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剃头大师》一课比较长,但读起来很有意思,有个别的词句稍微有点难理解。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比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难懂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语言的幽默风趣。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
教师:准备《预学单》;设计思维导图;做好课件。
第一课时 通过比较,整体把握人物和情节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家的宝宝小时候去理发的时候总是哭闹不止,以至于后来再去,她连门都不进。老师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这理发怎么就让她那么排斥呢?读了今天的文章,我才明白了。你想知道答案吗?也来读一读吧!
二、朗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本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
本文出现了四个人物,分别是表弟小沙、老剃头师傅、“我”和小沙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姑父。
2. 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哪些趣事呢?
趣事一(2-6自然段):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历。
趣事二(7-18自然段):“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三、场景对比,找出不同
1.小沙的心情不同。
A.默读一下2-6自然段,整体感受一下,看看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小沙是什么样的心情。
相信你读完后,小沙的心情你也感同身受了。请你在文中找找能体现小沙心情的句子,用横线做上标记。
我猜同学们可能会找出以下几句话。
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一会儿痛,一会儿痒,跟受刑一样;而且付钱的时候总是耿耿于怀。
这些都体现出了小沙对于剃头的反感和抵触。
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语句吧,再感受一下小沙的心情:跟受刑一样痛苦、耿耿于怀。
B.小沙再也不想去理发店受折磨了,但又该剃头了,这次,他找到了“我”。请你默读7-15段,思考:这次剃头,小沙的心情如何呢?从文中找到体现这种心情的句子。
你一定找到了下面几句吧。
小沙坐在凳子上,看我找出剪刀,才有些慌,说:“别剪破耳朵,你得发誓!”(小沙表面虽慌张,但从他的话能看出,为了摆脱老剃头师傅,他对剃头的要求不高。)
“嗬”!小沙高兴了,“你真把头发剪下来了!”(小沙既高兴又兴奋。)
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小沙内心满足,什么都能豁得出去。)
请你再来读读这些语句吧,再感受一下小沙现在的心情:高兴、意外、满足。
2.剃头工具不同。
大家找一找两部分中对于剃头工具的描写。用波浪线画出来,再读一读。
A.老师傅:
你一定找出了这两句。
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
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
从这两句中,我们知道老剃头师傅的工具是“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和“一把老掉牙的推剪”,非常传统。
B.表哥:
你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知道,表哥用的是剪刀,既简单又用着顺手。
工具不同,带来的体验也不一样,小沙的心情自然是不同的。
3.剃头技术不同。
A.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发总掉进小沙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理过发的同学们一定都能理解小沙的感受吧,碎发掉进脖子里扎啊扎,实在是难受啊!
B.“我”的技术就不用说了,文章好多处都描写了“我”给小沙剪头时动作随意、技术娴熟。你是不是找到了下面这几句呢?
我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对于小沙来说,他真的是喜欢这样熟练的剃头师傅啊!
再读一读刚才画出的句子,体会一下剃头师傅的不同技术对于小沙心情的不同影响吧!
4.剃头结果不同。
从以上的过程来看,老剃头师傅带给小沙的是痛苦,而“我”给小沙剃头时,小沙是非常愉快的。那结果又是如何呢?看似熟练的“我”剪出理想的发型了吗?读一读16-18自然段,想一想。
结果是“我”害得小沙剃了光头。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虽不愉快,却能理出一个合格的头发。
通过对比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和结果的不同,相信这两幅画面已深深地印在你的头脑中了。
线下任务:
把课文读给家人听,并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
【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难懂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语言的幽默风趣。
【教学流程设计】
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剃头大师》。文中还有一些句子,你理解起来可能还有点小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第一部分: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历。默读3-6自然段,并勾画出你觉得难理解的句子。
我猜同学们可能会画出这样几个句子,我们逐一来看看。
(1)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A.推剪是多年前一种手动的理发工具,你的爷爷奶奶小时候常用到,现在很少用了。它不如现在的电推子那么锋利,那些齿经常会猝不及防地夹住头发就不动了,所以让顾客感到比较痛苦。
B.“老掉牙”的推剪更别提了,也许还已经锈迹斑斑,更不好用了。
C.“咬”一般会让我们想到动物张开血盆大口,从这个字我们看得出小沙把这推剪看做是猛兽了,让我们体会到老师傅剃头时,他切切实实的痛苦。
师生共同总结出方法一: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2)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不能理解小沙,为什么剃个头还跟受刑一样呢?
文章第一句就说了,小沙天生胆小,怕很多东西,还怕剃头。这么胆小的小沙还遇到那样的老师傅,什么样的呢?耳朵不好,听不清反抗,小沙只得任其摆布;还有老掉牙的推剪经常咬住头发——痛;再加上碎头发掉在脖子里——痒。这一连串的事情让小沙感觉每次剃头一点儿都不比受刑好受啊!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同学们,再联想一下你剃头的经历,小时候没有耐心,坐在那儿的时间又很长,而且剃完头后,碎渣渣弄得脖子里、衣服上到处都是,回忆一下,你是不是能体会小沙心中的痛了。看,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理解句子!所以我们这个方法就是: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句子。
(3)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同学们试着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这句话。师生共同回忆刚讲过的理解句子的方法: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和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句子。
A.“耿耿于怀”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一些让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
B.小沙为什么耿耿于怀?联系上文,我们知道老师傅给小沙理发时弄得小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而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理发师。所以,这些不愉快的事在小沙的心里难以排解,不能忘怀。
C.为什么要付双倍的钱给剃头师傅呢?小沙不仅不好好配合,骂剃头师傅“害人精”,还用看仇人的目光“怒视”人家,人家不计较这些,肯为小沙剃头已经是很大的情分了,所以,出于愧疚,姑父出一份钱,再加上剃头本身的费用,所以姑父每次都给人家双倍的钱。
D. 这句话中有一个带引号的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害人精”。
在文中找一找第一次出现在什么地方?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在小沙的嘴里,“害人精”是理发店里的剃头师傅。
联系上文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呢?因为小沙害怕剃头,老师傅们给他剃头,让他吃尽苦头。所以他就给剃头师傅起了这个夸张的外号。
2.第二部分:“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1)文中哪些句子能体现“我好像有剃头天分”?找一找,再读一读。同学们,我猜你可能会找到以下几句:
“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2)反复朗读以上几个句子,来体会我的熟练技术。理解“我觉得自己想一个剃头大师”这句话。
“嚓嚓”是剪刀发出的声音,“剪下一堆头发”让人仿佛看到了“我”手起刀落,干活非常利索。
“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读到这儿,你会联想到什么画面呢?对,剪刀又快,技术又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真正大师的风范。
“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从这儿能看出什么呢?时间之短,“我”的速度之快。
这一连串的表现,仿佛真的应了那句话,“我觉得自己想一个剃头大师”。
同学们再去读一读,品味一下。大家有没有觉得,越读我越觉得这技术真是高超,越读我越觉得这确确实实就是一个“剃头大师”啊!通过反复朗读也能理解一个句子。所以,我们一起再总结一下第四种理解句子的方法就是: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句子。
(3)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通过以上的练习,你再来看看这个句子怎么理解。大家先读一读,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这句话,是“我”在闯祸之后出现的。“我”把小沙的头发剪得长长短短,一下子慌了神,而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在年幼的小沙看来,“我”剪得非常流畅,不痛也不痒,又没有伤到他的耳朵,就比前面提到的老师傅强太多了。小沙对头型是否漂亮是不太在意的,所以“我”才会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我们这次还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的这个句子。
总结方法:现在我们再共同回顾一下理解句子用到的四种方法,它们分别是: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句子、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句子。在以后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你可以尝试运用这几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句子。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
1.为什么文章要以“剃头大师”作为题目?
“我”根本不会剃头,害了小沙父子,“剃头大师”只是徒有虚名,自我感觉良好罢了!既然我不是剃头大师,那为什么文章还要以“剃头大师”为题目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大师”是什么意思,“大师”是指在学问上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而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我”的剃头水平与“大师”这一称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所以“剃头大师”是一种自嘲,嘲笑自己不懂装懂,硬是冒充“剃头大师”,结果把小沙的头发剪得不成样子。
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通过这个词,我们能看出作者的语言风趣幽默,有略带调侃的意味。
2.你还能从哪些词感受到作者的语言风趣幽默?
像这样的词,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害人精”,这个词生动有趣,有一种夸张的表达效果,能让我们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小沙对于剃头以及剃头师傅的强烈抵触。
只有小孩子才会这么想,这么说吧!真是充满童真童趣的一篇文章啊!
3.作者简介。
这么童真童趣的文章是谁写出来的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剃头大师》的作者吧。
秦文君: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往往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所思所行,语言风趣幽默,且不乏感人之处,非常富于感染力。本文选自秦文君的小说《开心男孩》。
代表作:《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等。
线下任务:再读课文,深入理解难懂的词句,感受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推荐阅读秦文君的《开心男孩》。
作者简介
马立英,毕业于燕山大学,现任教于涿州市双语学校。喜欢教书,寓教于乐,尊重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营造简单活泼的气氛,展现课堂的无穷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同。“爱心献给学生,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我”是其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