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可以为课堂创造浓厚学习气氛的手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又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巧妙设境
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图片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如《自相矛盾》中可采用表演读的方式;小学生强烈的好胜心使得表演读成了他们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了课文的情境,增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表演读,它只适合于那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将相和》。
大胆取舍
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可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进行朗读指导。因为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榕树的生机勃勃。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更是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
图片
图片
品词析句,巧抓关键
图片
图片
在指导朗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眼睛,抓富有表现的词语,渗透技巧。如品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喜欲狂”、“却看”、“漫卷”等词语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再通过出示地图,了解剑外、蓟北等地理位置,学生结合地图,可感受到: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直奔故乡洛阳。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朗读的技巧(重音)就在这品析词句中自然而入。
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借助生活的积累想象画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接着,教师再借用媒体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帆船远去,江流天际的浩潮画面,当音乐响起时引导学生诵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若学生依然读不出其味道,教师稍做技巧提示就可以了。总之,朗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朗读中良好的语感培养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