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我们初一读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一个美女蛇的故事,大家有没有印象?还记得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

生:长妈妈。

师:今天,我们就专门来了解一下长妈妈其人。

PPT:

阿长与《山海经》

师:关于鲁迅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哪方面的信息?

生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生2:他的小说集是《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他的散文集叫做《朝花夕拾》,你是怎么理解这个书名的呢?

生:早上的花,傍晚来捡,就是指回忆童年往事。

师:岁月的大浪淘尽,总有一些值得珍惜的留在记忆里,今天,我们借着这篇文字去品味鲁迅先生给我们带来的那段儿时记忆,走进阿长。

二、领略阿长真爱

师:我们先来说说《山海经》是一部这样的书。

生:很好看的一本书。

生2:很有意思的书。

师:找出文中对它加以描述的语句。

生1: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生2: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PPT:

请生朗读资料。

师:这是中国最远古的一部神圣怪异宝典,富有伟大想象力的上古奇幻全书。如果你是迅哥儿,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你会有什么想法?

生1:我会很想要看这本书。

生2:我会很好奇。

师:“我’呢,“我”知道有这部书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我很愿意。

生2:、我对这本书念念不忘。

生3:很渴慕。

师:哪个词的感情色彩最强烈?

生:渴慕。

师:“渴慕”是什么意思?

生:很想要。

生2:渴望,羡慕。

师:同学们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渴慕”一样东西或是一件事情的时候呢?

生1:有,我渴慕手机。(生笑。)

生2:渴慕放假。

生3:渴慕没作业。(全班大笑。)

师:我们都有过渴慕的心情,让我们来感受迅哥儿对《山海经》的渴慕心情。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20段到27段。

师:如此渴慕着一部书,自然是想尽办法以一睹为快。然而,文中却说“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师:大家觉得这里的“谁”指什么人?

生1:爸爸妈妈。

生2:自己的亲人。

生3:爷爷奶奶,他们比较会宠孩子。

生4:远房叔祖。

师:为什么他们都不肯真实回答“我”?大家揣摩一下。

生1:因为“我”只是个孩子。

师: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生1:有啊,我爸爸每次都会答应给我什么,后来都说忘了。

师:那“我”为什么不跟阿长说呢?

生1:阿长只是保姆啊,肯定不会帮他做这件事。

生2:他本来是讨厌阿长,阿长杀了他的隐鼠。

生3:因为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总是切切察察。

生4:我不喜欢阿长,她虽然是保姆,但是没照顾好我,夏天的时候还把我挤到床角。

师:然而正是这个让“我”不喜欢甚至怨恨的阿长把孩子的话放在心里,买到了《山海经》。这是什么样的写法?

生:对比手法。

师:从对比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阿长是真心爱“我”。

生2:阿长很善良。

生3::她尊重孩子,把孩子的话当一回事。

师:文章并没有写阿长是怎么买《山海经》的,但我们同学能读出她买书的不易吗?

生:她称《山海经》为《三哼经》。连书名都念不正确,肯定是很不容易买到《山海经》。

师:是的,三个字的书名,阿长念错了两,却还是成全了我渴慕。可见这一路的艰难。

学生齐读23、24段文字

师:“我”看到这部书时时怎么样的心情?

生: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师:“震悚”什么意思?

生:身体因恐惧过度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师:我“震悚”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1:阿长帮我买到了《山海经》。

生2:还因为所有的亲人都没做到的事情,阿长办成功了。

师: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阿长居然做成功了,这是多么伟大的神力啊?在我们的生活中,买书本来是件轻易的事,但是在作者这样的铺垫之下,我们真的读到了阿长的神力。我想请同学用“虽然……但是……”的关联词来概括阿长的形象。我先示范:阿长虽然没有文化喜欢切切察察,但是她全身心地爱着“我”。

生1:阿长虽然很迷信但是很爱我。

生2:阿长虽然不识字,但是她为我买到了《山海经》。

师:不能用事件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她的品性、性格等方面,能修改下吗?

生2:阿长虽然不识字,但她把孩子的事当成大事来办。

师:哇,喜欢你的修改,这个概括与众不同。

生3:阿长虽然没有文化又讲迷信,但是有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

师:越说越好了,经典文章的人物形象性格是多面的。

生4:阿长虽然很粗俗很无知,但她尊重“我”,把“我”的事放在心上。

师:阿长的心意我体会到了吗?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生2:理解了。

师:你们是从哪些文字中读到的?

齐读25-27段

师小结:《山海经》不是一部书,这不仅是儿时我的渴慕,更是长妈妈对“我”的眷眷深情!《朝花夕拾》一共有10篇,其中专门写人共三篇,本文就是其中一篇。而全书提及长妈妈的有四篇,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可见一斑。

三、探究阿长形象

师:作者如此敬重长妈妈,又为什么会称呼她为阿长?同学在阅读的时候有注意到这一点吗?

生摇头。

师:阿长这个称呼的来历是怎样的呢?

学生齐读第二段。

师:从这段介绍中,我们能发现关于阿长的哪些信息?

生1:阿长是别人的绰号。

生2:她一点都不长,又矮又胖。

师:这一点属于显性信息,我们要透过这些显性信息发现潜藏在里面的隐形的信息。比如黄矮胖看出她身份地位不高。为什么呢?没有保养啊,不讲究啊。(学生笑)

生3:阿长是个没地位又没脾气的人。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别人用其他人的绰号来称呼她,她也没反抗。要是我,肯定不高兴。所以她脾气肯定很好。而且别人也没考虑她的感受,说明她没地位。

师:真是有柯南的本事。

师:“阿长”不但不是这位保姆的名字,甚至连她的绰号也不是。名字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一件事。一般人愿意将他人的绰号按在自己的身上吗?只有身份低微,不被尊重的人的名字才会这样随意地被人安排。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卑微到尘土里的女子,却并不因自己的卑微而让内心的爱意打一丁点的折扣。这样的胸怀怎不让人心怀敬意呢?

师:借着买《山海经》这件事对长妈妈的理解,我们回过头再去看看长妈妈的很多生活细节,你们能从这些生活细节中找到她对“我”的关爱?

朗读3-18

生1:给我讲故事,这跟讲绘本一样,可以让孩子知识渊博。

师:这个理解真有意思,想想也有道理。

生2:教我许多规矩,这些规矩都是为了我好。

师:事情本身固然是可笑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阿长教这些道理的用心却是赤诚一片。就想现在我们教孩子讲卫生、不横闯马路一样,都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身份的卑微,掩盖不住内心的赤诚。阿长是小人物,但却是在这样的小人物身上,迅哥儿体会到的是尊重和爱。

四、探讨写作意图

师:鲁迅说:“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吗?他仅仅只是为了怀念长妈妈吗?

生1:他想告诉我们,很多旧式女人和她一样。

生2:为了纪念那些像阿长一样的人。

师:作者写的是阿长,又不是阿长。阿长在生活中确有其人,但她身上何尝不隐着千万个阿长的影子。

有多少像长妈妈那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无声无息就是她们的生活方式,她是物质上受着压迫剥削,精神上受着五星枷锁的小人物。但无论多么苦难,善良淳朴的爱着人,却是她们一辈子不变的做人良知。

学生齐读资料。

师: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在文章最后有了这样的喟叹: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与其说,这是一篇怀念人的散文,不如说是对阿长的祭文,是对阿长们的一首安魂曲。她、她们,活得无名无姓,死得无声无息,……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最后两段文字吧!

《阿长与〈山海经〉》设计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的一篇。此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长妈妈虽然没有文化,甚至有几分粗俗,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作为经典名篇,《阿长与<山海经>》可读可教的有很多,但是这篇课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就要注意到单元要求。这一单元选择的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因此学习这一单元时,一定得抓住这个特点,《阿长与〈山海经〉》亦如是。

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将学习目标定位在品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是不够的。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特征,是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过程。所以叙事散文教学就不能等同于小说教学,只是关注人物和故事情节。王荣生教授说:“散文是真实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与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所以,当我们将目光再次留驻文章,留心他的言辞、他的表达,再结合作者就能发现其中还有很多深意。因此,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中,引领学生借助文字慢慢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学习作者表述情感的方法,以达到“悟意审美”的目的。

学习的第一步是从标题切入的。解读“阿长”这一形象是学习的目标,而《山海经》则是打开“我”和阿长情感的钥匙。因此了解《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就能搭建起学生和“我”的情感通道。“如果你是迅哥儿,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你会有什么想法?’我’呢?”这个问题就将阅读和个体生命体悟联结起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青春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打通教法和活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要探索如何在经典阅读中促进学生的“读法和活法”的打通。在这样的理念带领下,抓住“渴慕”这个词,将学生带进迅哥儿的心灵世界,为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做好了铺垫。

而后对文中“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句话的咀嚼,则赋予了长妈妈对比的意义。在对“谁”的猜测中,学生会发现长妈妈就像是暗夜里的明星,虽然粗鄙没有文化,却有着其他如远房叔祖等人不曾有的赤诚之心。对比,让学生看见了买书行为背后闪耀的人性光芒。理解,就从这个环节开始。

此时再加入对“震悚”这个词的品味,就能理解“我”内心的感动和震撼,以至于对过往所有的抱怨,“从此完全消灭了”,并且对长妈妈“发生新的敬意了”,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正是在这种转变中,长妈妈的形象丰满了起来,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怀念之悄也得到了彰显。

王君老师说,要指挥文本,不能被文本指挥。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善于将长文内容重构,二是善于将文本之外与之有关活水引进来。这节课,我联结了孙绍振教授的“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奥秘,是鲁迅常用的手法。”语录,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作者在如此珍视长妈妈的情况下称呼她为“阿长”的原因,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联结鲁迅对“阿长”这一人物的解说,让学生理解“鲁迅深情赞美的蕴藏在长妈妈身上的‘伟大的力’,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那种最‘值得宝贵’的‘民魂’这就是对青少年关心爱护和切切实实、脚踏实地的苦千实干的‘实做’精神!因此,《阿长与〈山海经》》远非一篇单纯的忆旧之作,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战斗的诗篇。”(傅德岷语)

经典的学习就是要将文本的核心信息与学生心灵打通,将孤篇与整书及其他资料相联,将读法和活法交融,将阅读融入生活的海洋,让学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原创文章,作者:believ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nwoxueyuwen.com/6262.html

(0)
上一篇 2020年3月2日
下一篇 2020年3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