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对叶永烈与梁衡的一点意见

人教版语文选编了叶永烈和梁衡的文章各一篇,它们分别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跨越百年的魅力》。这两篇文章各有一句话,让我读来颇觉不爽。前一段时间杂志《咬文嚼字》很是火了一把,借着《咬文嚼字》的精神,我今天也想咬一咬叶永烈和梁衡,以及他俩各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文章。
先谈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里面的那句话。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此话粗一读,觉得很有道理;再一读,便觉颇为不妥。叶永烈的意思是机遇只会给那些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在我看来,这是极大的谬论。我以为“偶然的机遇”给了所有的人,只是很多的人没有抓住机遇。波义尔之所以能够制出石蕊试纸,是因为他抓住了紫罗兰遇到盐酸变红这一“偶然现象”,用作者的话叫“偶然机遇”。同样的,谢皮罗和奥地利一生的发现也是如此,而不是上天专门给他们的,要不然波义尔的助手怎么没有研制出石蕊试纸?
教学要善于引发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于是我就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就文章中的这句话进行质疑。一段时间下来,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与我类似的看法。之后我就又鼓励学生试着根据自己的意思改编叶永烈先生的那句话。经过几番尝试,我们作了如下改写:
若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又只有那有准备的人,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能够抓住它。
接下来谈谈《跨越百年的美丽》里面的那句话(下面两句话中的后面一句话)。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此话,读第一遍时,就让人觉得十分的别扭,它是此文的一颗肿瘤,与上下文相矛盾。读完此句话后,觉得作者的意思是居里夫人为了荣誉名声,弃青春、信念、生命于不顾,把这一切都用来换荣誉,实在可笑至极。作者在上文说“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的工作。”下文又说“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献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此等明显逻辑矛盾,不知我们的作者编者为什么没有注意到。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再次引导学生,就文中的这句话,展开质疑。第一步,我让学生充分感知居里夫人不求名利,一心献身科学的品质。第二步,我让学生试着找出倒数第二段中与全文意思相矛盾的句子。在我的提示下,学生们都很快找到了那句话。接着我再问学生,此句不妥在何处,学生们很快就指出了“换”字的不妥。
学生甲:换,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行为。居里夫人的荣誉不是她举动积极换来的,她连到法国科学院做报告(之前没有一个女子登台)都想让丈夫去,可见她不积极寻求名誉的人。
学生乙:我觉得应当把这句话删除,因为它好像与这段话的整体意思无关。
学生丙:我觉得作者的本来意思在于强调居里夫人荣誉的来之不易,她牺牲了很多,更能体现出她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应当把这句话改一改。
学生丁:我是这样改的:她的这些荣誉,无一不渗透了她的汗水,熔铸了她的青春,涵盖了她的生命,体现了她的信念。而且还要把这句话与其她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放到“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后面。
在大胆地质疑中,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棒。但我们作家明知自己的作品被选入了小学教材,为什么不再去认真推敲一下那些作品呢?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育杂谈

学生背诵不给力原因探究

2020-1-5 12:51:12

教育杂谈

小学生的末日情怀

2020-1-5 12:53: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