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感想:
杨老师在课堂上,很注重生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让学生起来反馈的时候要求说自己没画的,组里同伴画的句子,并说说理由,鼓励学生倾听,鼓励学生在同伴交流中学习,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关于由读到的内容想开去,杨老师安排了三个大环节,一个是找到文中的花,再继而给图配文,最后才是说说读了哪个句子仿佛看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层层铺垫,学生能够把学共过的本领在这里用出来。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齐读
2、《花之歌》是写花的,但是我们读了全文,知道全文没有一个字写花,那么“花在哪里”
二、“花在哪里”,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一)找寻文中的“花”
1、出示自读要求(见下图)
2、生完成
3.随机抽取三位学生反馈,要求反馈组里同学说的,而自己没有画到的,说说组里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4.小结:通过大家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篇课文虽然全篇没有一个花字,但确确实实在写花。
图片
(二)为图片选择文中的句段
1、为了让大家有更好的感受,请大家为下面的图片配一两句课文中的句子。
2、生完成相关学习单
3、随机抽取三个学生反馈。要求只要说自己选择的是哪幅图,配了什么句子,不用说理由。听的同学有疑问的,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询问。
图片
生1略
生2:——我给第一幅图配的是“我是亲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认为最后一小句要删去,因为图中是包装精美的花,而生者赠予死者的花一般都是白花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生2:——我给第三幅配的是“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认为是“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我认为是“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
——我认为是“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四位同学将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图片是有局限的,但文字却有无限的想象的空间,让文字和图片产生更多的联结,所以四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道理。
(三)借助文字展开想象
1、师:我们会发现图一基本上是统一的,而图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 了它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样子,或者说表达出来的不同的状态,这是因为文字有很大的想象的空间,每个人的想象力不一样,想象的角度也不一样。现在请大家做这样一件事情(见下图)
图片
2.请生借助句式组内交流
3反馈
4.师小结:刚才我们展现的就是我们作为读者读文章时的心里的想法。
三、歌在哪里,探寻散文诗的韵律美
1、师:既然叫《花之歌》,那么歌在哪里呢?
2、师:我们要用朗读来感受歌的节奏和音韵的美。
图片
3、齐读,说说发现了什么——押韵
图片
齐读,说说发现了什么——排比
图片
齐读,说说发现了什么——对仗
图片
齐读,说说发现了什么——对仗
图片
4、师小结:朗读了句子,发现作者用上了押韵、排比、对仗等方法让文章像歌一样朗朗上口,更有韵律感。
5、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6、小结:读着读着,就有一种歌的感觉,比一般的散文更富有节奏感。
四、哲理在哪里,升华主题。
1、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花呢?我们要读明白哲理在哪里。
2、请生试着把文中的“我”换成“花”,读一读,小组里讨论一下自己的感受。
图片
2、师生对话
师:文中的“我”是表达谁的情感、想法。
——我的情感和想法
师:是“我”的什么想法呢?请读一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说说对于这一句,有什么理解。
图片
——是告诉我们要向往光明
——是指要乐观,要积极象上
——不顾影自怜,不也孤芳自赏是说不能太自私
师:这些看起来都是在讲花的,实际上用上“我”时,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是在讲理。所以我们通过想象明白了我们该怎样做,告诉我们人该是怎样的。
请生多种形式读“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暴怒孤芳自赏。”
图片
四、了解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