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对了又如何?真的是他们答对的吗?他们真的答对了吗?他们答对就算理解了吗?课程就可以这么过去了吗?
近来这些关于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问题经常在我心中倒腾着。并突然发现,我们的教学在对于问题的解答上总是走马观花,点到为止,之后就是各种无休止的夸张的对文本的朗读。语文学习课,也俨然成了表演课——教师们都在训练演员。而忽视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不错,我们是应该强调读的问题,毕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们读上很多遍,甚至是一百遍,就真的能够理解文本中的那些个重点、难点吗?这,绝对不是的。
我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有前条件的。它包括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及其我们不同的心境。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把个文本死死地读上很多遍,不谈有没有理解,其不发疯才怪呢!如今的一些语文课堂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就简直到了发疯的程度。
大家热热闹闹地读得很开心,读得也很有感情,但是他们就真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吗?或许,他们只是作着夸张的模仿而已。
听这样的课的时候,我们每每觉得学生们读得都非常的好,但是就是没有读近我们心里去,因此这样的课堂也就仅仅只是“好”而已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学生的心灵还只是漂浮在课文内涵与情感的表层,读起文章来,虽然给人的感觉是很好,但却干巴得很。
而且,我们还要明白另一点的是,读得好也不尽是理解得好,理解得好,也不一定读得好。余光中写的诗歌是那么的富有韵律与情感,可是其对自己诗歌的朗诵,却着实不敢恭维。
因此学生读得好不好绝对不是衡量学生理解课文与否的重要标准。它仅仅只是一种参考因素而已。对于课文的理解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学生默读的能力、静思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交流的能力。
一句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它包括独自的静默中的思维,也包括在交流中顺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这就又回到了我第一段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他们给出什么答案真的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顺利的表达出自己思维的过程,并最终总结出自己的理解。更宽一点说,学生有思索,没有答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过程精彩往往胜于结果。
面对问题,学生作出这样的回答才是高效的回答。它既分享了结果,又分享了过程,娓娓道来的述说,侃侃而淡的表达,还会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谈到的方法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不正是需要培养他们自学的方法吗?学生回答问题中,这样长久的表达,你影响我,我影响你,学生们必然都会很快的习得各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就不只是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