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老师教学的《四季之美》,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三年前。当时听的是网络直播课,由于网络不畅,教学环节记录得支离破碎,一直搁置到现在,也没有去认真整理出完整版。今天,听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用四年级的孩子教学这一课,着实被她甜甜的实力深深地感染。这姑娘其貌不扬,“圈”内也没有“名气”,可是,她散发出来的课堂魅力简直与《四季之美》相得益彰,即便她的教学设计无法与薛老师的相提并论。她的出现勾起了我聆听薛老师《四季之美》的记忆。我通过翻阅网络他人的记录,再结合自己曾经的笔记,整理出了如下版本,如有侵权或有不实请谅解,时隔三年,回忆起来是有那么一点点困难。或许,屏幕前的您早已通过其他途径读过薛老师《四季之美》的课堂实录或是听过薛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视频,但是对于我来说,再隔三年,我依然会对它充满热情。毕竟,好的教学设计就如同美的散文,令人百读不厌。难道不是吗?
课堂实录:
一、读出词语的“修饰美”。
1.感悟叠词之美
师:美的散文,就像一个爱美的女人,需要化一点妆,散文用什么来化妆?
生:散文化妆应该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一些形容词……
师:散文要用词来化妆,把丑的变得美一点。我们来看一下,高明的作家是怎么来化妆的?
出示:乌鸦
师:念
生:乌鸦
师:色彩怎么样?——更鲜艳。一起读。
生2:漆黑漆黑的暗夜
师:漆黑漆黑的暗夜,怎么样?黑得让人向往。一起读这个词。
生3:翩翩飞舞
师:飞舞本来就美了,加上“翩翩”这个姿态,更优美了,更优雅了,更轻盈了。念这个词。
生4:蒙蒙细雨
师:本来是细雨,现在是蒙蒙,看上去非常的朦胧,有一种什么美?朦胧之美。
生5:熊熊炭火
师:本来就是炭火燃烧得很旺了,他还是熊熊炭火,把炭火形容的更旺了。
师:感觉更暖了。读这个词——
生6:急急匆匆
师:就好像一个人在路上行走的样子。读。
师:看来课文当中,化妆用了一种方法,用了(指板书)叠词,把丑的变得——美;把美的变得——更美了;让色彩变得——更鲜艳了;让飞舞的动作变得更——优美;让炭火变得更——温暖了。
3.了解双声叠韵
师:课文中除了叠词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化妆的?念——
生:微光。
师:很小很小的,微弱的光。念——
生:朦胧的微光。
师:这个微光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这是一种朦胧的诗意的美。注意,这里用了一个词来化妆的——朦胧。你看,朦,胧,后面的韵基本上很近。这个韵啊是重叠的,我们说这个词什么是什么韵呢?
(板书:叠韵)
生:叠韵
师:叠韵啊有一种美。读这个词——
生:朦胧
师:再来看——
生:清晨
师:很明朗,也是一种美。读——
生:凛冽的清晨
师:冷吗?用了一个词——凛冽。这种冷也冷的比较美。因为这个凛冽声母都是——l。声母都是一样,这叫什么呢?
(板书:双声)
师:凡是双声的也很美,比如:仿佛、凛冽。所以这里它用了双声叠韵来化妆一下,就更美了。读——
师:萤火虫你们见过吗?画下来。
指名读第3段。
师:这一段写的是哪个事物?
师:你读的有点哀伤,声音不要往下,往上。(师范读。)
师:写的是什么?哪些事物?
生:大雁(画下来)、归鸦、风声和虫鸣(画下来)。
指名读第4段。
师:冬天的早晨写了哪个事物?
生:炭火(画下来)
师:春天最美是黎明,美的是——
生:天色
师:夏天最美是夜晚,美的是——
生:萤火虫。
师:秋天最美是黄昏,美的是——
生:归鸦、大雁、风声、虫鸣。
师:冬天最美是早晨,美的是——
生:炭火。
师:我们说这篇文章美,美就美在它的内涵,他写的事物,他写了什么呢?读——生:天色、归鸦、大雁、萤火虫、风声、虫鸣、炭火。
师: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生:代表性的,很少见到的,不太关注的,这个时段才有的,城市里看不见的……
师:你发现没有,我们在平时看到的一年四季,一天各个时段,他们写的最美的景物是 听。 师:课文中哪一句话很温柔?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生2:我觉得应该是非常浪漫的。“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师:浪漫吧,蒙蒙细雨中看着萤火虫在飞舞,那是一种动人的画面。
生3:我觉得这个作者很安静,“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生4:我觉得她应该是一个心思很细腻又很有情趣的人。“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生5:我认为她应该是一个很会享受的人。她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惬意,才能享受到这些事物的美。
师:清少纳言,的确就是这样一个很优雅的、安静的、心思细腻的、有生活情趣的、能享受生活中一刹那惬意的女子。她是一个日本人。九百多年前,她在皇宫中做侍卫官。这篇文章选自她的一本随笔集,这本集子的名字你们要记住——
生:《枕草子》。
师:“草子”就是册子,这本书是可以放在枕边随时翻一翻、读一读的。如果你有闲情逸
关,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阅读的美好,就是跟着背后的“那个人”,走向文本描述的美好境界。把握散文的主旨和精髓,不仅要问“写什么”与“怎么写”,还要问“为何这么写”,实际上这是对作者构思的深度还原。这就避免了阅读只在只言片语中推敲与琢磨的“近视”。我们要对文本保持整体感,整体感就是要跳出文本,从文本行文、结构的高度“俯视”,甚至“透视”。这是一种阅读的视角,也是阅读的一种境界,丰富的是学生各自的阅读发现与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