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板书“寓言二则”,请小朋友读好课题。第一个小朋友将“则”读成了“侧”的音,后来他自己发现错误了,“则”在我们语文园地四中出现过——“小信成则大信立。”再让他读一遍,他果然读准了。并且,我引导他们理解这句话中的“则”与“寓言二则”的“则”各是什么意思。
“通过以前的学习,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在小朋友说完后课件出示《龟兔赛跑》、《狐假虎威》和《刻舟求剑》这三个故事。
“你觉得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有的小朋友说,有时候会有动物在里面;有的说,都比较有趣;有的说,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我总结寓言特点:小故事,大道理——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
瞧,短短四个字,却有那么多内容可以学习。
2
“今天我们来学一则新的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我边说边板书课题。学习“亡” 和“牢”,并给它们找朋友,书写。
接下来听故事,听完后,同桌相互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第一次自读故事,边读边思考题目里“亡”和“牢”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要求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亡”是“丢”的意思;“牢”在这里是名词,表示羊圈。所以“亡羊补牢”的意思就是有个人丢了羊修补羊圈。
果然不出所料,前一天虽然预习了,课文上也有注音,但是仍有不专心的小朋友将“羊圈”的“圈”字读错。我带领他们学习多音字“圈”,这个字共有三个读音。第二种读音“juān”(组词圏起来),我让他们猜猜“圈起来”的意思,只有史书鸿猜出是“关起来”的意思。他的语感真是不错!我赞美他,大家投去赞赏的目光,他害羞地笑了。我相信,这会让他拥有强劲的学习动力。
3
第二次读故事,思考:
这个人一共丢了几次羊?
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每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对于小朋友们而言,都不困难。所以,前两个问题,我一提出他们就答出来了。后一个问题,我们要读读书再回答。
他一共丢过两次羊,分别在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我请小朋友们读好这两个自然段,“窟窿”的“窿”,虽然书上标注的是第二声,但读的时候要读轻声。出示图片理解“窟窿”。教学多音字“钻”,分别组词。
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羊圈破了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没有补上窟窿,狼又从窟窿里钻进去了。
“那在第二次丢羊前发生了什么事?”课件出示二、三两个自然段,同桌两个分角色朗读,读完后在全班展示。
分角色朗读,小朋友们很喜欢。角色的带入感,使小朋友们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与思想。
所以在后来的展示环节,他们把街坊邻居的好言相劝,以及养羊人的刚愎自用读得有声有色。真正把“!”和“?”读出了味儿。指导朗读,有时候得以“标点”作为抓手。
街坊可能还会劝说些什么呢?这个人心里会怎样想?——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小朋友们更深地体会人物的性格,从而理解人物后来转变的不易,也就是“知错就改”品质的宝贵。
指导书写“劝”字,提醒注意避让与穿插。
第1-4自然段写的是亡羊,丢了两次羊之后,第五自然段他做了什么呢?——补牢。
出示第五自然段,再次朗读。这个人心里怎么想的?请用横线画下来。他怎么做的?用波浪线画下来。
出示“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和“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这两句话,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说说哪句话好。小朋友们都能体会到是第一句话好,“赶紧”说明养羊人非常着急,也非常担心。
这样做的结果怎么样?出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4
最后请小朋友们“联系生活,想想有类似‘亡羊补牢’的经历吗?”
小朋友们说,这次没考好,下次可以继续努力,不迟。
还有的说,丢了一次尺子没关系,贴上姓名贴,一下课放进笔盒里,就不会掉了。
我补充道,即使戴了眼镜也没关系,现在认真做好眼保健操,注意用眼卫生,也不迟。
有个小女孩说,自己的妹妹总是先玩再吃饭,第一次因为吃了冷的饭菜,肚子不舒服,都去医院了,第二次,又先玩再吃,又把肚子吃坏了。后来,妹妹不再这样了。
我发现,用“第一次”、“第二次”、“最后”,能够帮助孩子讲得更清楚。同时,这样也更加符合寓言故事的结构。
所以,“亡羊补牢”就是,任何时候,知错就改,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5
最后,我指导书写“告”和“丢”
“告”和“丢”上半部分都是一撇,一竖,两横,横竖位置差不多,撇的位置不同。
这则寓言故事,我并没有逐段讲解,而是抓住两次“亡羊”最后“补牢”的结构,进行组织教学、理解道理。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