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社戏》结尾的妙处

设计说明

    《社戏》是鲁迅所写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讲述了“我”少年时期在江南水乡看社戏的难忘经历,刻画了以双喜为代表的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友爱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快乐的少年生活以及那些淳朴善良人们的怀念。作者的感情不仅蕴含在叙事的过程之中,裹藏在字里行间,更在结尾处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强烈地呐喊出来。本篇结尾是对全文的收束,又是对主题的升华,可以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余味悠长。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解读这篇小说的钥匙就是“探究结尾的深刻内涵”,通过思考作者的言外之意,读懂作者在“好豆”“好戏”里寄寓的深厚情感 。

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课文细节思考“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

2.学生能从原因之中体会到作者对少年时代的人、事、时光的深深的怀念。

3.体会结尾言有尽意无穷,耐人寻味、余味悠长的高明之处。

5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细节多角度分析“我”说“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

SPRING

教学过程

【入题】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同学们,《社戏》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但是在我们看来,那夜的豆不过是普通的豆,那夜的戏不过是无趣乏味的戏,那“我”为何感觉那是后无来者的“好豆”“好戏”呢?作者以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有什么深意呢?这样的结尾在写作构思上有何巧妙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过关斩将,一一破解谜题。

【破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第一关:那夜的豆,那夜的戏,好在哪里?

(环节一)图文对比,联系生活,指引思考方向。

同学们,很多时候,阅读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根据刚才的几组情境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物的感受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还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想要明白“豆”和“戏”好在哪里,就要结合人物、时间、地点、环境、过程、条件等因素。

(环节二)自由发言,探索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比如:“豆”好是因为和伙伴们一起吃,有意思。

学生仿照示例表达自己的见解。

“豆”好是因为当时大家都饿了,吃什么都香。

“豆”好是因为豆是偷来的,有着做坏事的刺激感,兴奋感。

“豆”好是因为豆子是大家自己煮熟的,有劳动的成就感。

“豆”好是因为吃完把豆壳丢进河里,有毁尸灭迹的得意感。

“戏”好是因为第一次在乡下、在船头站着看戏,有新鲜感。

“戏”好是因为经历了波折,机会得来不易,格外兴奋。

“戏”好是因为一路上有小伙伴作伴,说说笑笑,心情愉悦。

……

(环节三)教师小结,概括提炼

同学们分析太透彻了,如果迅哥儿知道都会忍不住赞叹“你们真是比我还了解我!”牛!牛!牛!

正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吃豆之意不在豆。

戏外更加有好戏,别有情趣在其中。

第二关:结尾有何言外之意?

聪明的同学们,相信经过上一回合的思考,你们对于本轮的问题,早已经胸有成竹了,现在就来说出你的答案吧。

结尾借对“豆”和“戏”的怀念,表达了“我”对少年时期那段快乐时光的怀念,对那些纯真善良的小伙伴的怀念,以及对农村淳朴民风和江南水乡优美风光的怀念。

你说的太完整了!满分!恭喜你顺利进入下一关。

第三关:这样的结尾有何妙处?

给大家一点小小的提示:依然是换位思考,不过这次不是站在小说主人公的角度,而是站在作者鲁迅的角度,从文章主题、结构安排(与上文的关系)、表达效果等方面去琢磨这篇小说结尾的高明之处。

加油哦,最后一关了。

时间到,请亮出你的答案。

结构上总结全文

内容上点名主题

表达上一语双关,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言有尽意无穷。

OK,恭喜你闯关成功,送你一枚战神勋章,祝你今后在学习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下次再见!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9743.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5月 8日
下一篇 2023年 5月 8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