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五上25课)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

师:初次见面,先问声好——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欸!你们这问好真的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的呢?透露出两个词:一个叫亲切,还有一个叫自然。问好就应该是这样,就是我有来言,你有——

生:(无人应答)

师:应该是你有——去语。我问“同学们好”,你们会说——

生(齐):老师好!

师:这事儿容易吗?

生:容易。

师(问一名学生):容易到什么程度?

生:很容易。

师:这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答案。哈哈……张嘴就来。天天我们都说,这都司空见惯了。但你有时候仔细一想,你会发现这个“好”字的背后含义非凡。比如今天我们是初次见面,有谁是发自内心地、真心地希望于老师好?请举手。

(部分同学举手)

师:这怎么还有左顾右盼的?!(师目视一名左顾右盼的同学)还好,你举起来了。首先为全票通过鼓掌!

(生鼓掌)

师:接下来我要随机采访一下。(面向一位同学)先采访你。你笑得真好看!你希望我哪儿好?

生:希望老师教学好。

师:这表面看是希望我好,但仔细一听,这是在给我提要求呀。他后半句就是说——你教得好,我才能学得好。你看这就是男生。男生的问好方法是让人听完之后就拔心地凉(笑)。好,感谢!算是一种“好”。

(下面采访一名女生,略)

二、读准字音
1、自读三则古文
师:课文之前都读过吗?
生:读过。
师:读过多少遍?
生:N遍。
师:谁能一次把三则古文的字音都读正确?
(只有五六个学生举手)
师:2019年最恐怖的事儿,2分钟找这5、6人,把你心里的疑虑打消掉。
教师屏显三则古文,学生自读,疏通字音。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学生互读
师:第二次,谁能把三则古文的字音读正确?快接近全班举手了。这也很恐怖,在家里读N遍不会,在教室2分钟就会了。我都不敢相信了。同下面桌互读,相互检查,圈出不会的字。
(生同桌互读)
师:有发现错字的,可以到黑板上写下来。
(生写自己读错的字)
师:字写得漂亮,这是古文中作者的名字,曾国藩。曾,古文中会用到,但生活中不常见, 是需要关注的字。还有一类,也容易错,但是没有同学出错,太厉害了。我抽三位同学来检查一下。
3、抽读
生读第一则,全对,其余生鼓掌。
生读第二则,全对,其余生鼓掌。
生读第三则,有读错的地方,自行纠正,全对,全班掌声。
师:听到掌声,我比你们还快活。五年级了,在家读了N遍,在这儿读了三遍,我们终于会读所有的字了。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我们还不如集中注意力,少读几遍,都可以读对。
师:就是啊,五年级,字音应该不是挑战。要不要来点难的?

三、疏通文意
师:我出示一点资料,你看能不能看到资料一下想到文章中的哪句话。
师打出图片:

图片

生: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
师:怎么就想到这一句了?
生:我看见井里有青蛙,第一幅图是一个人前面有很多水。
师:那是海。
师:我发现我们班卧虎藏龙,有善听的,有善思的,不经意间暴露了一个绝招,也是一种特异功能,就是通过看到一种资料,立刻能想到另外的资料。这种特异功能叫——联想。这个特异功能谁还会啊?
生举手
师:我还有资料,没有这么直观的,还有成语、名言,对联,还有古文,有人已经有想法了,不着急说,我给你一两分钟时间,自己静静地想一想,你看到某一条,某一个,你能想到些什么?静静想一想

图片

生思考
师:给大家两分钟,跟周围人交流,一口气能说出最多的人,先发言。
生交流
师:调查一下,谁肚子里至少装了两条?谁达到3条了?
生:我们觉得第一篇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看到图画想到的。
生: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想到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师:怎么想到这儿?
生:一日不读书,就说明他没有恒心。所以就想到这两个句子。
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想到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就是李白读书铁杵成针的故事,李白经过老太太的提醒,才明白学习不能停止。
师:真了不起,说得很清楚。师来补充。
生:还有第二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想到专心致志,专心致志心里很专心的读,眼睛和嘴巴看着才能读下去。
师:说得好,第四点,还有第五点。
生: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是第二个发愤识遍天下字,就是如果要读书的话,不能只记,就是要让我们要愤发图强。你看,他们虽然找到的地方差不多,但是感受却很不一样。真好!还有吗?
师:那几个人是不是超人,超人就是永远快人一步。
生: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我想到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里写的是不甘下流,那边说的是发奋读遍。
师:学习是不能满足的,一口气能读多少读多少。还有?
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我是在第三个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因为他说那个心到,眼到,三个不能缺一个,缺一个的话就读不好了。
师:太对了,所以曾国藩开篇就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生:还有有恒者,断无不成之事。只要你一直想着,就一定能成功。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天不读书就会把这事儿忘了,这就不行。
师:给他这一大段话鼓掌,我们老说,上课像挤牙膏就不行,你看他这一大段话,那样有条理。你是语文课代表吗?
生:不是
师:那你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得什么样?
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他说,心到是专心,眼到是注意,口到是认真,也是第一个专心致志。
师:说得太好了,走心很重要。不说了,瞬间就把我们的思维就打开了。这三则古文,流传千年,百年,不仅仅是内容好,还因为他精妙的构思。你看看第二则、第三则。他们写了比较长,发现了吗?但是毕竟是很长,也很有章法。

四、文章形式
师:如果接下来,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来读出来,他怎么把这段想清楚的。他是怎么详写这段的,用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你会怎么读这段话呢?几个人分一下工,看看怎么可以读出来构思。3分钟,分一下工。
个人读、齐读、轮读。不一样的方法表达不一样的含义。琢磨琢磨
生交流,互读。
师:哪个组愿意为我们呈现一下,你们研究的哪一则?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你能不能一听就知道他们是这样设计的?不翻译,不解释,我们来猜。
生展示第二则
师:我的天啊,他们用了一款最常见,但是我完全没有听出来,朱熹有什么构思了。
生展示第三则
师:又是一款齐读,听完之后,我完全晕了,我完全不知道他们用这个读想说什么。有人能听出来吗?
生:我觉得他们读出读书的时候,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心。
师:这是作者的观点,你们是怎么听出来的啊?
生:我是听出他们每个齐读的时候,抑扬顿挫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学习的路上其实很漫长的,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有耐心,有恒心。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主要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要以为自己知道得特别多,其实学无止境。

执教: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彭才华

品评: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林志芳

一、破题入课,了解作者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25课,请齐读课题——

生:(齐)古人谈读书。

师:真好。课文当中的“古人”是指谁,谁和我们“谈读书”?

生:在课文中是孔子、朱熹和我们谈读书。

师:没错!(课件呈现孔子简介)孔子,大家都很熟悉。他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学的第一则来自《论语》。而《论语》是——(学生跟读)在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而成的。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则确实都是孔子所说。

【这一则当中的句子皆为孔子所言,但《论语》中的话并非都是孔子所言,细致的提醒。】

生:(齐读)。

师:我们再看朱熹!(课件呈现朱熹简介)一起来读——

生:(齐读)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中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师:真好,一段陌生的文字全班能读得这么整齐而流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短文来自朱熹的《童蒙须知》。(稍顿)那么,课文中孔子、朱熹跟我们谈读书,都谈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各自把课文读两遍,争取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把每句话读通顺,好吗?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提醒“自个读”)

【从课题中的“古人”一词入手,谈话引出作者介绍,入题清朗自然。

与我们谈读书的不是普通的古人,而是孔子与朱熹这两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是因为读书超越了经验性生存的时空局限,达成了具有永恒审美魅力与文化影响的人格之在,他们的读书方法不仅是作者切己体察的感受,还是经过历代学人体验传承的宝贵经验。】

二、品字悟义,正音读文

师:都读完两遍了吗?(读完了)刚才第一个朗读要求就是把每一个字音读准确。(课件呈现字源图“诵”)《古人谈读书》(五上25课)课堂实录

大家看这幅图,它就是我们这一课的一个生字,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我猜这是“知”字。

师:“知”?敢猜自然是好的,不过得有根据哦。咱们来看看,左边是什么?

【“敢猜自然是好的,不过得有根据”,评价语里既有温暖的鼓励,又有理性的引导。】

生:嘴巴。

师:嘴巴,其实这是一个字。

生:言!

师:对啦,是个“语言”的“言”;右边是一口?

生:钟。

师:对!我们学校也有一口铜钟,声音怎样?

生:很大。

师:很大,很洪亮!这大概是个什么字啊?

生:我觉得是“诵读”的“诵”。

师:好!“诵读”的“诵”。(课件依次呈现“诵”的篆体、隶书、楷书字形)咱们中国的汉字是最讲道理的,这就代表了那口钟,它代表着声音很响亮,所以“诵读”是声音洪亮的朗读。来,我们一起声音洪亮地朗读这个字——

生:诵!

【“洪亮地朗读”就是“诵”,用体验帮助识记,由知导行。】

师:真好!猜了第一个我们就敢猜第二个了。(课件呈现字源图“谓”)《古人谈读书》(五上25课)课堂实录

这个可能是什么字?(生纷纷举手)你猜猜是什么字?

生:有可能是“谓”字。

师:(笑)很好!他很谨慎,说有可能是个“谓”字,我们来看(课件依次呈现“谓”的篆体、隶书、楷书字形),同样是言字旁,而右边是一个“胃”,我们的“胃”是用来干嘛的?

【“他很谨慎,说有可能是个‘谓’字”,教师反馈语言敏捷精准。】

生:消化食物。

师:“谓”其实就是告诉你,先把自己的想法消化消化,想清楚了,再对别人说。(课件呈现字义)“谓”的意思是?

生:(齐读)告诉,经过思考再告诉。

师:来,猜最后一个(课件呈现字源图“诲”)《古人谈读书》(五上25课)课堂实录

同样是言字旁,这个是?

生:有可能是“诲”字。

师:没错。(课件依次呈现“诲”的篆体、隶书、楷书字形)我们看到这边是个女性,下面变成母亲的“母”,上面又多了一撇一横,变成了“每”,其实它代表的不是“每”,而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说到,朱熹的字里有个“晦”,“晦”就是昏暗。那么“语言”加“昏暗”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呈现“诲”的字义)是指教导,让人从昏暗中明白事理。也就是说,你原来很懵懂、迷茫,我告诉你之后,你感觉拨云见日,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就叫“教诲”的“诲”。

(课件呈现“诵、谓、晦”三幅字源图)

师:三个字同时出现还认识吗?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开始填写第一题,在对应的图片下写上对应的汉字。

(生填写)

师:这三个字都是言字旁,注意言字旁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宽窄。

(投影展示个别学生的填写情况,点评书写,朗读)

【教师从课文中选出同偏旁的三个字“诵”“谓”“诲”展开生字教学。猜图、正音、释义、书写,整个过程扎实全面又充满趣味。

教师再三强调:“我们的汉字是最讲道理的”。确实,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它是一个意义的空间、更是一个审美的空间。如果说单纯表音的文字是“纸币”,使用者通过语言符号到达符号背后所指代的意义,而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或者价值的,那么汉字的不同就在于,汉字是“金币”,是天然的珠玉——这一语言符号本身就有意义和价值。

让孩子们感知汉字背后的“道理”,这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识记生字,更能培养儿童对汉字文化的亲近与热爱。】

师:这一课比较难的三个生字我们掌握了,还有些字的读音比较特别,你会吗?

(课件呈现:是知也)

生:(朗读)是知也。

师:这个地方读“智”,因为它的意思是?

生:同“智”,智慧。

师:是的,我们的文言文当中经常有这种现象,它的意思和我们今天常用的意思不一样,我们今天说“知”是什么意思呢?

生:知是知道。

师:而那个时候“知”还可以表示?

生:智慧。

师:所以这个字念?

生:智!

【古今异义。】

师:好的,这个字读什么?(课件呈现:默而识之)

生:默而识之。

师:这里的“识”是指?

生:记住。

师:没错!“识”是多音字,现在仍然有这个读音。多音字的字音往往和意思是相关的,我们一起来读这两个词——

生:(朗读)是知也。默而识之

师:真好。多音字可能与它的读音相关,这个字读?(课件呈现:“敏而好学”的“好”)

生:好(第四声)。

师:因为它的意思是?

生:喜好。

师:还有一个“好”看到没有?(课件呈现:“好古”的“好”。)

生:好古。

师:“好古”啥意思啊?猜测一下。

生:很喜爱以前古代的东西。

师:太棒了,爱好古代的事物、古代的人、古代的文章等。

【认读多音词,多次强调“多音字的字音往往和意思是相关的”。】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实录

《好的故事》(六上26课)课堂实录

2023-9-23 20:24:17

教学实录

《我的“长生果”》(五上27课)教学实录及

2023-9-24 9: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