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泗原:韩愈《马说》讲解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识马者难得。不识马,虽有千里马也埋没了。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通篇没提到人才,只以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别人才,表明要善于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并了解他们的意愿。通篇说理,不用故事情节。“伯乐”是指识马者,不是作为一个故事的人物出场。本文并不是故事,也不是寓言或寓言性的。(我这篇说解里说的“不是”什么什么,都指选本注解。)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说识马的重要。第一句就揭出这个意思。说有识马者然后有千里马。接着说识马者不常有。所以虽有千里马也埋没了。

第二层:说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马虽有千里之能,而饲养不能适应它的生活,因而不能发挥它的才能。

第三层:说不识马的人驱策、饲养都不得法,听马鸣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以慨叹“不知马”结束,加强了识马者难得的意思。

 

图片

下面解释几个词语和句式。

【伯乐】《楚辞·七谏》:“骥踌躇于弊輂(舆)兮,遇孙阳而得代。”写出了一个识马者怎样爱护良马的形象。王逸注:“孙阳,伯乐姓名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引张揖说:“阳子,伯乐也,秦缪公臣,姓孙名阳。”高诱《吕氏春秋·精通》注也说伯乐是“秦穆公之臣”,只没说到姓名是孙阳。以为秦穆公臣,大概据《列子·说符》载有伯乐和秦穆公谈良马与天下之马的话。《列子》寓言,而且书是伪托,不可据。《楚辞·九辩》“无伯乐之善相兮”,伯乐王逸没有注。张湛《列子》注说“伯乐,善相马者”,没说到孙阳。

伯乐乐字的音,读音乐的乐。乐字作人名的,孙阳字伯乐,邮无正字伯乐(晋),阎乐(秦),徐乐(汉),旧注都不注音。旧注惯例,音乐的乐不注音,因为这是本义;喜乐的乐同音乐的乐并见处,音乐的乐仍不注音,喜乐的乐注音洛。所以伯乐等人名都读音乐的乐(姓乐也读音乐的乐)。

《广韵》博姓下有博劳,也说是“善相马”。博劳音与伯乐近。但是既系于博姓,就不好说是孙阳那个伯乐了。

本文“伯乐”是借代用法,借来代替识马者。

【祗】这个字并没错。说“当作祇”倒是错了。这个意思的祗是副词。用适字、祗字、袛字,是一样的,因为这三个字古音同。袛字用得比较少,《汉书》里有,见《窦婴传》。颜师古注:“袛,适也,音支,其字从衣。”无论作祗作袛,右旁是五画,下有短横(或点)。右旁四画的祇是神祇字,读音不同,不用作副词的适。

【奴隶人】不是真奴隶。奴隶下用人字,构成奴隶人,用来指不识马的饲养人。构词确当而富有表达力。

【骈死】不是说千里马和一般的马并死。这一句从头到尾说的是名马。“辱于……”是名马,“骈死”是名马,“不以千里称”是名马。

【槽枥】 槽是喂牲畜用的食器,枥不是。马枥就是马栈、马棚。马栈叫枥,犹如猪栏叫苙。枥是用竹木排比编成的。《方言》:“枥,……或谓之阜。”高诱《吕氏春秋·权勋》注:“阜,枥也。”《汉书·梅福传》“伏历千驷”,曹操《碣石篇》“骥老伏枥”(从《晋书·乐志》《宋书·乐志》),《庄子·马蹄》“编之以阜栈”,《吕氏春秋·权勋》“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文天祥《正气歌》“牛骥同一阜”,历、枥、阜、栈是一个东西。木棍竹条排比编成的都叫枥,所以竹木编的夹拷手脚的刑具叫枥㯕(《说文》)。

【不以千里称】称不是称呼。不以千里称,不是不用千里的称号称呼。称是著称,著名。这里是说不以千里著称。指马的千里之材埋没了。

 

图片

【食马者…千里也】这不是两句,是一句。标点应当是这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句意思是:饲养马的人不知它能千里而饲养,那么这马虽有千里的材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不是则,也不是承接连词。是副词,犹、尚且的意思。一般用法,像这句,放在“不可得”前面,作“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韩集朱熹《考异》:“今按:且字恐当在等字下。”这是就一般用法说的。古籍中作犹、尚且讲的副词的“且”字有放在分句开头的。举先于韩文的例同这句比较: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人恶之”就是“人且恶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就是“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而且两句都是“……且……,恶(安)……也?”的句式。“且”同“恶(安)”密切相关。“且”字不是承接连词是很清楚的。这句用今语表达,就是:要同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要求它能行千里呢?

【安】疑问副词。怎么。

 

图片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个之字误衍(就是多出来的),由于涉及上文“策之……”“食之……”。策之,食之是人驱策马,人饲养马。鸣是马鸣,鸣下不可用“之”。马鸣而饲养马的人不能通其意。鸣字下面的“而”字表明了“鸣”和“不能通”是两方面,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分句与策之、食之两个分句的不同。用词是严密的。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句生动地表现出不识马者懵然无知、熟视无睹而傲然自是的神态。“天下无马”当用叹号。

【其真无马……不知马也】这句,分析结构,就知道不是表示选择的句式。表示选择的疑问句式是有的,也字作疑问句末的语气词也是有的,但是这里都不是。判断是不是表示选择的疑问句式,不可只看字面,而要看结构。就以韩文为例,比较下面三种句式:

(一)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二)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三)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祭十二郎文》

如果只看字面,(一)(三)两句都有“其……邪,其……邪”,(二)也有点像。结构却各不相同。句(一),三个“其”字是代词,作主语。下文还有“其信然矣”,是一样的。“其”字下面的成分是表语。句(二),两个“其真”同“传之非其真”的“其真”一样。“其”是指示形容词,作“真”的定语。“真”是真实、事实,是名词,不是副词。“真”字也有作副词的,但是这里不是。“其信然邪”的“信”才是真的,果真,是副词。句(一)“其”字既然是代词作主语,句(二)“其”字既然是指示形容词作定语,附着于“真”字,它就不能同时作“其……邪,其……邪”句式的标志,不能“一身而二任焉”(用韩文语)。所以句(一)和句(二)都不是表示选择的句式。惟有句(三)其字只作“其……邪,其……邪”句式的标志,没担任别的职务,那才是“其……邪,其……邪?”(应当只用一个同号)的表示选择的疑问句式。这样比较,《马说》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不是表示选择的句式是很清楚的。这句的标点应当是这样: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词语和句式解释就到这里。

 

图片

《马说》说的千里马的特性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不是作为寓言来写的。“一食或尽粟一石”好像难以置信,这也不过是说个整数,强调食量的大。所以用个“或”字(没用“辄”字)以示“或然”而非“常然”。宋高宗曾问岳飞得良马否,岳飞对答两匹千里马与驽马的不同,说到千里马的特性,而且“此其受大而不苟取……”“此其寡取易盈……”两句隐喻人才。他这话对皇帝说,具有讽喻的意义,正可以作《马说》所说千里马的最好的说明。《宋史》记载了这段对答。现在引来作我这篇说解的结束。

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喘气)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本文选自张攻非《 大师教语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有删节。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设计

扎实生动 情趣盎然——《青蛙写诗》课堂实录及点评

2021-10-5 18:21:10

教学设计

吴婉铃 诵读长歌赏美景,品读诗情悟哲理 ——《长歌行》教学设计

2021-10-17 1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