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当班主任那会,最怕的就是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家哭得厉害,不愿来上学了。”
我就很着急,和老师们一起反省,是不是教学方式不对,是不是生活照顾不够细致,是不是课程让孩子不感兴趣……最后发现不管怎么改变,总有愿来的和不愿来的,而不愿来的,就那么几个。
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是,有个孩子是走读的,每周回家一次,不哭;而另外一个孩子每天都回家,早上和妈妈分开时还要大哭一场。
后来我就明白了,孩子愿不愿意来主要不是学校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家里要求严格,孩子就“自觉”地来上学;家里太松散,父母心志不坚定,孩子就不愿来。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觉。小孩子就像个小动物,是一个感性的情绪化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意志力。
人生而善,但此善只是一种可能, 要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把它变成现实。实现人本然之善,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使命。
而一个孩子,他虽然本质上是善的,但他光明的天性还包裹在动物性之中,在现实中的表现只不过是吃喝拉撒,哭哭笑笑。
小孩子可以自觉地吃喝玩乐,但不可能自觉地学习。因为动物性的表现是本能,毫不费力,人性的表现却需要一定的理性和意志力,要吃点苦头才成。
孩子自觉性的建立,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教育正常的话,至少也要到十五六岁,才能初步建立起来。
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觉地学习,都必须有成人的陪伴、督导和管束。
古代父母师长对孩子的爱含蓄深沉,不像今人把“爱孩子”当作旗帜挂在嘴边。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一个老师只要人格还算正常,哪会以单纯打孩子为乐呢?
但他们深知,孩子蒙昧无知,既不懂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也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只能通过宽猛相济的方法,让他来亲近学习文化经典——人类自古以来积累流传下来的宝贵人生经验,让他逐渐从动物性的存在过渡到文化性的存在。
此即“文化”,以文明来化除蒙昧。否则孩子就不能成长,只能溺于动物性的吃喝玩乐而不能自拔。尊重人类文化精华和祖辈的教育经验,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与此相反,现代西方教育更重视的,是孩子的意志。它认为,孩子是上帝带给人类的礼物,是神圣的,他的一举一动一哭一笑都是他意志的体现。
成人必须尊重孩子,让孩子顺着他的意志自由发展,一切教育行为都必须通过孩子的意愿来完成,否则就是对孩子的干涉,对上帝的亵渎。
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逐渐摆脱动物性以实现人性的过程,确切地说是学会以人性驾驭动物性的过程。
此即孟子所说的“大体”与“小体”,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心智成熟的成人一般能够”从其大体“——从心灵出发,小孩则只能”从其小体“——以身体的感觉为指引。
孩子是天真的,可爱的,但也是幼稚无知的,孩子并不是人类理想的生命状态,人类理想的生命状态是经历了无数人世风雨的磨炼还葆有一颗赤子之心。
孩子最喜欢什么呢?吃、喝、玩、乐。于是就给他吃喝玩乐。不喜欢就变着花样让他喜欢,花样变完了还不喜欢就拉倒。
君不见很多幼儿园比着一天吃几餐吗?君不见很多幼儿园一进去好像进了游乐场吗?君不见无论中西,学生学习内容越来越肤浅无聊吗?
这种号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做到极致的话,就只剩下了吃喝玩乐,完全取消了教育。但它有很多动听的名字,曰“尊重”、曰“自由”、曰“个性”、曰“民主”、曰“主体”、曰“自觉”……
因为过分强调儿童的“自觉”,现代西方教育逐渐排斥了教育中强制的因素,惩戒被看作是对儿童的侵害而在许多国家被明令禁止。
只有儿童自发的行为才被认为是有教育意义的,一切都要通过儿童的“自觉”行动来进行。
小孩子没有理性,当他的行为逾越规范时,如果没有人给他指出来并进行纠正,他就永远没有理性。
小孩子意志薄弱,当他遇到困难要退缩时,如果没有人鼓励他或强制他做下去,他将永远意志薄弱。
孩子需要适当的强制,这种强制不是对他的压迫,而是在他意志软弱的时候帮他克服困难,获得高层次的体验,他因此变得更加坚强。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强制的环境中,他将永远不能成长,他虽然长大了但心智一定还只停留小孩的水平,受不住任何挫折。
所以,不要那么强调孩子的“自觉”了,“自觉”一词对孩子太沉重,他小小的身体和心灵承受不了!
该训的时候训一下,只要你训得适时适度,孩子会因为你训他而感到轻松!如果你一直装模作样下不了手,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教、对峙、冷战,那样孩子才会真正受到伤害而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
所以,今天的父母师长们,不要再指望孩子的“自觉”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你看到一个“自觉”的孩子,那多半是父母师长长期陪伴、正确督导和严格管束的结果。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不要在意那么多流行的词语和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