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自相矛盾》
1、朗读课文。
2、讲解“夫”字的用法。
3、背诵课文。
4、分享道理:
——生:话不能说得太满。
——生:人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要为自己的话负责。
二、新授《田忌赛马》
(一)初读,了解基本信息
1、轻声读文。
2、交流:对司马迁、《史记》或两位主人公有什么了解?
——生: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3、课文中,谁和谁赛马?
——生:田忌与齐威王。(师简介两人关系)
4、赛马是以什么规则进行的?
——生:双方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一共比三局,每一局用一匹马。
(二)精读,了解思维过程
1、课文中只写到了一次比赛,可是前面几次比赛,田忌一定失败了,你知道老师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第三自然段“保证让您获胜”。
——生:倒数第二自然段“好奇”。
2、调整出场顺序后,是怎样比的?
——生: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
3、比赛过程
(1)朗读:第11-14自然段。
(2)发现:写得很简单,但作者用上了一些合适的形容词,让读者没有单调的感觉,哪些词?
——第一场:不动声色
第二场:微微一笑
第三场:满意地笑
(3)这三个形容词都与什么有关?
——生:神态。
4、对话描写
(1)朗读:第3-8自然段。
(2)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生:对一件事非常有把握。
——生:起源于一个画家画竹子的故事。形容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计划和打算。
(3)孙膑怎么做出调整出场顺序的计划呢?他发现了什么?
——生:第二自然段,他看了几场比赛后,知道了马的脚力相差不多,才有这样的计划。
·追问:什么叫“相差不多”?
如果“相差很多”,还能赢吗?
·小结:“相差不多”太重要。
5、讲述:孙膑的思考和比赛的过程。(课后习题)
——生: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多,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等,所以胸有成竹,告诉田忌他有办法赢。比赛开始了,孙膑让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场比赛输了,但他不动声色;第二场再用上等马对中等马,胜了,他微微一笑;最后用中等马对下等马,又胜了,田忌满意地笑了。
1.讲述中加入孙膑看到“相差不多”时的想法
2.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三)比较读
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开篇就写田忌与齐威王的比赛,输了后不开心,再写孙膑献计,第二次比赛获胜。
写一次比赛与写两次比赛,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为什么?
——生:我喜欢两次比赛的版本,因为只写一场比赛失去了对比。
——生:我喜欢课文的版本,因为我读到了一些细微的描写。
——生:两个版本各有千秋,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很细致,另一个版本把故事写得很清楚。
(这个单元的目标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朱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去了解孙膑的思维过程。比如:孙膑是怎么做出调整出场顺序的计划的?这是基于他事先的仔细观察得来的,“相差不多”是“胸有成竹”的前提。理解了这一层重要的逻辑关系,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在后面的复述中才能讲清楚。
同时,在阅读中关注写法,再进行复述与讨论,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比如:从哪里可以推断出田忌前几次比赛都输了?哪些词语把简单的比赛过程写得不简单?包括最后两个版本之间的比较,是朱老师课堂上常有的高阶讨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