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七下21课)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

一、导入
师:同学们,刚刚在报告厅门口有同学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在学校里走来走去啊?”我回答说:“我想参观校园。”其实,我说了假话。事实是因为我紧张。因为今天到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语文老师,其中还不乏语文教学届的“泰斗”级人物。(停顿。)对了,提到“泰斗”这个词,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泰山”与“北斗”。
师:顾名思义,很好。“泰斗”的本义的确是“泰山与北斗”。但它有没有比喻义呢?
生:有。它常比喻在某个领域特别杰出的人物。
师:你真厉害,一下子就说到点子上了。人们常用“泰斗”比喻在德行或事业方面为人敬仰的人。俗语说,“有眼不识泰山”,司马迁有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泰山”一词在中国人心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与分量之重。
我们都知道,五岳是群山之尊,而泰山又是五岳之首。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自古以来就被无数文人盛赞。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写泰山的“泰山”之作——杜甫的《望岳》。
二、知内容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诗歌,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生自由读。)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一位男同学范读。)
师:他的朗读没有出现注音和节奏的问题,他一定进行了很充分的预习。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齐读得真有气势。接下来,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举手提问。
(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生:请问这里的“泰山”指的是一座山还是一条山脉?
师:你问的不是语文教学内容上的问题,而是关于“泰山”的地理问题。老师没有去过泰山,上学时地理也学得不好,现在没办法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但诗中的“齐鲁青未了”一句或许可以给你一点线索。
生:什么叫“青未了”?
师:问得好!谁能解答?不要用注释里的文字解答。
生:青葱,绿色绵延不尽,占地面积广阔。
师:他对“青未了”的描述似乎也解答了第一位同学关于“山”还是“山脉”的问题,是不是?
生:什么叫“荡胸”?
生:“荡胸”就是“胸荡”,指心里面在荡漾。
师:你解释得太直白了,我建议你解说得更易懂一点,比如用“胸怀激荡”,因为内心受到了震撼。
生:我想问“决眦”的意思。
生:就是睁大眼睛。
师:眼睛睁大到了什么程度?
生:到了“爆裂”的地步。
师:哇,“爆裂”,你这个词用得太激烈了,但用得很到位。
(师简单小结并过渡。)
三、诗绘景
师: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和把握已经基本到位了。现在,我要对你们提更高的要求了。诗人望岳,究竟望到了怎样的泰山?请大家放下书本,闭上眼睛,听我朗读,尽情想象诗人望见的是怎样的泰山之景,然后描绘出来。
(师朗读。生想象。)
生:诗人望到了大气磅礴、绵绵不绝的泰山之景。
师:他用了概括性的评价。但我有更高的要求,我的要求是“描绘”。你要想象,不是只说一个结论。你想象出的应该是一个画面,并且要用尽可能美的语言来描绘。
生:诗人远远望过去,看到青翠的山脉连绵起伏。紧盯着山顶,可以看到一个小点,仔细一看,竟然是诗人杜甫。杜甫双眼迷离,好像被泰山的美景所震撼,口中还念念有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他的想象真的很充分,但我怎么总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呢?同学们有没有同感啊?大家想想,我的问题是什么?是诗人杜甫望到了怎样的泰山之景。但他的回答中诗人杜甫眼中还有一个杜甫……这未免不合常理了
(生笑。)
生:我站在山脚下,望见山上一片青葱。泰山高大巍峨,直插云霄,似乎要割断阳光,让山的南北两面一明一暗。天空时不时有飞鸟归巢,鸟鸣啾啾,我陶醉在这山林之间,胸怀激荡,暗暗发誓,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一览众山的渺小。
师:你的语言太棒了!不过,我认为你把后面暗暗发誓的内容砍掉,只留下前半部分的内容会更好。诗人看到了飞鸟归林的灵动美,看到了泰山屹立的巍峨美。这才是诗人望见的泰山之景。对吧?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由衷地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品味。
四、诗传情
师:请大家拿起课本,再用心动情地朗读一遍这首诗,然后回答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由衷地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一问题,要求结合相关词句来谈。
(生齐读。自由品味交流。)
生:“会当”是“终当”的意思,体现了诗人充满自信、不怕困难、一定要勇攀高峰的豪情。
师:一片豪情,志在必得,很好!
生:我读出了诗人对泰山的景仰。
师:景仰,很准确。但是,我觉得同学们都有点图方便了。你们都是在谈诗人直接抒情的句子,可我的要求是面对美景诗人生出了怎样的情感。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要说的是“景生情”。所以,同学们要重点品品作者写景的句子,看看从景中你能品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来。
生:我想谈“造化钟神秀”的“钟”,诗人感觉大自然把一切的美景都集中在了泰山,十分不可思议。我觉得作者的情感是惊叹。
师:你喜欢“钟”字,我们来看看注释里对这个字的解释,“钟”的意思是“集”“聚”,同学们试着换换看,把这句变为“造化集神秀”“造化聚神秀”,和原句比如何?
生:没有原句好,我觉得“钟”有神秘的感觉。
师:怎么个神秘法?大自然把所有的美都聚集在了这里,说明大自然——
生:偏爱这里。
师:“偏爱”这个词用得真漂亮。我都没有想到,我想到的是“钟爱”,但我现在觉得你说的“偏爱”更准确,要钟爱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大自然如此偏心啊!
这位同学说“钟”字有神秘感,大概就是因为这句里大自然被拟人化了。这让我想起了老舍说过的一段话:“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我觉得这和杜甫的“造化钟神秀”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老舍的“赐”字居高临下,而杜甫的“钟”字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钟情之人对泰山偏爱的模样,把一切的美献给泰山,让泰山钟灵毓秀,屹立在齐鲁大地上。她从这句中读出了作者的钟情、喜爱与惊叹。
生:我想说“决眦入归鸟”的“入”,“入”说明诗人看得很入神。
师:“入”表达了“入神”?
生:不对,“入”是归鸟入山林。
师:对。那这句有没有表达诗人看得入神的词呢?
生:有!“决眦”就是。
师:何以见得?前面有同学问过“决眦”的意思,“决眦”是说眼睛瞪得快要爆裂了。为什么他会有这样一种状态?
生:因为景色太美,他太喜爱、太陶醉了,他想把美景尽收眼底,所以睁大眼睛欣赏。
师:非常好,“决眦”表现了有很强烈的喜爱与陶醉之情。
生:我觉得这句里的“归鸟”也值得一提,“归鸟”应该是黄昏时归巢的鸟,说明作者在这里看了很久了,也许他是从早上就开始看,一直看到傍晚还舍不得离开,这也能说明他非常喜爱泰山之景,景仰敬佩泰山。
师:你分析得非常好,但是“喜爱”太普通,“景仰”又显得用力过猛。你还能想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吗?
生:陶醉。
师:太好了,陶醉,沉醉,流连忘返,也只有这样才会看了这么久,甚至看到眼眶都要裂开的地步。
生:我喜欢“荡胸生层云”这句话。云一层层肯定是非常壮阔的,由此可以想象出当时作者一定是心潮澎湃。
师:因为景象壮观,所以心情激动。
生:我特别喜欢“阴阳割昏晓”一句,“割”字用得特别好,让我觉得泰山像一把利剑,把明和暗分割开来,从中我看出了作者对泰山的景仰之情。
师:这里的情感用“景仰”相当好!泰山高,泰山巍峨,泰山直插云天,把阳光都阻隔了,有主宰万物的气势。
生:“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的绵绵不绝,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师:赞美,热爱。“青未了”除了写出了泰山的绵绵不绝,还体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呢?你想,在齐地,能看到泰山,在鲁地,还能看到泰山,它具备什么特点才能做到这样啊?
生:高大巍峨,高耸入云。
师:非常好。如此高峻,如此广阔,怎么能不令人赞叹啊!刚刚大家通过合作交流,看到了泰山广阔巍峨,生机勃勃,充满大自然的力量。面对这样的泰山壮景,诗人和我们都喜爱、陶醉、深深赞叹。这个时候我们再读最后一句,该怎么读呢?
生(激情豪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好,此刻,这句话同学们除了品出豪情之外,还品出了什么?
生:壮志。
师:所以说,诗歌不仅能传情,还能言志。
五、诗言志
师:你们觉得作者的志向是什么呢?
生:登上泰山,一览下面的小山。
师:诗人的凌云壮志就是看风景?
生:那么多小山他都不放在眼里,只想登上泰山之巅,我觉得他是心怀天下,渴望有大成就。
生:他想攀登人生高峰,有所作为。
师:作者要攀登的是他自己的人生高峰,在这个目标面前,他不畏艰险,不停攀登,直到登顶。这是他的志向,同学们觉得他实现这个志向的决心大不大?
生:大。
师:哪个词可以看出他的决心大?
生:“会当”。
师:“会当”是什么意思?
生:终将。
师:漂亮。其实之前就有同学分析过这个词。通过这个词,我们知道诗人实现壮志的决心非常大。结合刚才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杜甫的这首《望岳》写了泰山的美景,而且景语当中蕴含着情语,景促使情迸发,情中又含志,这样的壮景也让作者的鸿鹄之志更明确。由此我想到了《尚书》里的一句话:“诗言志。”这个“志”,不仅是“志向”,还有情感,是人内在的丰富的主观情感。所以说,诗歌中景、情、志三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请大家拿起课本,用饱满的感情再朗读一遍这首诗。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动情投入,让我听得热血沸腾。这首诗真的很适合青少年读,特别是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经常被年轻人、有志向的人作为座右铭。我们都知道,每一位作者写的文、写的诗,都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有没有同学知道创作这首诗时杜甫是什么年纪?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生沉默。)
师: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是太了解,我来介绍一下。
(师结合图表,讲述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
六、课外拓展
师:我们常说:“诗缘情,诗传情,诗言志。”诗人的创作往往都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这里,我还想跟你们分享杜甫另一首著名的诗——《登高》,这首诗写于他晚年极端困窘老病孤愁的情况下,读来是另一种滋味。
(屏显《登高》,师配乐朗诵。)
师:这首《登高》里,诗人已经没有了《望岳》里那种蓬勃的朝气和宏伟的抱负,有的只是无限的悲凉和自怜。年轻时代,诗人踌躇满志,渴望如登上山巅一样实现远大理想,可是他一生都颠沛流离,饱经风霜。杜甫的诗不仅记录了他自己的一生,也记录了唐朝由盛而衰的一段历史,故而被称作“诗史”。
杜甫的诗深刻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的一段历史,而他也从一个壮志少年变成孤苦老头,诗风也由此愈发“沉郁顿挫”。杜甫可读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这里我为大家再推荐两首他中晚期的作品——《春望》和《旅夜书怀》,作为今天的课后阅读作业,请大家用今天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18,1-2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5231.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5月 9日
下一篇 2024年 5月 15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