善良。
4.三个人物之间的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参考:通讯的工作把“我”和“小通讯员”联系到了一起,借被子把三个人联系到了一起,盖被子的场面意味着小通讯员的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
5.请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这个村镇,也可以尝试着画出你心目中的卫生所的样子。
参考:这个村镇是熟悉的,即使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但是那种熟悉感还在,关于中秋,关于恻隐之心,关于对人性的信任。这种熟悉背后的信任成为一种稳定的力量,能够让诸多有差别的事物走向一个一致的中心——为善良,为国家而战斗。
6.故事中的“我”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参考:故事的讲述者,以“我”的讲述看到整个故事的始终,小通讯员的生命全部。
故事的推动者,因为“我”的工作有了“我”和小通讯员的故事,因为要完成这个工作,才引出了下面和新媳妇之间的故事。
故事的见证者,在她的讲述下,我们看到了这些青春价值的呈现,是一种投入,是一种纯粹。
7.“百合花被”与“百合花”比起来,哪一个作为标题更好?
参考:百合花是那床被子上的图案,是被子的象征。那床被子背后连接起来的是三人的情感。百合花抽象到关系层面,作为意象的存在,是包含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这朵花里是生命的绽放,是小通讯员短暂的一生。这朵花里是纯洁情愫的绽放。异性间的情愫起源于吸引,然后在差异中滋长出一种关系。这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有性别的差异,有身份的差异,有人生阶段的差异,但是诸多的差异最终使他们在百合花被上达成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是他们都在为革命做出着自己的奉献。
百合花作为标题,分别在对情节的概括,对人物精神的定位,对主题的彰显这三方面有效果。同时这一朵花有香味,有绽放的过程,贴合这篇小说中的生命力。百合花被指的是明确的那床被子,通过它可以看出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但是不够全面。对于主题的彰显也有局限性。
8.你如何定义这篇小说的主题?
参考:主题是一种青春的演绎,生命存在过的痕迹;是一种情的融合,有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属于人类天性中良善的触动;是一种心往一处融合的质朴情愫。
图片
二、情境性问题
新课标让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有了具体的落实路径。无论是新课标中强调的情境性还是新教材里人文线和任务群双线耦合的设计,都体现出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回应。“情境”“任务”“活动”是新的教学语态下的关键词,与过去“课文”“问题”“内容”的关键词不是完全割裂的。所以一方面需要搭建问题链,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一方面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去搭建梯子让他们走向文本。《百合花》讲述了战争年代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三人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剧烈的冲突,有的是乡土的诗意和熟悉。面对这样独特的文本,笔者设计了“插画师、图片解说和编辑”这三种身份让学生从多个感官去感受这三个人物形象,去感受百合花背后的纯洁与情感。具体如下:
1.请为文中你喜欢的人物形象设计一张海报,完成初步设计及构思说明。
参考:两种画面,一个是少年,享受生活,一个是战士,保卫生活。毛竹变成了那杆枪。他没有多想。一颗单纯的心在结交着朋友,在为革命奉献着。
新媳妇的画面一是正在缝制那床被子,捧得很高,看得很细;画面二是把这床被子铺在门外的地上,周边是伤兵战士的血,还有护士身上的那抹白。
对于“我”来说是群众中的一张笑脸。
2.一床百合花被连接起了三个人,读一读对应的文段,结合内容画出你心目中的百合花被或者写一写你想象中的百合花被。
3.结合百合花的图片和文本说说你眼中的百合花及意境。
4.a.你作为编辑在审核革命作品栏目选文时,遇到了这篇小说,有人觉得这篇作品很有特色,有人觉得不典型,你怎么看?
b.面对现有的目录《赵一曼女士》《党费》《跑警报》你如何定位其在革命作品中的特色?
c.这个革命栏目缺少主持词,请给出你的选文目录并写一段开篇主持词。
参考:我赞同放进来。对革命的理解:因为革命脱离不了群众。这篇作品不同于以往表现革命的冲突,而是回归到真实的乡间,回归到人与人的碰撞,回归到一种团结的状态。革命战争在土地、在传统、在人们面前是短暂的。会有痛苦,但是这痛苦不会影响我们的力量源泉。情节是军民一体为革命奉献自己的力量,这属于革命作品的典型情节。人物:不论身份的差异,都是平凡的形象,但是及其普通的人群中也有对于家国的共同认知。本文特色之一在于小说的语言呈现一种诗意,显然是一种有意为之,因为人的力量、自然的力量是足够大的。
5.置身于青春的价值这一单元,你觉得编者想要让你看到什么,你会如何回应这篇文章与青春的关系?
6.针对“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参考:爱情牧歌是一种对爱情的定性。爱情作为亲密关系是一种放下二者差异,去建立一种新的关系的过程。爱情意味着从差异走向融合,从区别走向一致。这个故事里,小通讯员和两位女性之间有性别之分,这在乡村中是很被看重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男女有别》一篇中提及到“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这篇小说从开始“我”和小通讯员之间的体力差别包括战场分工不同都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个分别来自于人生阶段的不同。小通讯员是还没有成家的小伙子,会因为和女性讲话而满头大汗;新媳妇的角色刚从少女转变到少妇;“我”生命的更多体验塑造了一个落落大方,阳光向上的性格。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是他们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小通讯员献身后,一床百合花被将他们的差异暂时放到一旁,迎来了一致。这一致是对于生命的惋惜,是对于小通讯员生命意义的敬畏。这一致正是源自她们有对借被子的记忆,有相互深入了解的这段交情。这一致是在战争背景下,她们都愿意将最好最宝贵的东西奉献给国家,这是一种朴素的民族情结。所以这是爱情牧歌,但更是超越了爱情,这种对于人民的信仰是真挚情感的表露。至于没有爱情,或许是还没来得及,还没能够,但那种纯粹的情愫是真实的。
图片
三、拓展性问题
拓展性问题背后是文本类型的归结,让一篇小说上升到一类小说。这部分无论是“诗化小说”的具体文学概念还是从文学作品到文学理论中探讨文学主题的确定,无论是课程中对于开放性文本教学意义的思考还是教学中触类旁通到鲁迅作品主题的解读,都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拓展性问题背后是大量精专阅读及宏观指导,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这种自我探究的难度也是一种语文思维的挑战尝试。针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引导。
具体如下:
1.《百合花》中哪些部分让你觉得不太像战争小说?
2.有人将这个篇目归类到诗化小说,结合下面的定义,请你为这篇小说的“诗化”找出证据。
❈淡化叙事,情节延缓,结构松散,注重抒情,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环境意境化,注重景物形象的描写,营造意境,着重展示的是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
❈人物虚化,甚至没有主要人物,人物大多是普通人 扁平而单纯,不是个性鲜明的英雄,并且被作者安排化入小说的情境氛围里。
❈小说的语言极凝练、简省,且富有诗意,讲究语言的音乐美,注重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
3.查阅资料,如果诗化小说有替代说法,你会如何下定义?
4.“诗化小说”这个组合很新奇,还有“散文诗”的概念,请问你怎么看待这种组合?
5.结合茹志鹃所处时代背景和她的创作说明,你如何看待《百合花》中呈现的人际关系?
6.关于这篇小说你还联想到哪些相似的故事?拓展阅读汪曾祺的《受戒》,沈从文的《边城》,孙犁的《白洋淀》,交流阅读感受。
7.《百合花》在1958年发表后,多次被选入教材,但是关于主题的解读有不同的演变,阅读《〈百合花〉的重刊与重评:兼论矛盾的阐释》这篇论文,在查找更多辅助资料的基础上试着总结出影响主题的元素。鲁迅的一些小说主题的解读也有类似情形,请仿照这篇文章的思路,以教材选入的鲁迅作品为内容,整理其主题的演变史。
8.你觉得这种开放性的作品适合放到教材里吗,为什么?
教学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百合花》为例,探讨了三类问题对于深入理解文本的作用。常规性问题让学生更加明确小说文体的解读方法及鉴赏要点,情境性问题是将文本与生活联合的重要手段,拓展性问题是专业深入的重要抓手。每一类问题都在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一遍遍的文本梳理和自身思路明确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思维突破。也许到最后仍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主题,但是这个解读过程也足以让学生收获更多。这个有阅读、有写作的过程,因为学生的主动加入也更具有个体独特性,而这样的阅读过程才能让学生收获真正的思维趣味和成长体验。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2293.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