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师:同学们,请结合图片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出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钱钟书)
师:大家知道王维的诗被苏轼和钱钟书是怎样评价的呢?是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代表作之《山居秋暝》。横竖撇捺皆文化,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课题)
师:暝字是后鼻韵母,左边一个日字旁,右边一个薄雾冥冥的冥。齐读诗题。
师:秋暝是何意啊?哦!你能够结合注释知道,这是秋天的傍晚。那山居呢?在山里居住。谁能连着来说一说?
生:诗人居住在山里看到的秋天的傍晚的景色。
师:诗人王维晚年半官半隐,就居住在此山中。知道是哪一座山吗?
(出示:终南山)
师:这座山很有名。陶渊明有诗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啊,是隐士们的向往之地。王维在终南山还有一个住所就叫做“辋川别业”。请你再读一遍——辋,别业就相当于别墅。结合课文插图我们来猜一猜,王维的别墅大概是什么样子?——仅仅几间茅草屋而已。
师:那这深居里究竟有怎样的秋色?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求:1.读准字音。2.结合注释与插图,读通句子。3.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读懂诗歌大意。
师:请你来读一读。不错,读得准确又流畅,特别是将诗中的“暝”和“浣”两个字读得非常标准。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你读出了诗歌的节奏,音韵。来,同学们,咱们一起读一读。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境
师:从你们的读书声中,我听着听着,心中冒出了一个疑惑:诗中出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
师:空山。(板书:空山)
师:最后一个词是什么?
师:可留。(板书:可留)
师:这空山有什么好留恋的?王维笔下的终南山究竟隐藏着哪些动人的景物呢?一个个小手举的高高的,想必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这些景物主要集中在哪些诗句中呢?我们一起聚焦中间这两联,请你按顺序说一说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出示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圈画诗中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师:我们再将这些景物送到诗中去读一读。边读边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其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妙处。谁先来说一说?
师:哦!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松林之间,这样的山居让你感觉到了一份静谧,你觉得这是诗人对山居中静态描写的体现。(板书:静)
师:你还看到了月的洁白,松的苍翠,天呐!你的想象世界里还充满了丰富的色彩,不禁让老师想起了白居易在《村夜》中提到的月明荞麦花如雪呀!你从一个流字感受到了夜的静谧。
师:这清泉怎样的流呢?哦!缓缓地流,慢慢地流,欢快地流,潺潺地流……你们可都是叠词的运用高手啊!文字中隐藏的声音都被你们听出来了,确实是有着一颗细腻而又敏感的诗心!一个流字就让原本寂静的画面生动起来,真是一静一动皆为美呀!(板书:动静相宜)
师:谁能带着我们走进你的想象世界?看你跃跃欲试就请你来。同学们,学会倾听是我们必备的能力,因为倾听既是学的过程,也是听的过程。现在就请大家继续听你来说。
师:你说你看到了浣女,看到了渔舟,是真的看到了吗?我们刚刚上课就讲了“暝”有昏暗之意,天那么暗,云那么密,既然没看到,你怎么知道是渔夫呢?怎么知道是浣女呢?
师:哦,你说虽然没看到浣女,但却听到了浣女的声音。虽然不能确定是不是渔夫,但却听到了莲叶摇动的声音。这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啊!
师:你还有补充,你从一个“喧”一个“动”,就让原本寂静的画面生动了起来,这不正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那就让我们再带着这样一份山居之美,动静之趣,读读这两联。
师:大家看,这空山里不仅有声有色,还有静有动,自然是相映成趣的了。(板书:成趣)
师:同学们,其实像这样运用一个恰当巧妙的动词就使画面生动有趣的诗句还有很多,我们来自由的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其中的景象里,静的是什么?动的又是什么?从那些动态的景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唐]王维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
师:读完了吗?好,请你来说一说。
师:是呀!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一落,一响,一敲,就更显了夜的静寂呀!
师:刚才我们从诗句中进一步体会到了动静相宜的妙处,相信聪明的你们也能够将写景的方法运用到往后两首诗的学习中,也运用到我们今后写作的过程中去。相信有了这样的体会之后,我们再读这两联,定会有着更加丰富的感受,开始。
三、诵读古诗,体悟诗情
师:同学们,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读到这,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师:你太有敏锐的观察力了,这山中不仅有青林翠竹,潺潺流水,悠悠虫鸣,田田莲叶之自然之景,还有着渔夫,有着浣女丰富的生活。那为什么诗人还管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终南山叫做空山呢?同桌间讨论讨论。
师:哦,你觉得因为这山中刚刚下了一场秋雨,山林就显得更加干净整洁,给你一种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你能够联系第一句诗并且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思考,向你学习!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哦,你能查阅相关的资料,能够结合王维的生平进行合理的分析,善于学习,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年少得志:久赋诗名,工于书画 中年失意:仕途受挫,意志消沉 晚年诗佛:吃斋诵禅,半官半隐)
从年少得志,到中年丧妻失子,作为历经安史之乱的他,看透了人世纷争,看透了世间万象,他的内心自然就更加的淡然平静了。心一旦空澈明净,看这山自然也就成了——空山。
师:其实在王维的笔下还有不少还有空的诗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早秋山中作》)
师:请你来说一说。哦,你觉得王维正是因为他对过去的一切兴衰荣辱都已清空,都已放下。师:你还知道王维叫诗佛的原因是什么?
师:同学们,那徜徉在这空山里的诗佛王维他的心中有生发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请用诗中的原话来说一说。
师:“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孙是谁呀?谁来说说你对此句诗的理解啊?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很不错!
师:春天已经流逝了,那么他对春天流逝有着怎样的态度呢?
师:哦!随意!随意是何意?无所谓。是啊,正所谓“四时之景皆成趣”,面对春芳的凋谢,王维却丝毫不在意。原来是什么?眼前的秋光同样值得王维深深的留恋。(板书:王孙)
师: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不禁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感谢王维留下这脍炙人口的诗篇,相信这样美妙的景象一定能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一起齐声背诵,尽情抒发吧!(配视频朗读)
师:诗以言志,歌以传情。课后同学们还可继续读一读王维的其他诗歌,去感受诗佛的魅力。
03
说课视频
05
教学阐释(根据视频整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的古诗文阅读教学目标内容提出了“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感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于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而服务的,下面我就结合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来说一说关于我对这一次古诗教学的思考。
一、感知古诗之言,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诵读古诗,涵养语文素养
新课标对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相应的诵读要求,因为诵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一种方式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在执教《山居秋暝》时,非常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诵,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但不是泛泛而读,而是通过引导地读,有梯度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更好地去感知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语言建构运用的目的。
二、探究古诗之情,着眼思维发展与提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力,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想象画面联系实际,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中,当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离不开想象画面,形成发散思维。
(一)想象画面,形成发散思维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词大多篇幅短小,存在大量的留白处,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因此,在感受诗中画面时,我让学生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所闻所见,从读去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升华学生对古诗的了解,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用恰当语言来表达思维能力的习惯。
(二)联系生活,触发情景思维
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情景,通过有效的师生问答,同学们开始思考:作者写本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从而触发学生的情景思维。
三、体悟古诗之美,激发审美鉴赏与创造
我国传统古诗词中蕴含的美学因素,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词的美,这将对其一生的审美能力发展都将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因此,通过有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古诗词蕴含的美,体悟诗词带来的美感,进而激发学生审美方面的鉴赏与创造能力,这对于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大有意义。
(一)类比阅读,挖掘审美特质
开展类比阅读的教学策略,可以从纵向上深化主题,挖掘古诗词审美特质,拓宽学生审美视域的效果。比如说,在教学《山居秋暝》时,通过拓展王维的《鹿柴》、《鸟鸣涧》以及其他作品,出示诗人在相同时期的共同主题的诗句,师生引读,师生共读,生生复读,来体验诗歌中景物的动静之美,从而更好地去感受空山之“空”,更好地去体会“王孙可留”的生活理想,于内里处体会诗词的美感与魅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创设情境,增强审美体验
执教时通过“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诵读为线,品味为轴,由画入境,知情而出”的教法与学法来创设思维情景。
四、拓展古诗之味,深化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其实是存在于孩子们内心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它具有不可传递性,需要我们每一个孩子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习得,去养成。
(一)诗词活动,推动文化传承
因此我们可以举办多种别具一格的古诗词的趣味活动,为孩子们提供运用诗词表达交流的机会,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承。比如说,我们还可以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专题,或者传统节假日特定的文化专题等等。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类古诗词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的体会到中华诗词的无限魅力,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丰富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探究历史,促进文化理解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古诗词具有深刻的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丰富的历史知识就是古诗词提取的养料。因此通过文史结合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培育其文化素养。
最后,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再说两点想法。第一,写法决定了学法,学法决定了教法。第二,教什么永远是最重要的,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作诗无非景情二段,任何诗词的创作都离不开景的描写,情的抒发。所以将整个教学过程梳理一下那就是:初读古诗,感知诗意。——再读古诗,感悟诗境。——诵读古诗,体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