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名著试题考查特点为:形式新颖,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经典阅读;内容丰富,着力考查名著阅读的广度、深度;读法多样,与教材相呼应。充分发挥中考的检测诊断导向功能,启示着广大一线教师日常教学:要注重读法指导,将常规和文体特点结合;精选教学内容,基于文本特点、学生盲点、精神生长点;丰富组织形态,任务设置和情境创设相融,交流分享和课堂实操结合。
关键词:名著试题;形式;内容;读法;形态
统编教材实施四年来,名著阅读作为“三位一体”中的“一位”,已经走进中小学课堂。作为中考风向标的名著考查,也不断创新形式,力图告别伪阅读、浅阅读,引导名著阅读走向深水区,给日常教学以启示。下面笔者以部分省市2020年中考名著考查为例详细分析。
一、中考名著考查特点
(一)创新形式,融入日常
一些省市不囿于传统的名著考查形式,吸收了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考查不再生硬,让学生身临其境,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首先,创设情境。如浙江温州卷,读完《儒林外史》后,小瓯在钉钉群留言,请你回复。该题创设了钉钉群留言为同学解惑的情境,一下子把考生拉回到疫情学习的过去,消除考场的紧张,同时为别人解惑,给考生以成就感,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
其次,任务驱动。如浙江舟山、嘉兴卷,学校开展“品读名著,滋养心灵”阅读成果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阅读交流活动是名著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并不陌生。而任务驱动也是课堂常见的形式,命题者将二者巧妙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考生在熟悉的陌生里走一步再走一步,兴味盎然。
最后,经典阅读。如安徽卷一反往年将名著考查放在积累与运用里的传统,直接选取老舍《骆驼祥子》的开头部分作为文学类阅读题,围绕着主人公祥子的形象出题,将阅读和名著考查合二为一,让人眼前一亮。一方面开阔了阅读题选材的视域,另一方面也经由单篇考查整本书。这对于寸卷寸分的中考试题,无异于扩大了试题的空间。
(二)丰富内容,走向广深
形式的创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囊括更多的内容,以更有效地检测平时的名著阅读是否落到实处,引导名著阅读教学走向广度、深度,发挥中考试题甄别功能和导向功能。
首先,考查度广。考查面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的名著书目多;二是涉及的内容多。如浙江温州卷考查的书目有《儒林外史》《世说新语》《镜花缘》《围城》《格列佛游记》,浙江舟山、嘉兴卷考查的书目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简·爱》,其中《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简·爱》是名著必读本,而《世说新语》《镜花缘》《围城》《格列佛游记》属于推荐篇目。这与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倡的“多读书”是呼应的。
篇目多,考查的角度也很丰富。单从小说这种文体来看,就涉及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事角度、矛盾冲突、小说主题等,从故事本身到艺术手法,考查非常全面。如浙江台州,小说中人物“义举”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写出下列回目中“义”的相关情节,并从中分析猪八戒和关云长的不同形象。小说常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请说说下面两部小说所采用的叙事角度,并结合故事内容分析这两种叙事角度各有什么好处。两题三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事角度,已经从小说内容层面走向形式层面。
其次,思维力深。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但思维是隐性的,检测是显性的,似乎难以考查。然而,今年的试题做了有效的探索,彰显了思维的深度。
考查求同思维。如浙江绍兴 ,聚焦《水浒传》中的“酒”,整合鲁智深、杨志、武松、宋江关于酒的情节和作用,探究“酒”的作用。通过同类信息整合法,将分散在小说中不同人物的类似事件聚集在一起,类似于统编教材里的名著专题探究,考查学生的求同思维,将阅读引向深处。考查逻辑思维。如浙江宁波卷: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用他(她)的经历印证诗句。诗句为七年级下册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中的一句: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备选的人物为简·爱、刘思扬、孙少平。首先要将诗的形象化表达转换成抽象化观点,完成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再要搜索平时的阅读积累,寻找小说人物在人生重大关头的选择事件作为论据,再斟酌语言加以论证,运用逻辑思维。考查批判性思维。如浙江湖州:下面是网上流传的关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戏说”,请针对《西游记》或《水浒传》的“戏说”,写一段评论性文字,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三国:学的是韬略;西游:学的是皈依;红楼:学的是叛逆;水浒:学的是造反。互联网时代,社会公共空间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近年来,高考命题理性化倾向明显。这种趋势也下移到中考。这类题的设置,瞄准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效检测学生的常态化阅读。
(三)关联读法,呼应教材
不同于以前的教材只介绍名著内容,统编教材非常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名著导读部分都开辟有读书方法指导专栏,不同的体例采用不同的读法,如七年级上册《西游记》长篇小说的读法就是精读和跳读,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读法是做摘记写提要关注事实,九年级上册《艾青诗选》诗歌的读法注意形式、意象、情感等。专题探究贯穿始终。而专题探究则离不开批注、摘要、写读后感等具体方法。教材编者这些苦心孤诣的设置,这也正是基于学生阅读终身发展考虑。
与教材的意图相呼应,一些省市在关注内容的同时也关联了读法。如湖南长沙,节选《儒林外史》的关于范进的四个片段,抓住关键句批注,让学生判断不正确的一项。山东青岛,某位同学在阅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做了文段批注和整本书的读书卡片,请仔细阅读,完成下列各题。批注是精读的表现形式,关注细节;读书卡片的制作既有细读也有浏览,从点到面。又如江西省,从“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写一篇发言稿。三个专题,分别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精神,《水浒传》中的人物,《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完全与教材的专题探究一致。文体不同,探究的重点相异。隐含读法,以写促读,以写查读,打通读写。再如江苏淮安,将《骆驼祥子》片段和《简·爱》的片段比较,探讨祥子和简·爱对待命运的态度。名著阅读大多注重同一本书内部的前后勾连,此题将书与书联读,比较的力度更大。
综上所述,2020年名著考查更多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考查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发展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能力。
二、对日常名著教学的启示
(一)注重读法指导
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正确方法,不仅消除畏难心理还提高阅读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多读书读好书才成为可能。
1.读法有常
读一本书之前,读前言后记或序以及目录等,了解其写作背景或主要内容。读一本书之中,可以采用精读和跳读、浏览相结合的方法。对精彩的自己感兴趣的精读,对晦涩的自己不喜欢的跳读,对模式化的内容浏览。读后再从内容和特点上进行总结,整理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一般读书笔记有三类:摘要式,批注式,专题式。摘要式笔记致力于宏观概读,批注式笔记着重于微观细读,专题式笔记着力于中观整合。以笔留痕,以写促读,让阅读变得有法可见。
2.文本无常
单篇教学,不仅要教出文章体性特点,还要教出它的篇性特点。名著教学也一样,既要运用常规阅读方法,也要针对这一本的特点采用这一个方法。如散文类的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情感的表达时空的转换,诗歌类的要关注意象的选择、句式的变形,小说类的要着力情节的推动和人物的塑造,科普类的要注意文学和科学的结合,等等。这是基于体性阅读的要求,具体到整本书又有不同。如同样是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的结构是滚动式,《水浒传》是链式,《儒林外史》是横断式,《西游记》可以以一难的发生、发展、结局为一回合,注重单个情节的完整,分析其一波三折的重复性;《水浒传》可以以单个人物为抓手,如武松的“武十回”鲁达的“鲁十回”宋江的“宋十回”,类似于给人物单独作传,在梳理人物的行为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儒林外史》则要“儒”以群分,将以王冕为首的儒林清流归为一类,以范进为首的醉心功名的腐儒归为一类,以匡超人为首的不择手段的败类归为一类,在类聚中领悟作者的讽刺。体式有法,本式无法,教师需要研读这一本的特点,根据特点加以读法指导。
这些方法不能一蹴而就,老师要在名著教学中逐步渗透。只有老师导之有法,学生才会学之有方。
(二)精选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经典名著因为其主题的多义性内容的繁复性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更为重要。余党绪老师这样说:面对一本书,学生应该关注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这是件复杂的事情,不仅要精心研读文本,还要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心理,对文本所包含的语文素养培育的潜在意义与资源,也要进行评估与权衡。【1】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文本特点、学生盲点、学生精神生长点,要注重整体性和结构化。
1.基于文本特点,构建阅读图式
统编教材在名著导读专栏的第一部分概要介绍该作品特点,以及名家评论。我们可据此选择教学内容。如七上《西游记》的导读介绍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全书故事引人入胜;善于塑造人物。最有想象力是区别于其他小说特点,情节和人物是小说体性特点。可借用孙绍振教授对《西游记》人物的评价:他们既有神性(魔性),也有人性【2】,将特点一和特点三结合起来,在分析主要人物孙悟空形象的同时挖掘其塑造手法,连点成线,勾连猪八戒、牛魔王等,从而体会神魔小说特点。针对《西游记》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以及众多故事结构相同的特点,整合显性的“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故事情节,发现一波三折特点,再由此寻找隐性故事大闹天宫、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的情节特点,最后联结全书结构,构建故事性强的小说阅读图式,由一本到一类。选择既尊重文本个性又注重共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名著的内容走向形式,提高阅读能力,拓宽阅读视野。
2.基于学生盲点,训练高阶思维
选择学生在独立阅读时一望无知的内容,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眼界。如《儒林外史》帽子的隐喻意义学生是看不到的,只把它当成普通的外貌描写的一个抓手。司艳平老师选取周进、范进出场时戴破毡帽,整合其他人物出场夏总甲“歪戴着瓦楞帽”、梅玖“头戴新方巾”、王惠“头戴方巾”、张乡绅“头戴纱帽”,分析不同帽子代表的不同身份地位等级阶层,再比较辨析周进范进的头戴乌纱帽退场和众人前后的不同态度以及思辨二人的人生观,领悟小说家写帽背后的社会现实与思想寄托【3】。这样挖掘的教学内容彰显了思维的深度和作品的高度。发现一个点,发散开去,寻找更多的点,再聚拢来,经历一而三三而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求同比异,贯通前后左右,训练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比较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将零碎、浅表的文本信息结构化,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3.基于精神生长点,探求幸福之道
学生阅读名著,除了丰富知识获得审美体验,更重要的是从名著中汲取精神养料,来浇灌自己的心灵,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如王君老师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聚焦鲁滨孙的消极情绪,整合他在荒岛中两次大的危机,借助心理学公式,分析他走出情绪困境的方法,教给学生阳光思维方式。【4】阅读就是从他人的经历中发现自我丰富自我,挖掘名著精神资源引领学生更好生活,是名著教学的终极追求。
一本书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和其他书相呼应。因此,我们不仅要精要萃取,还要广泛联结,做到教学内容高度、深度、广度兼具,这样才能把名著读深读透读活。
(三)丰富组织形态
单篇、群文教学主要阵地在课堂,名著教学需要课内课外联动。因此,组织形态需要多种多样。
1.任务驱动和情境设置相融
任务驱动旨在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防止阅读的无序化和简单化。如果与情境设置相融,不仅有利于激发兴趣,而且可以让阅读生活化。如徐文凯老师带领学生阅读《儒林外史》,根据阅读的不同阶段,创设“儒林大学”招生的情境,设置不同任务进行驱动。1.组建特招班,哪些人有资格进,哪些人没有资格,分别拟(5—10人)名单,并说明理由。2.从特招班中再招三位准大学生,请为其中一个填写推荐表。3.有消息称破格录取对象中有严致中和匡迥,老吴认为不符合要求,请你帮他写一份检举材料,根据原著内容如实反映。4.杜少卿或匡迥得之被“儒林外史”录取后,会怎样发朋友圈?又会有哪些人在他们的朋友圈点赞或评论?请设计并呈现。5.“儒林大学”开学典礼马上就要召开,邀请你专门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请参考课本66—67页的“专题二”,准备一份600字以上的发言稿。【5】五个任务由面到点,层层深入。任务一从整体上初识人物,给人物分类,属于检视阅读;任务二、三、四由群体到个体以及个体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鉴赏主要人物,属于分析阅读;任务五赏析讽刺艺术,有效利用教材。在虚拟情境中又创设现实情境,打通名著和生活,对严致中和匡迥写检举材料,属于旁观者视角;发朋友圈谈感想,属于第一人称视角;开学典礼写发言稿,属于评论者视角。在不同的任务情境中,学生不断转换角色,在名著中来回穿梭,既读熟了文本,又锻炼了写作,还照应了教材,呼应了中考。当学生在考场上遇见了类似的试题形式,定会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会心一笑。
2.交流分享和课堂实操结合
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读书交流会、辩论会、演讲赛,课本剧表演,读书笔记、读书卡片展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就感,为学生自主阅读赋能。如杭州的赵根标老师就对《水浒传》的交流活动设置了以下流程:思维导图展示评比——讲《水浒传》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汇报——专题探究小论文交流。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效果的外化,也有助于学生进行集体化专题化的探究阅读,能让学生在展示分享阅读成果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6】然而,限于学生的水平和阅历,学生对名著的认识存在着一望无知、望而浅知的情况,需要老师课堂实操,针对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盲点、痛点、生长点进行导读。学生读书交流活动和课堂实操课相继推进,使得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指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考名著考查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为日常教学打开了一扇窗,倒逼一线老师重视名著阅读,促使一线老师转换教学方式。素读解读借读,根据名著特点和学生需要确定恰当方法选取适宜内容组织合宜形态,打通读写,勾连生活,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丰富人生体验,滋养学生心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