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篇哲理性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描绘了花的生长,呈现了花的生活,塑造了花的形象,并借花喻己,含蓄而诗意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与理想追求。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1-4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以“我是什么”的句式,描绘了花的各种不同形象。第1自然段,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想象新奇而独特,隐喻的是花开花谢,年复一年;第2自然段,把花比作散落在绿茵里的星星,写出了花的形态特点;第3自然段,写花的四季生长过程;第4自然段,写花对人类的无私奉献,是人类精神的寄托。第5-7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以“我做什么”的句式,则侧重描绘花的生活,同时也表现花的形象。“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写出了花向往光明、积极向上的特点。“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等词句,则写出了花的生活自由、快乐、美好、和谐。
文章语言生动,句式工整,内容隽永。虽然全文没有出现一个“花”字,但是句句都在写花。文章以第一人称自述,想象奇特,语气亲切,拉近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文章以第一人称自述,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含蓄而诗意地表达了作者的积极向上、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了解和体会这些写作特点,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散文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重难点)
1.花,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人类的精神寄托。你知道哪些赞美花的诗句?
( )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
芭蕉不展( )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杨万里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叶绍翁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2.我们还学过不少与花有关的课文,你还记得哪些?
如:三上《花的学校》、六上《丁香结》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花的散文诗。揭示课题:花之歌。理解“歌”的意思:赞美、歌颂。
4.了解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纪伯伦与鲁迅、泰戈尔一样,是推动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学习活动二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新词:
苍穹 孕育 冠冕 摇曳 旖旎
馥郁 琼浆 鸣啭 婆娑 凝视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根据课文的句式特点,你觉得课文的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交流反馈: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都是“我是什么”的句式。
第二部分:5-7自然段:都是“我做什么”的句式。
学习活动三 从生动词句想开去,体会花的形象
1.课文题目是“花之歌”,可是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花”字。再次朗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就是花?圈画出有关的语句。
2.聚焦1-4自然段,交流分享阅读体会
(1)学生读出圈画的语句,并说一说是怎么看出这是写“花”的: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交流,明确:这句话中“大自然的话语”其实就是花,“说出来,又收回去”其实是指花开,花谢。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交流,明确:这句话其实写的是长在绿草地上的花,这儿一朵,哪儿一朵,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明亮、好看。
链接朱自清散文《春》里面的语句: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花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交流明确:这句话其实是花一年四季的生长、绽放和凋谢过程。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联系生活经验可以知道这句话其实是写花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寄托着人类不同的情感。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比如百合花、康乃馨、月季、兰花……
婚礼的冠冕:比如玫瑰花、百合花……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比如菊花……
(2)回读1-4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的想象非常奇特。预设要点如下:
——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把花开花谢比作“说出来,又收回去”,这样的想象很有新鲜感,非常奇特。
——把花比作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想象非常奇特。
——把花比作四季的女儿。这样的想象很奇特。
3.聚焦5-7自然段,交流分享阅读体会
(1)学生读出圈画的语句,并说一说是怎么看出这是写“花”的: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交流明确:“在原野上摇曳”,其实是写原野上的花随风摆动;“使清风芬芳馥郁”,其实是写花的芳香。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交流明确:“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其实是指花儿沾着朝露;“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其实是指花儿和小草一起随风飘动。
(2)回读5-7自然段,说说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从中感受到了花的什么特点。预设要点如下: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欢迎”“送行”,把花儿想象成人一样,可以体会到花追求光明。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想象十分奇特,从这里同样可以体会到花儿向往着光明。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这里的想象同样很奇特,完全把花当成人来写,可以体会到花追求光明、积极向上的特点。
学习活动四 联系作者生平想开去,感悟“花之歌”的意涵
1.课文通篇在写“花”,那么,文中的“我”可否换成“花”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初步说说自己的理解。
2.读一读作者纪伯伦的生平简介,说说自己的感受。
纪伯伦1883年出生于黎巴嫩。1895年,因不堪忍受暴政,随母亲背井离乡来到美国艰难度日。病魔先后夺走了他的三位亲人。他欠下了巨额债务,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艰难生活。1908年得到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指点。1911年返回美国,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当他感到死神即将来临时,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不顾病痛,终日伏案写作,直到48岁英年早逝。
交流感受:纪伯伦虽然生命短暂,人生坎坷,但他积极向上,热爱生命。
3.联系作者的生平想开去,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我”来写。
交流,明确: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写《花之歌》,不仅仅是在赞美花,更是借花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花之歌,其实是生命之歌。
板书:奇特想象 生命之歌
4.配上背景视频,带着对花的赞美、对生命的赞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活动五 拓展阅读,交流想象奇特的地方
1.拓展阅读《杨柳与水莲》,找一找想象特别奇特的的地方。
交流,反馈:
想象奇特之一:把杨柳和水莲像人一样对话。
想象奇特之二:把水莲花苞里的露水,想象成“清泪”,是“昨夜恐惧悲哀的泪”,也是“今朝欢欣感激的泪”。
想象奇特之三:把夜幕想象成“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
2.读一读纪伯伦的《雨之歌》,与同学交流:
(1)想象奇特的地方;(2)比较《雨之歌》《花之歌》写法上的相似处。
学习活动六 课后小练笔(选做)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样事物,仿照课文《花之歌》中喜欢的段落,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写一写。如:水之歌、云之歌、风之歌、小草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