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下12课)教学实录

板块一、回顾单元要素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三单元的前面三篇课文了。单元主题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看——是中国传统文化。
在学习中,我们还了解了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前面几篇课文中——传统节日习俗、造纸术的价值、中国桥梁建筑,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从哪个侧面来了解呢?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哪一个侧面呢?对,就是绘画,我们将要走进一幅绘画作品。这幅画名气非常大,名扬中外。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指的是很有名气,名字传遍了世界。
你还知道哪些词和它意思相近吗?有举世闻名、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等。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这幅画卷。这幅画就是——清明上河图。

板块二:借助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走进课文,大家看课题旁边有一个小星号。这个小星号提示我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略读课文时,我们可以用上前面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来看课文前的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我们先来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再为这幅画作一张名片包括以下这些信息,开始吧。

板块三:解决生字词
这些生字你都会读吗?
去掉拼音还会读吗?有两个词老师用粗体表示出了,摊贩和官吏知道什么意思吗?
这些生字你都会认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他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比如“吏”我们以前就认识使用的“使”,用上减一减的方法减去单人旁就成了“吏”官吏的吏。再比如“贩”,我们认识他右边的正反的“反”。用上加一加的方法,加上“贝”就成了“贩”摊贩的贩。说到贝字旁,同学们还记得吗?二年级下册,我们学了《贝的故事,这就是课文中的插图。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把贝壳当作钱币,你还知道哪些用“贝”做偏旁的字呢?我们来看这三个字。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地工作去赚钱养家。带我们去超市采购,用赚来的钱买东西。钱花光了,家里没有钱了,那就是“贫”贫穷的“贫”。说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了吗?
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呢?对。和钱财有关。

同学们生字条中有三个字,用蓝色标出了这是课文当中的多音字。你怎么判断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呢?我们来看看我们班晏文昊用上了什么方法吧。
学生1:借助字典,我知道了“都”留两个读音,第一念dou意思是全部,第二念du意思是首都,大城市.课文中是北宋都城——汴京,这里应该念dou。
在课文中,应该念du都城。

学生2:借助字典,我知道了乘有两个读音,第一念cheng意思是骑、坐、搭。第二念sheng意思是古代四匹马拉的车。课文中应念sheng。
但是这里老师要小小的纠正一下,他的说法是,乘是古代四匹马拉的车,课文中,一乘轿子指的就是一顶轿子。

学生3:借助字典,我知道了笼有两个读音,第一念long二声,意思是笼子,罩东西的器具,第二,念long三声,意思是遮盖住,课文中是马笼头。这里应念二声。

同学们,以后咱们再遇到多音字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就是先通过查字典来确定这个字在课文当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板块四:借助名片,感受传神
同学们,刚刚我们都读了一遍课文,相信你对《清明上河图》已经有所了解。
想要介绍好这幅画。我们首先来为它定制一张名片,名片包括以下信息:
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只有短短的三句话,但是却包含了非常大的信息量。读了第一段,我们就能填好这张名片。我们一起来:画名是——《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年代——北宋时期,离现在八九百年了。画面内容——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保存情况——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同学们读到这儿,或许你会想,《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请你借助课文前的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内容。/2、通过阅读,你对《清明上河图》有了哪些了解?

我们知道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重点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有一个字“行”行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这里都有哪些职业呢?我们一起来说。有农民、长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读书人,张择端只画了这些人吗?
作者全都列举出来了吗?没有,所以他用上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这话上的人可真多呀,多得数也数不完,说也说不尽。我们可以说,这一段是围绕这一个意思写的。
除了人物众多,这幅画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们来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又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
就是第一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一段是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街市热闹。
这一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街市wei的热闹呢?请你用横线画下来。同学们看这个词——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形状、样子各不相同。同学们发现了吗?读了冒号后面的句子,就告诉我们形态各异这个词的意思。看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同学们,看这幅图画上的人物可真多呀,你能照着课文的样子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吗?你想不想照样子说一句?

画面的右边有的在赶着马车,有的在抬着轿子。有的围在一起凑热闹。看来真如课文当中所说的——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同学们想象一下,在黄豆大小的地方,你可能会看到人物的什么呢?可能会看到人物的动作,服装。
镜头再拉近些,可能还会看到人物的表情。甚至是脸上的毛孔。天呐。这么小的地方却能化的这么清楚,你想对画家张择端说什么呢?
同学们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清明上河图》真称得上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如果你仔细地观察,还会发现画上的一个小故事。
请你结合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来读一读。

听老师读一读。想一想,哪里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呢?
我们再来读这一句: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一下子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同学们,多么危急的时刻呀。嗯。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呢?你听到了什么呢?是不是马惊慌失措的声音?这样一个有趣的情景被张择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那么的惟妙惟肖。用课文当中的一个词,那就是多么传神呐。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同学们,前面的第2——4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艺术价值。第五段还点明了它的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这里的古都就是指第一自然段当中提到的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从结构上看,这一段还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板块五:创设情境,内化语言,升华感情
读到这儿,你们肯定明白了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现在我们一起来到故宫博物院,向来故宫参观的游客们介绍《清明上河图》。游客当中有不同年龄的不同肤色的,其中还有不少是外国人的。你怎么向他们来介绍我们国家的《清明上河图》呢?来看一下介绍提示。

正因为《清明上河图》是如此的逼真传神。人们结合现代科技,制作出了《清明上河图》的3D动态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画家张择端传神的画技带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看到了街市上众多的人物,和热闹非凡的场景,像这样的名画我国还有很多,来通过短片了解一下

同学们,今天的作业是向你身边的亲友介绍《清明上河图》,在以后的学习中,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学习、传扬祖国传统文化。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7940.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3月 26日
下一篇 2023年 3月 26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