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3课《马说》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一、熟读并背诵略。文章表达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之情,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点拨: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这道题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互相启发、促进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略 三、…- 7
- 0
-
第23课《马说》重点问题归纳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 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 0
- 0
-
第23课《马说》课文翻译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 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 8
- 0
-
第23课《马说》作者简介 故事背景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故事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3
- 0
-
王泗原:韩愈《马说》讲解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2
- 0
-
《马说》课后习题答案
一、熟读并背诵略。文章表达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之情,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点拨: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这道题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互相启发、促进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略 三、1.日行千里的…- 2
- 0
-
《马说》课文重点问题解答
问题归纳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 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 3
- 0
-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注释译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故事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