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精品课例

《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小令。作者张养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到陕西救济灾民,他从济南出发,途经洛阳、渑池、潼关、长安、咸阳等地,用“山坡羊”的曲调写下的九首怀古曲子。这些作品几乎全都贯串一个主旋律: “用尽我为民为国心”。

这首《山坡羊·骊山怀古》将苍劲悲凉的韵律、苍茫雄伟的景色、哀婉沉重的情感和深刻犀利的思考完美结合,形成了高远深邃的意境。教材在解读这首散曲时,告诉学生“这首散曲立意高远,境界阔大,发思古之幽情,叹世事之炎凉,发人深省。”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里的“立意”、“境界”“思古之幽情”、“世事之炎凉”呢?

图片

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这首散曲。我想知道同学们从这首曲子中读到了什么。比方说作者的感情、曲子的内容,你读后的感受,都可以说说。

生:读到了悲怆。

生:忧伤吧。

又有几个学生接连摇头,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而发言的学生则集中在情感的体会上。

师:这是一首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曲子,没有华美的辞藻没有美妙的意象。但在浅浅的语言背后其实有着极深厚的情怀。今天我们就循着文字去探索其中奥妙。

(课后反思:这个导入是在反复修改后确定下来。曾经想过用极诗意极美好的导入语,但总觉得有喧宾夺主之嫌。后来觉得课堂上先尊重孩子的最初的理解和思路是最好的。将这样的尊重作为课堂的起点,才有可能让课堂走近孩子的内心,使孩子走进诗歌。)

一 、品读韵脚

师:我们先读一遍。

生齐读,整齐而流利。

师:大家读得太流利了,一听就知道是花了功夫的。古典诗词对韵脚有着很慎重的选择,因为不同的韵部所体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将曲子的韵脚圈出来

学生圈划。师生交流。

课件展示:

山坡羊 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师:这些韵脚所发的音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读韵脚。

生:很低沉的感觉,有点压抑。

生2:我也觉得压抑,好像在呜咽。

师;z这个韵脚压的是“u”,这个韵属于古韵中的“鱼模韵”,它的特点跟同学们的感受是一样的,读来阻塞不畅,低沉压抑之感。大家的语感棒棒哒。同学们,在传统吟诵当中,韵脚这个字是要拉长音的,我们来试试。

生齐诵。

师:这首散曲的情感基调是压抑沉闷的,所以语速应该也放慢,声音更低沉。

生再次齐诵。

师小结:诗词的品析应从声音开始,关注韵脚选用的韵可以让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就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课后反思:读诗读音韵。从声音去把握诗歌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这个点怎么抓。我们的课堂对诗歌的诵读习惯于反复读,但如果在“为什么读”的角度上下点功夫,则能引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品读题眼

师:这首诗的题眼是什么?

生:怀古。

师:从“怀古”两个字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怀念过去。

生:应该是思考古代的事情。

师:这里的“怀古”是不是就是同学所理解的含义呢?我们来看一下怀古诗的定义。

屏幕展示:

怀古诗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为创作题材的一类诗歌作品,其特点是借助历史抒写情怀或发表议论。

生读怀古诗的定义。

师:从这个定义中你发现怀古诗除了缅怀古迹之外还有什么样的情感内容。

生:借助历史抒写情怀或发表议论。

师:作者身在何处?所见遗迹是什么

生:他在骊山,看到了阿房宫遗迹。

师:知道骊山这个地方吗?

生:骊山是在西安,别的就不清楚了。

师:骊山位于西安,各朝皇家园林的聚集地,这是一座见证风云变幻的山。有谁知道关于阿房宫的资料呢?

生:阿房宫师秦始皇时期建造的。

生:后来被项羽烧掉了。

生:历史上说阿房宫很华丽,花了许多人力和物力。

师:对,阿房宫,是秦始皇建在骊山的宫殿,占地8万平方米,历时20年,花费70万人力,据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精美至极。那么作者借着阿房宫的历史事件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师:同学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一切都会在时间中消失。

生:辛辣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化为灰烬。

师:借助书本注释理解文本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同学们将这个解读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读了张养浩的感慨,又读了书本对这句感慨的解读,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和这首诗了呢?

生摇头。

(课后反思:解读诗歌必须寻找到他的关键词,这是打开诗歌内涵大门的钥匙。这首诗的关键词就是“怀古”,“怀古”不仅为怀古,更是为了“喻今”。课堂通过对这个词的解读进而引出“怀古诗”的定义,就能让学生保持课堂探究的兴趣。尤其在解读过程中穿插了骊山和阿房的历史,学生更是兴趣盎然。这个环节有整体感知全诗和了解怀古诗定义的作用。)

三、反衬·意象

1、师: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深刻的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张养浩是如何将这样深刻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我们读诗的第一句.。

生齐读: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师:你读这一句话的时候有没有读到它的精彩之处?(学生茫然。)

师:诗歌是语言和语言组合的魔方,我们欣赏诗词,一定要注意揣摩字词句,发现语言背后的奥秘。“炬”什么意思?

生:火把。

师:你能联想到哪些有“炬”的成语呢?

生:付之一炬,目光如炬。

师:“阿房”与“一炬”之间缺少了动词,所以“炬”可以不可以活用成动词?

生:用火把烧。

师:“阿房一炬”,你从这个“一”字又读到了什么?

生:表明了火烧得快,火把数量少。

生:我觉得是毁灭得彻底。

师:传说秦始皇花20年修建阿房宫,十年,项羽就率兵攻入咸阳,火烧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都不熄。作者却说“阿房”和“一炬”,这样的组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生:再繁荣再美好的东西都会被付之一炬。

生: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越美好,毁灭得越彻底。

生:应该是对比,美好和毁灭形成对比,老师刚刚说阿房宫建造很不容易,但毁灭起来及容易,所以这是前后对比。

师:这样的对比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生: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吧,一切繁华如过眼云烟。

师:极度奢华和极度破坏,修建之艰和破坏之易形成了对比,给人以极大的冲击感,从而产生感时伤怀的情绪。处心积虑费尽心血造的阿房随着秦皇朝的覆灭消失了,可是什么还留存?骊山依旧长存,这就让我们为之思考生命的意义。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骊山”、“阿房”、“自然长存”、“人事短暂”。

师:骊山长存,阿房不再,在这样的比对之后,作者引出了他的感触: 当时奢侈今何处?“奢侈”指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张养浩这里指的”奢侈照应的是前文的哪个词?

生:阿房。

师:阿房什么样的景象符合“奢侈”这样的形容呢?

生:雕栏玉砌,有亭台楼阁。

生:金碧辉煌,有各种金银珠宝。

生:还有绝代美女。(全班哄堂大笑。)

师:有道理的。在这样的宫殿中自然聚集时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我想起了雨果描绘圆明园的语句:“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阿房宫应该也是这样的存在。然而,无论是阿房宫还是圆明园,他们都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只留下青山长存。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张养浩问天问地问鬼神:——

生(齐读):当时奢侈今何处?

师:如此感慨的语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生:低沉的。

师:古人读诗讲求“一唱三叹”,我们一起叹!

师生齐叹: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师:从这样的感叹里面我们可以读到张养浩怎样的态度?

生:对统治者的不满。

生:我觉得是因为战争毁灭了一切,所以是对战争的厌恶。

2、师:为了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用了怀古诗最常使用一种修辞:反衬。

屏幕展示:”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师:在这首诗中,主要形象是——

生:阿房宫。

师:次要形象呢——

生:骊山。

师:在怀古诗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址是主要形象,作者会用自然物和他们形成对比。

师生齐读“反衬”的定义。

屏幕展示:

在怀古诗中,自然物都是以“类”的形态出现,如草、树、鸟等,这些自然物和山、水、云构成恒久不变的参照物,将人生的短促,人间的繁华映衬得如此短暂空幻。

师生齐读“反衬”在怀古诗中的使用。

师:同学还能从诗中发现其他适用反衬修辞的语句吗?

生:草和水。

生:不对,应该是草、水 和阿房宫。

师:这样的反衬有何作用?

生:表明自然万物长存,但人事却在历史中显得很短暂很仓促。

师:在“草”的前面有这样的一个形容词“萧疏”。老师备课的时候发现在《古汉语词典》中,它有几个常见的注释,我不知道在诗中它作什么解释,大家能帮我确定一下吗?

屏幕展示:

萧疏:①稀疏;稀少。② 寂寞;③凄凉。④萧条;不景气。⑤洒脱;自然不拘束。

生:我选第三个。

师:为什么呢?

生:可以烘托他之前看到阿房宫遗迹的心情。

师: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生:和他一样。

师:你呢?

生:我选第一个。可以体现阿房毁坏得彻底,所以连草都长得很稀少。

生:我觉得是第三个,前文表现出人事的仓促时代更替的凄凉,“萧疏”就烘托了这样凄凉的氛围。

师:从氛围的角度来理解,有道理。

生:我选择第四个。我们之前讲“阿房一炬”表现毁坏得彻底,那作者看到的景象就会是萧条不景气。

师:真好,能结合具体语句和语境来谈,合情合理,我被你说服了。

生:我觉得寂寞也可以理解为草的寂寞,作者的情感投射在草木上边,好像草木万物也看遍人事的变幻,内心极为寂寞凄凉。

师:太有道理了,景语皆情语。你把诗读到了骨子里。那么第五个注释可以不可以?

生:好像也行。

师:咱不能好像,能不能说得坚定些。

生:我觉得草木是自然万物的象征,它们和阿房宫不同的是它们可以随意生长,随意得释放自己的开心和忧伤,显得没有拘束。

生:前面讲到怀古诗是将自然万物和历史遗迹进行对比,虽然草木没有花很多的人力极长的时间,也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因为自然,反而随意得生长无拘无束。反衬阿房宫虽然极美却极其短暂。

师:这个解读是老师之前没有想到的,谢谢你们。同学们,诗无达诂啊,只要我们依据诗本身从字词出发,就能解读出千姿百态的诗的样子。来齐读“萧疏”的含义,想想诗歌词语的复杂性。

生齐读。

师:“水”这个意象前也有一个形容词,谁知道它的意思?

生:是不是缠绕环绕的意思?

师:你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萦纡”的“萦”可以解释为“萦绕”。

师:有道理,触类旁通。“萦纡”指盘旋弯曲;回旋曲折,大家觉得回旋曲折流淌的水会有什么含义呢?

生:可以理解为自然万物的长流不息。

生:应该是指时间过去很久很久。

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象征时间。有理!还有吗?

生摇头。

师:李煜曾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水也可以指人的愁绪,这里指张养浩的愁绪绵绵不断。

师小结:一边是寂静的遗址展示,人事的空幻;一边是无情的自然亘古如斯,实实在在。这样的反衬比对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短暂,繁华的空幻。这时再读诗歌,我们的感触就更深刻了。同学读时在每一个意象后稍作停顿,将韵脚的声音延长,

师生齐读《山坡羊 骊山怀古》

(课后反思:诗歌是语言与语言组合的魔方,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词与词、句与句进行联系和比较,理解怀古诗常用的反衬修辞,就递给了他们解读怀古诗理解怀古诗的工具。便能打破他们与怀古诗之间的障壁。)

四、知人论世

师:这首散曲只是为了表达人生短暂繁华空幻自然永恒吗?我们将思维再推进一步,这回老师教同学读诗第四个方法:知人论世:

屏幕展示: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是元代散曲名家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作者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去赈济灾民,途经潼关写下了此曲。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上。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屏幕展示:

材料一:“元朝统治者骄奢侈靡。……在元朝统治者的‘带领’下,卖官买官,高下有价。贿赂公行,蔚然成风。各级官吏也都巧立名目,贪污勒索,……。政治腐败,无一复加。”《文史散叶集纳》

师:从这个资料中,我们可以读到什么信息?

生:元朝统治者骄奢侈靡,跟秦朝一样。

屏幕展示:

材料二: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元史·刑法史》

师:元朝的刑法中,哪些罪行会被处死刑?

生:诬陷人,还有说非常不好的话都会被处死。

师:“妄撰词曲”什么意思?

生:乱写诗词曲吧。

师:你能联系到秦朝的哪个历史事件?

生:焚书坑儒。清朝好像也有。

师:你觉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为什么会写这首诗呢?

生若有所思。

生;他不能直白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只能依靠历史故事。

屏幕展示:

材料三、“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元史·张养浩传》

请一位学生朗读。

师:第一句话有一个“拜”,谁知道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做官之类的意思。

师:为什么?

生:“拜”后面是一个官名啊,我猜的。

师:猜得好,联系上下文可以让我们理解陌生字词。“拜”就是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从第二句的“即”“既”两个字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爱民如子,因为他一听到要赈灾就立刻马上动身,而且还把家财给了穷人。

师:张养浩元代名臣,散曲大家,他光明磊落,耿介清正,一生都在涵养自己的浩然正气。他仕宦三十年,历六朝皇帝。因为对朝廷的失望,他曾三度入仕,两次隐退。最后一次做官就是因为关中大旱。 当张养浩由山东济南入河南,进陕西,一路上听到便是哀鸣悲号,怨声载道;看到的是饥民盈野,尸骨成堆;这种惨景,使他不能不览古赋今,缅怀兴亡的历史,以“山坡羊”写了九首怀古诗。《骊山怀古》就是其中一首。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材料,你能听见作者藏在《山坡羊》中的内心世界吗?他想说什么?

生:他想说统治者太不该了,太腐败了。

生:希望统治者不要再贪图享乐了,要多为百姓考虑。

生:所有的奢华都会在历史中消失,朝代的更替会带走所有的一切。统治者,你们就不要再剥削民脂民膏了。

师:这样的心声在他的另一首《山坡羊》里表现得更为明显。读诗,

屏幕展示: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师:人说,这首曲子的最后一句发出的是千古一叹。我们再读最后一句。(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正因为有这样一颗心怀天下,体恤民生的痴心,才能思接千载,对统治者的奢侈无道发出如此鞭挞入理的警示。

师生再读《山坡羊 骊山怀古》

师:现在我们再去理解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深刻的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就明白了怀古诗的深刻在于它脱离了个人的情感小天地,将视野投向了茫茫的宇宙时空,关怀了民生疾苦。

屏幕展示:

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课后反思:诗歌的鉴赏的推进,需要在语言和诗歌的内核间建立一种联系,包括与诗人与时代的联系,与自己生命的联系。所以知人论世就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诗歌鉴赏方法。)

五、作业:从音韵、题眼、意象的反衬及写作背景四个方面对《山坡羊 潼关怀古》进行赏析。

作者介绍:

徐敏红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2023-3-12 15:52:51

教学实录

听课笔记: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实录

2023-3-13 9: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