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杂文短小精悍,对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华儿女的歌颂热情似火,能充分显示出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在教学本文时,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读出中国人的自信,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采用各种形式的诵读,读出文中作者蕴含的复杂感情,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个自信的人吗?生答。
同学们,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基石,是战胜困难的利剑,是到达理想彼岸的舟楫。有了它,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希望这节课,我们都能充满自信的投入学习中,演绎属于我们的精彩,好吗?
二
初读 读出悲观失望
1.了解时代背景
请看一则背景资料——
(屏显)
1934年9月25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一时间,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1934年8月27日,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大公报》也发出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头脑。于是,有些人散布悲观论调,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在他53岁诞辰之际(也就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用他包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战斗檄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师板书,少写了一个“吗”字)。
2.一读题目:读出悲观失望
在同学们指出这个题目写漏了语气词“吗”之后,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这个题目。师引导同学们用悲观的、失望的语气来读。
3.速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谁的观点?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又是谁的观点?
明确:
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观点;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的观点。
三
品读 读出辛辣嘲讽
1. 分析敌论据 读出嘲讽之味
(过渡)国民党反动派提出这一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请大家找出敌方的论据。
明确:
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 久 只希望国联
现 在 一味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过渡)同学们,由这些论据得出结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似乎无懈可击。事实果真如此吗?现在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我们”“有人”指的是谁呢?
明确:(1)国民党反动派
(2)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过渡)从这两段文字中,你能看出反动政府怎样的嘴脸?
明确:这两段文字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洋洋自得、炫耀的嘴脸。请一位同学读出这种丑陋的嘴脸。
一生读。老师引导分析,明确:既然是写丑恶的嘴脸,就应该读出嘲讽的、戏谑的语调来,这样更能凸显鲁迅语言的泼辣、犀利。
(过渡)你从哪些词语里读出这种讽刺意味?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总”字写出了反动政府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情态,感觉自己国家很富有。
(过渡)“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东三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民党政府还在夸耀地大物博,真是可悲啊!谁能用声音再现出他们夜郎自大的情态?
一生读,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一味”体现了国民党政府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鬼神的心理,把反动政府软弱无能之态揭露的淋漓尽致。
请一生再读,读出讽刺的味道。
师生合作共读,全体学生读第一段,读出嘲讽的味道;老师读第二段,读出悲观失望之意。
2. 探究批驳方法 读出辛辣之味
(过渡)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敌论点,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批驳的呢?
明确:用批驳对方的论证来批驳敌方的论点。具体说来,他们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这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所以说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过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而反动派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那怎么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了?他们失掉的是什么?
明确:失掉的是“他信力”。“他信力”是作者仿造“自信力”新造出来的一个词,我们称这种手法为仿拟。作者仿造这个词的作用是嘲讽了反动统治者自欺欺人、一味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国联身上。
指导学生把这种辛辣嘲讽的味道读出来,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鲁迅先生蕴含在文中的感情。
(过渡)作者还从哪个方面批驳了敌方的观点?
明确: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自欺力”和“自信力”一字之差,也属于仿拟,同样表达的是对敌方辛辣的讽刺。
请一位同学把这种辛辣的味道读出来。
3.二读题目 读出愤慨之情
(过渡)同学们,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根本和自信力无关。所以,鲁迅先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板书上补充“吗”字)
明确:文题补充完整后,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再读这个题目的时候,应该用愤慨的、激愤的语调来读。请一位同学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读出愤慨之情。
四
赏读 读出自信自豪
1.品析作者观点 读出扬眉吐气
(过渡)这个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这是先生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哪一段里出现的?(第6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过渡)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和国民党的悲观论调恰恰相反,先生用“然而”这个转折连词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过渡)请一位同学再读一遍,你说说这句话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吗?
师指导朗读:请大家深吸一口气,读出扬眉吐气的自豪感。这里“我们”要重读,“中国人”字字有力。
2.分析中国脊梁 读出赞美之情
(过渡)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先生说,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都是充满自信力的人,都是中国的脊梁。
(过渡)这里,作者深沉的目光有近及远地转向了我们民族古老的历史,并热情洋溢的赞美了他们。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之后,让她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朗读技巧。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指导:“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可以在“这”的后面加一个逗号,起强调作用,此外,读这一句时可以辅以手势,举起拳头,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全班齐读。请同学们握紧拳头,举在胸前。
(过渡)好一个中国的脊梁!真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自信和激情,相信大家一定会成为未来社会的脊梁。
(过渡)这些人指哪些人呢?请同学们仿造这个例子,写出这样几种人。
示例:我们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舍身求法的君子谭嗣同。
生仿写朗读。
3.面对敌人污蔑 读出愤怒之情
(过渡)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可是,这时候突然有一种声音出现了,说这些人都早已作古了。现在的中国人,可是失去了自信力。面对这种指责,我们应该怎样来反驳呢?请一位同学替先生反驳。
明确:可以用第8段的内容来反驳,要读得铿锵有力,读出先生的心声。在此基础上结合背景材料探讨“这一类的人们”的深刻含义——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者,他们为民族进步而奋斗不止,支撑起民族的精神,是中国的脊梁。
(过渡)鲁迅先生在《野草》中说:“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及乔木。”这处于地底下的革命者,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领导着中国人民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怎么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呢?所以在读最后一句时应该语气愤怒,读出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请一位同学读“说中国人……那简直是污蔑”,注意重读“简直”,然后男女生用两部轮读法读“说中国人……那简直是污蔑”,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
4.三读题目 读出你的自信
(过渡)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脊梁,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撑起了中国的命运,鲁迅先生对他们进行了热情讴歌。现在我们再看课文的题目,把它变成陈述句。
明确:可以变成“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也可以变成“中国人充满自信力”
指导学生读“中国人充满自信力”,读出中国人的自信!
五
延读 读出豪迈坚定
(过渡)“数风流人物,更看今朝”,今天,我们更是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充满自信力的人和事。你能给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人和事吗?
学生讲述。
(过渡)大家知道的真多,真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啊!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大屏幕,再次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播放幻灯片,配乐《红旗飘飘》)
结课:
音乐声中(《琵琶语》),老师深情诵读——
“在无数的蓝色眼睛和褐色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黑色的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的白色皮肤和黑色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我们的祖国从过去的一穷二白走向今天的繁荣昌盛。今天,中华儿女正用满腔热情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自信之歌,这种自信表现在你身上、我身上、他身上,在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