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学习中提升思维品质——《自相矛盾》教学实录与赏析 believe • 2023年 5月 10日 下午8:30 • 教学实录 • 阅读 19 板块一:链接旧知,简述故事的大意 学习活动一:借助图片,认识几种兵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看图识兵器。(课件出示第一种兵器)这是什么兵器,女生知道吗? 生:剑。 师:对,它就是剑。再看第二个,这是什么? 生:刀。 师:很好。刚才我们看到的两种兵器,一个是剑,一个是刀,都比较常见。接下来的稍微有点难,咱们班的男生来看看,有没有人认识的? 生1:鞭。 生2:应该是矛。 师:还有吗? 生3:剑。 师:有点像,这个剑不够光滑,是吧? (学生发出笑声。) 师:我要告诉大家正确答案了:锏,有没有听过?一起读读它的名字。 生:锏。 师:接下来的这个兵器是什么呢? 生:叉。 师:再看下一个,这个是什么呢? 生:戟。 师:再看一个,这个是—— 生:这个是斧。 师:这些都是兵器,我们来读读它们的名字。 生齐:剑、刀、锏、叉、戟、斧。 师:我们再看一个,这个是—— 生:矛。 师:这个呢? 生:盾。 师:看老师写一写“矛”和“盾”。“矛”字横撇点横勾,竖钩加撇把笔收,这个字是—— 生:矛。 师:再来看老师写“盾”字,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这个字是—— 生:盾。 师:刚刚我认识了很多的兵器,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到的就是其中的两种兵器,矛和盾,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生:自相矛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生齐读课题。 【赏析:相关知识背景越丰富,学习就会越轻松,学习者的思维就会越活跃,对新知的理解也会越深刻。王老师先带着学生认识各种冷兵器,在认识这一类事物和丰富识字积累的同时,更为课文学习自然而然地创设了“相当的境遇”,铺垫了积极的心理情境。】 学习活动二:回顾旧知,了解故事大意。 师:这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说说看,你在哪里听过? 生:小时候,爸爸给我讲过这个故事。 生:我在手机APP里听过这个故事。 生:我看过这个故事的动画片。 生:我看过一本书,里面有这个故事。 师:非常好,看来这个故事大家挺熟悉的,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人拿着他的盾在叫卖,说什么了? 生:他说自己的盾特别坚固,什么矛都戳不破。 师:还记不记得,他拿出矛的时候是怎么说的? 生:他说他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任何盾可以挡住。 师:这时候,旁边有个人说了一句让他哑口无言的话,那个人是怎么说的? 生: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师:这时,他哑口无言了,尴尬至极。 【赏析:王老师深知真正的学习是怎么发生的,所以特别注重学生先有经验的激活和运用。学生的先有经验是学习推进的基础,正确、充分地了解和科学运用学生的先有经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教师准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确定适切的学习目标和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方法提供依据,为课堂学习质量提供保障。】 板块二:创设情境,再现当时的场景 学习活动一:角色扮演,读中再现情景。 师:这个故事的现代文版本大家很熟悉,印象很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个故事的文言文版本。文言文相对会比较难一些,给大家一点时间,自己先练习读一读,注意按照自己的速度来读。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师:要表扬咱们班的所有同学,特别会听要求,能够按照自己的速度来读,非常好。不过,文言文读一遍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再读上一两遍。 (学生再次自由练读课文。) 师:刚刚在读课文的时候,谁不止读了课文,还读了旁边的注释?如果刚才你忽视了注释,现在赶快读一读注释的内容吧。 (学生自读课文中的注释内容。) 师:刚刚大家认真地读了课文,这句话会读了吗? 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这句话确实不好读,其中有一个字的笔画特别多,你们猜,我说的是哪个字? 生:是“鬻”。 师:这个字的笔画特别多,平常我们很少见到它,但是大家一定都知道它的意思—— 生齐:卖。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学习文言文,看注释的确很重要。虽然这个字平常很少见,笔画还特别多,但是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就是—— 生:卖。 师: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知道什么意思呢? 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 师:这里的鬻就是—— 生:卖。 师:如果现在楚人只卖盾,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楚人有鬻盾者。 师:非常好。他只卖矛的话,怎么说? 生:楚人有鬻矛者。 师:非常好,因为鬻的意思就是—— 生:卖。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兵器,你挑一个来卖一下。 生:楚人有鬻剑者。 生:楚人有鬻斧者。 师:我觉得一次卖一个不过瘾,咱们卖两个,怎么样? 生:楚人有鬻戟与剑者。 师:特别好,还有吗? 生:楚人有鬻戟与斧者。 师:你看,“鬻”的意思明白了没?刚刚我们卖了一种、两种兵器,多卖几种行不行,怎么说? 生:楚人有鬻锏、叉、刀与剑者。 生:楚人有鬻剑、戟、斧、刀与叉者。 师:明白了吧?鬻的意思就是—— 生:卖。 师:同学们,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誉”字,在注释里找一找,什么意思? 生:注释里面没有这个字的解释。 师:那怎么办?我们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吧? 生:夸耀,夸赞。 师:对,这个人在夸耀、夸赞。谁把他夸耀盾的那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读得很流畅,但是还不够好,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王婆卖瓜—— 生:自卖自夸。 师:你夸自己的东西就板着脸夸吗?你要有点感染力,让别人听到后感觉你所卖的东西真好,要有那种感觉才行。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自豪) 师:进步很大,但还可以更好!想想看,一个叫卖的人,他怎么样做才能让别人觉得真想买,你不能光站到那里卖。 生:来来来,各位客官,赶快来看看吧!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掌声送给他,有感觉了!我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看看能不能超越刚才的这位同学。 生:(做拿起盾的动作,看着四周的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买一者则得二。 师:有点文言文的感觉了,非常好!掌声送给他。同桌俩人再练习读一读。 (同桌练习。) 师:我再请两位同学上来试试,看看他们表现得怎么样。我还想请三位同学上来当旁边的路人,看谁读完后你真的动心了。 生:快来看,快来看呀!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指三位路人)听完他读的,你什么感觉? 生:我想过去看看,看要不要买。 师:有点儿感染力了,我们请下一位楚人也来读读。 生:各位客官,赶快过来看一下啦,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指三位路人)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我觉得可以过去看一看,我都有些想买了。 师:同学们,想象着情景,入情入境,我们就能读得更好!来,咱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读了这么多遍后,有人可能都快背过了。闭上眼睛,我们试着背一背。 (生练习背诵。) 【赏析:从读通到读懂到读出“感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自动发生的,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即时真实的表现,做出针对性引导。王老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能够在有层次地引导“读”的同时,还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读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活动二:运用学法,自主朗读体会。 师:我要特别感谢刚才的几位同学,通过他们的朗读,我们记住了这块盾很结实,物莫能陷也。楚人接下来就要夸赞他的“矛”了,他会怎么样夸赞矛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读得很通顺,不错。刚刚我们学上一句已经积累了朗读的经验了,这句话怎么读效果才能更好呢? 生: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当作是那个卖矛的楚人。 师:对,想象情景,进入角色,能够夸赞到别人都想买,那就好了。谁来试试看? 生:走一走,瞧一瞧,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各位快来看一看哪!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各位客官,快来看看吧! 师:来,就这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句子。) 师:这句话不长,如果你已经能背过了,闭上眼睛试试吧。 (生试着背诵。) 【赏析:从读好“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从扶到放,从方法习得到运用,自自然然,水到渠成。】 板块三:推测想象,展现思维的过程 学习活动一:展开推测,再现思维过程。 师:同学们,正当这个楚人得意地夸赞自己的矛和盾时,有人说话了—— 课件出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的意思不好理解? 生:或曰。 师:“曰”我们都知道是说的意思,那“或曰”呢? 生:有些人说。 师:有些在旁边看的人说话了,说了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流畅地读一读。 (指名朗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吧? 生: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师:是啊,你的矛不是很厉害吗?刺一下你的盾会怎样呢?同学们,读到这句话,我想到了这样的表情(出示尴尬的表情包),这是什么表情?你觉得这个表情是谁的?看到这个表情,你能不能为大家再现一下他此刻的心情,他此刻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生:这应该是那个楚人的表情,他太尴尬了。他可能会想,唉,我真是太愚蠢了,今天,我肯定一支矛和一个盾都卖不出去了。 师:是啊,今天简直太尴尬了。我看看旁边有没有老鼠洞之类的,想干嘛? 生:想钻进去。 师:无地自容啊!太尴尬了!大家再看看这个表情(出示龇牙的表情),这个可能是谁的表情? 生:那个“或曰”的路人。 师:谁为大家分析一下路人此刻的心理活动? 生:这个路人肯定觉得他把卖矛与盾的这个人拆穿了,很得意。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表情(捂脸的表情),你觉得这可能是谁的表情? 生:这应该是路人的表情,他肯定想:还想骗我们呢,瞧瞧你,现在看看你怎么办? 师:我们再看一个表情(偷笑的表情),这可能是谁的表情? 生:可能是路人,他心里会想:世上怎么还有这么傻的卖家! 生:他肯定想,刚才你不是很神气吗?现在怎么不说话了? 师:是啊,太好笑了,但是当着你的面笑,确实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就转过身偷笑。同学们,看到这几个表情,我们就想到了他们那一刻的心情,这对于我们朗读好课文是很有好处的。来,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同学们,这个“或曰”的路人让楚人非常尴尬,无言以对,他当时听到楚人对自己矛和盾的夸赞,是怎么想的呢?我们试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推想一下当时他的想法吧。同桌可以相互说一说,交流交流。 (同桌互相说。) 师:谁来为大家再现一下路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既然你的矛那么锋利,那么,就应该没有事物能挡得住它;既然你的盾那么坚硬,那么就应该没有事物能刺破它,可是,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那又会怎么样呢? 师:非常棒。同桌两个人相互再说一说。 (同桌再次互相练说。) 【赏析:思维在哪里?在理解里,在评价里,在对故事人物如何想的设身处地的体验里。王老师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将思维训练与角色体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活动二:尝试解说,朗读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我们读了很多遍了,现在,我们尝试着背一背,给大家一点时间练习练习。 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学生练习背诵。) 师:现在,我们试着给这幅图片配上讲解。 (出示与这个故事对应的图片,学生进行背诵,为图片配上讲解。) 师:这个同学已经特别厉害了,她全程都没有看课文,完全背过了。我再请一位同学,这次我们用课文来给动画视频配音,大家要注意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最好能够与动画同步。 (学生练习配音。) 师:谁来试试? (一位同学上台为视频配音,教师相机指导。) 师:非常好,掌声送给她。这位同学不仅背过了课文,还能注意控制速度,很完美。来,所有同学,我们一起来为动画视频配音吧。 生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赏析:简短的文言文,背熟并不难,把“背”变成“讲”,实际上是一个展示理解的实践活动。王老师不仅鼓励学生“讲”出课文故事来,还设置为动画视频“配音”的情境,这就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层次——运用,并在运用中让理解更进一步。】 板块四:多向思维,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学习活动一:展开思辨,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完了,不过,我们会发现还有这么一句话跟在了故事的最后—— 课件出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这句话中的第一个字怎么读呢? 生:fú(夫),课文中有注音,读第二声。 师:什么意思呢? 生:我看注释了,表示将要发议论的意思。 师:对,没有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要发议论了,后边就是他的议论—— 生齐: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在这里还有一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注释中没有的。 生:我查字典了,字典上有好几个解释呢,我选的是存在的意思。 师:这句话的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生:特别坚固的盾和特别坚固的矛不可同时出现。 师:是啊,同世而立,所以出现矛盾了,所以你很尴尬了。不过,此刻我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大问号:难道楚人就这么惨,好不容易做出了矛和盾,结果却一个也卖不出去吗?有没有可能卖出去? 生:有。矛与盾不可同世而立,那想要卖出去,可以一个一个地卖。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第一天卖矛,第二天卖盾,这样交错着卖。 师:很好,同一天里只卖矛或盾。可以怎么说呢? 生:楚人有鬻矛者,誉之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到了第二天了,就可以这么说了—— 生:楚人有鬻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对,这样就可以卖出去了。楚人明白了,矛和盾不可同世而立。如果这个楚人还做出了很多的兵器,比如—— (出示开课时认识过的兵器图片) 师:大家想想,这个楚人有没有可能一次卖两种兵器呢?可以同时卖什么? 生:楚人有鬻戟和叉者。 师:这两个是可以的,因为它俩不矛盾。 生:楚人有鬻剑和斧者。 师:同学们,你们想的办法都特别好。此刻,有一个更大的问号出现了,课文中说了:矛与盾不可同世而立,真的吗?难道它真的不能同时出现吗?有没有可能同世而立呢?我给大家看一样东西,谁在它的身上发现了“矛”? (出示坦克图片) 生:我发现了,矛就是炮筒。 师:谁发现了它的盾? 生:装甲就是盾。 师:刚才说了,矛和盾不可同世而立,那是卖矛和盾的时候。真正到了战场上,矛和盾是可以集合的,集合起来之后它的威力更大了。 生:是的,进攻时可以发挥矛的作用,防护时可以发挥盾的作用。 师:是的,矛和盾是可以集合的。我们来读读下面这篇文章,感受感受矛和盾的集合所发挥的作用吧! 课件出示: 矛和盾的结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学生默读,感受矛和盾集合起来的作用。) 生:这个盾好厉害!它特别大,就像是一个铁屋子,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敌人用机关枪扫射都没事。 师:防守确实做得很好,那进攻呢? 生:它不光可以进攻,还可以快速地前进着进攻。 师:难怪文中写道—— 生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赏析:王老师对文本的运用总是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匠心”,而这匠心又总是为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的。学习这篇文言文,如果停留于理解“自相矛盾”,不过是就文学文而已。拓展阅读《矛与盾的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更多可能性,为学生发展批判思维和创造精神,打开了一扇向阳的窗。】 学习活动二:拓展阅读,引发更丰富的阅读。 师:同学们,有的时候矛和盾确实不可同世而立,但有的时候,不仅可以同世而立,而且还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特别是在读这些蕴含着道理的文章的时候,要多一点思考,换着角度来思考,不断地追问,不断思辨,我们的收获就会更大。来,我们再读读这篇课文吧。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特别好!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这篇课文选自什么地方? 生:《韩非子·难一》。 师: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韩非。 师:(出示图片)这个人就是韩非,又称韩非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说到韩非子,大家可能不熟,但是说到他的一些作品,大家一定知道。比如这张图片所描述的故事就是—— 生:滥竽充数。 师: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最终只能是落荒而逃。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的名字。 生齐:滥竽充数。 师:(出示图片)还有这个故事是—— 生:买椟还珠。他买了一个珠子,可是却把盒子拿走了,把珍珠放下了。 师:如果我们去买了一件商品,把包装留了下来,把商品又还了回去,这就是典型的—— 生:买椟还珠。 师:(出示图片)再来看这个故事。 生:守株待兔。 师:这个人最终等到兔子吗? 生:没有。 师:他没有等到兔子,等到的是—— 生:田地荒芜。 师:不劳而获是不可以的,我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的名字。 生:守株待兔。 师: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事。(出示图片)还有这个,这是—— 生:郑人买履。 师:要去买鞋,他量好了尺码,结果到了集市上买鞋的时候发现尺码没有带,这时候可以怎么做? 生:用脚试试。 师:结果呢? 生:郑人回家去取尺码,回来的时候人家收摊了。 师:在韩非子的书中,像这样蕴含着道理的故事非常多,今天,王老师就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韩非子》,阅读这本书中更多的故事,你会懂得更多的道理。同时,也请同学们背诵这篇课文。 【赏析:文言文,经典的文言文,出处即文化,出处即视野,出处即积淀。王老师深谙此理,从《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入手,结合学生的阅读经验,让学生一下子觉得《韩非子》亲切好玩,甚至会有学生觉得不读不快。这样的联结拓展,才是基于学生需要,为了学生发展的。】 总评: 小学文言文好教,读熟,读懂,背诵积累,基本就落实了一般性教学目标;小学文言文难教,读熟读懂加上会背,并不能落实素养目标,“语言运用”是素养目标中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还要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王老师把“难教”的,运用几乎不着痕迹的匠心设计和组织,都变成了学生的“乐学”“好学”。这种教学的功夫,这种实践新课标理念的智慧,是令人敬佩的。 四大任务,四个板块,任务驱动,层次递进,环环相扣,帮助学生在目标导向下,在自主实践中,积极有序地建构一体化、结构化的学习体验,在知识、技能学习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了深度理解。 细细品味这节课,尤其是把自己想象成课堂上的学生,我以为,王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和组织实施的策略,无疑是可以当作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成功范式的。其一,这节课从头至尾都展现了如何从学生实际和需要出发来设计学习任务和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教的逻辑”遵循“学的逻辑”,服务“学的逻辑”。其二,这节课向老师们展示了素养为本的课堂学习应有的模样——为素养目标整合学习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设计学习体验。其三,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深入的实践体验,教师不越俎代庖,让课堂从多维度展现出学习共同体的图景和价值。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9928.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自相矛盾 赞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0 0 生成海报 关于作者 believe 关注私信 9.5K 文章 0 评论 1 粉丝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第二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课例(九)小学语文 《题临安邸》 上一篇 2023年 5月 10日 初三二模语文试卷 下一篇 2023年 5月 10日 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雾在哪里》公开课教学实录 2023年 11月 30日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例教学实录 2023年 11月 6日 《海滨小城》教学实录逐字稿 2023年 9月 25日 《手指》(五下22课)课堂实录 2023年 4月 17日 王 君 《背影》教学实录及悟课 2023年 11月 12日 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五上14课)课堂实录 2023年 7月 25日 《梅花魂》教学实录 2023年 1月 9日 三下【名师示范课】|4.《昆虫备忘录》教学实录 2024年 3月 3日 《慈母情深》教学实录 2020年 11月 27日 薛法根《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四上19课)课堂实录 2023年 9月 9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昵称: *邮箱: 网址: 记住昵称、邮箱和网址,下次评论免输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