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生命陶养:虚实相生,以虚统实——于永正《杨氏之子》教学实录研习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模范,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2年师范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将如何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自己的志业,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著有《教海漫记》《我的教育故事》《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等。2017年12月8日逝于徐州,享年77岁。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生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

    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

二、疏通课文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生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一些文言文。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师(将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生纷纷举手,师指一生读。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该生读得很好)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师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待读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杨氏之子”,“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因为是小孩的事。(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说。“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
  生: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这个孩子姓什么?
  生(齐):杨——
  师:要记住啊!他是杨家的后代,当然姓杨啦!咱们班有没有姓杨的?站起来。(两名学生站起来,师拍着一位同学的肩头)哎哟!你们杨家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众笑)有一个男小孩,甚聪慧。 这是值得骄傲的啊。你们也甚聪慧,是吧!(面向全体同学)这小孩姓什么来着?
  生:杨——
  师:记住了!我为什么反复问同学们小孩姓什么,有用意的,后面再讲的时候你们要注意啊。我还有一个字想给大家写一下。(师半蹲着向上伸着胳膊一边板书一边讲)“惠”,卧钩卧倒,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把手伸出来,再写一遍,大点啊!卧钩卧倒。两点要生动点。(师笑眯眯地晃动胳膊示意“心”的两点,众笑)关键要写好心字底。
  “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板书“慧”)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父亲的儿子出来。
  师:“乃”就是“就”。“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
  生:孔君平。
  师:孔君平叫的吗?
  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
  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
  师:学一学。
  生:嗯,这样吧,先生,要不你见见我家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也很聪明的。
  师(笑):噢,这是一种可能。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如果是佣人,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请。
  生:那个孩子给他端上来一盘杨梅。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指刚才发言的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问前一个发言的学生):你接受这个意见吗?
  生:接受。他端来的水果不光有杨梅。
  师:对,不是一种水果,有几种,其中有杨梅。
  师:你看这个姓杨的小男孩为这个姓孔的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杨梅的“杨”字怎么写的?看清楚,怎么写的?木字旁。和杨氏的“杨”怎么样?
  生:一样。
  师:孔君平跟他幽默一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我们家的果子。
  师:“我们?”“君”是“我们”吗?“君”是什么意思?是客气。坐下思考,思考好再举手。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可是你家的果子啊!”
  师: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你来试试。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问——
  师:不是问,是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我的意思谁明白啦?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清楚了吗?往下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先讲禽。
  生: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
  师: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
  生: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儿子听了这话回答说:“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过。
  师:好的。既然读懂了,再朗读一遍吧。大声地读。

生读。
  三、背诵积累
  师: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总是你第一个举手。
  生:我觉得我可能——
  师:别“可能”,自信一点来。
  生背诵。
  师:掌声。

   全体鼓掌。
   师:只错了一个字!不得了!握握手吧!谁再来背一遍?

    一生背。
  师:一个字没错!掌声送给他。
  全体鼓掌。
  师:叫什么名字?
  生:李宇。
  师:还有谁会背吗?(又指一生背)太好了,掌声!(全体鼓掌)大家一齐来背。

    生一起背。
  四、品读文本
  师:现在于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这小孩“甚聪惠”?(板书:聪惠)先告诉于老师“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你说了,“惠”就是“慧”的意思。
  师: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师:好一个乖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讲得多明白!小孩又聪明又乖,明白啦?
  生(齐):明白了。
  师:先看他聪明在哪儿?默读思考。

    生默读。
  师:知道了吧?请后面的那个同学说。
  生:他聪明在反应很快,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和孔雀这个动物,马上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反应快”,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反应快,而且立即就进行“反击”,这叫什么?
  生:会说。
  师:他的聪明还表现在哪里?
  生:还会听。
  师:嗯,还会听。(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他是怎么听的?从哪儿看出他是会听的?(较长时间等待)
  生:在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的时候,换了别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们家的果子吗?这有什么可说的。可是他却从中听出了另有意思。
  师:说出来。
  生:听出了孔君平是拿他的姓及杨梅的“杨”跟他开玩笑的。
  师:拿他的姓和杨梅的“杨”字跟他开玩笑。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么说杨梅就是你们家的果子了!真会听!他听出了话里有话。能听出话中话的人是会听的。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你们看聪明不聪明?紧接着回应一句——,再把下一句读一读,齐读,未闻——
  生(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小孩的确是聪明过人,会听,反应快,会说。下面老师想问一下,他乖在哪儿呢?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很乖,很懂事,有教养。
  师:他乖在什么地方,说清楚。
  生:他很会招待客人。
  师:以礼待人啊!非常热情,非常好客,非常大方,不只端一种杨梅果,而是拿出好多水果装在一个大盘子端出来了。热情吗?
  生:热——情——
  师:大方吗?
  生:大——方——
  师:懂礼不?
  生:懂——礼——
  师:还从哪里能看出这个小孩乖,有教养?这一点很难看出来,(生思考,师期待着)看出来了我一定给他掌声。
  生:从第二句“乃呼儿出”。他看到父亲不在家,有人来了,自己出来招待客人。
  师:嗯——年纪不大,很懂事。还从哪儿看出他乖?请说。
  生:最后一句,他非常聪明,听出孔先生话里有话,如果他不懂礼貌,他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师:嗯,那他怎么说的?
  生:他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哪个词中看出他乖。
  生:从“未闻”。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要是不乖的话,他就直接说:“那孔雀也是‘姓’孔的,它也就是你家的鸟儿了!”加上“未闻”就有礼貌。
  师: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乖不乖?
  生:乖——
  师:聪惠不聪惠?
  生:聪惠——
  师:读书要读出里面的味道来。不要放走关键的字啊!抓住它,思考它,你的收获就很大。要好好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读出味道来,才能体会出读书的乐趣。
  师:让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

    生读全文。
  五、读写结合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
  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啊。《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一、二、三,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外貌、穿戴,都写下来好不好?当中的一、二排同学,从“孔君平诣其父”到“果有杨梅”,写一段话。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以后,会怎么样跟孔君平见面?发挥想象。这个是重点。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曰”到结束,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利用5分钟时间构思一下,写一段话,发挥想象力,来个“故事新编”(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快写吧!
  生写文,师巡视,辅导。
  师:最后2分钟,抓紧时间进行修改。写好了,朗读一遍,声音放开。先请写外貌的这一排读。请你站起来,选一个同学读。
  生:嗯——我选赵晴!
  师:哪位?

    站立同学指以示师。
  师:噢!有请!过来!你肯定是尖子生对不对?“赵氏之子”啊!(众笑。)
  生(读):古时候,梁国有家姓杨的人家。这家有个儿子,九岁了,叫杨修。杨修非常聪明乖巧,长得也十分可爱。他双眼皮,大眼睛,水灵灵的眸子,晶莹闪亮。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尽往人心里说话;他对人总那么有礼貌,非常讨人喜欢。
  师:把杨修的特点写出来了,尤其是他的嘴和眼睛,描写得很生动,我读了都有点爱不释手了。请回。第二段老师要请——请你来读吧!
  生(读):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到他家。孔先生扣响了红漆大门的门环,杨家的男佣前来开门。
  师:红漆大门?改成黑漆大门成不成?红漆大门那是皇宫啊!(生笑。)
  生(读):扣响了黑漆大门的门环。男佣前来开门,听说孔先生是来拜访杨老爷的,就说:“孔先生啊,实在对不起,老爷他出门未归,不过杨公子倒是在家。”
  师:很好!语气多自然啊!写得多通顺啊,描写得多生动啊!往下听!
  生(读):您好几年没见他了,他都九岁了。
  师:改成好久不见吧!不要那么长的时间。
  生(读):您好久都没见到他了,他现在九岁了,长得眉清目秀的,要不您见见他吧!
  师:“要不”,是和人家商量一下,父亲不在见儿子也行啊!他写得多得体呀!
  生(读):“好吧!”孔先生答应了,男佣忙叫出杨修。只见,杨修浓眉大眼,文质彬彬,孔先生心里可高兴了。忙走进客厅和孩子说话。杨修端出一个果盘放在桌上说:“孔叔叔好!您尝尝这果子吧!挺新鲜的!”孔先生看了看,盘中有西瓜、樱桃,还有几颗大杨梅,鲜鲜亮亮,看起来很好吃。
  师:这个樱桃——一定是晚熟的吧!(生笑)写得好不好?!
  生(齐笑):好!
  师(拿过作文本端详):写得很精彩!字也写得很好,字如其人,很清秀,很美观,于老师都有些爱不释手,但还是要还给人家!(生笑。于老师把作文本还给该生。)
  这一排谁来读?——好,你来!
  生(读):孔君平指着杨梅笑着说……
  师:哎,这里描写得很好呀!是“笑着说”!
  生(读):这果子叫杨梅,那一定是你们家的果子。既然是你们家的果子,我还敢吃吗?杨修听了孔先生的话,知道了孔先生的意思,答道:“有一种鸟儿叫孔雀,我可没听说过那是您家的鸟儿呀!”孔君平高兴地说:“你如此会说,真乃神童也!”杨修说:“叔叔过奖了!休怪侄儿无礼!”
  师:同学们,你们真不简单,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太棒了。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章都很有趣,你们要多读。愿读吗?
  生(齐):愿——意——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课后修改一下自己写的短文,下课。

研习——

于永正老师的这堂课似乎很寻常:谈话导入→疏通课文→背诵积累→品读文本→读写结合,这种设计人人皆会;抓关键词品读、体悟、交流,结合文本留白结构扩写,这种方法人人熟谙。可深入其间,依然时有柳暗花明,醍醐灌顶的审美惊奇,一如王国维评论大诗人之秘妙那样——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于老师的教学便达致了这种熟中见新,浅中见深,平凡中见奇崛的境界。相较于当下学养不够,活动来凑的花哨课堂,于老师素朴而深刻,传统而清新,灵动而扎实的教学,更显醇永和高贵。

值得一说的是,于老师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在育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也不仅仅是止步于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他还在育心、育眼光、育人生境界,虚实相生,以虚统实,很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为学生言语生命的绽放充分蓄势蓄能,散发着品读不尽的魅力。
                      

一、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中突出言语性

于老师对学生言语生命的培育,集中体现在对语文言语性的深透落实上,这与工具论、人文论或二者统一论的践行者比,一目了然。

与工具论践行者一样,于老师也会引领学生理解词句、读懂内容、背诵文本、读写结合,但他不是在传授静态的文章学、写作学知识,而是顺着学生的认知结构或实践状况,动态地建构、生成知识——让学生识别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了解“惠”和“慧”的联系,强调写作要自然、通顺、生动、得体,莫不如此,将道家“顺势而化”的智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与此同时,于老师还会借助赏析人物形象,评价学生发言,让对话主体跨越时空,进行深度的生命融合和精神对话——结合文本细节,分析杨氏之子的聪慧、乖巧、有教养;夸学生代表赵晴是“尖子生”,是“赵氏之子”,均使他的课堂特别有人文的暖意。

与人文论践行者一样,于老师也会引领学生体悟人物形象特点,揭秘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但是他不会简单贴个标签,或以文本的某个细节为由头无限发挥,导致语文体性沦丧,而是立足文本,注意生命的会通——如从招待客人水果的丰富性、“未闻”等措辞,见出杨氏之子的有教养;在学生描述杨修家的红漆大门时,特意提醒“改成黑漆大门成不成?红漆大门那是皇宫啊”,这些都是颇为自然、巧妙的人文渗透。尤其是教育评价时,即兴的人文陶养,更能见出于老师智者、仁者情怀,连看似毫无人文性的背诵,他都能将之与“勇敢”“自信”品质的磨砺结合起来,多么令人温暖!

这样说,于老师是否与工具、人文统一论者完全精神契合呢?揆诸整篇课例,也不尽然。这主要表现在课例最终的指向上,于老师坚信清代颜元“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颜元《颜元遗书·总论诸儒讲学》)的说法,特地安排了故事“新编”,且追求创造性地“编”,这表明他很在意在二者统一过程中凸显语文的“言语性”。 

工具论者死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很容易使语文教育缺失生命的温度;人文论者热衷情感熏陶,思想教化,很容易使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文化课、哲学课等。统一论者似乎两者兼顾,既捍卫语文体性,又完成了立德树人的使命。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中小学哪个学科不具备呢?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学习可以缜密思维,应用于商业、金融、建筑业等,这不就是工具性的体现吗?至于学习数学家不懈求真的精神,应用题与生活融通时数据、现象背后体现的尊重、和谐、审美等思想,还有教学评价中对学生信心养护、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引领,哪样不是人文性的体现呢?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并非语文科的专有属性,而是中小学所有学科的共性,言语性才是语文学科的种差。以培育学生的言语生命为己任,这是其他学科不负责的。基于此,于老师将语文教学指向言语性的彰显,是非常富有远见的。

指向写作,于老师又不同于寻常的读写结合论者。他更强调写,认为即使是阅读教学,也要把“写”挤进去,“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谁能让学生会读,会写,并养成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尤其是突出创造性地写,这就有了以写确证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对言语生命的理解,于老师并非仅停留于言语形式的体悟,言语内容的把握,还涉及到言语智慧、言语情趣(对话中有话表达艺术的体悟,让学生写人物外貌,甚至还原待客场景的想象,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体悟言语情趣)的感受,这是他的课看似寻常,实质上自具高格的根本原因。

二、实:注重三个层面知识的水乳交融

在全人教育视野下审视,于老师还注意了教育教学的虚实相生。实,偏于知素养的培育;虚,偏于情意素养的培育。前者为基础,后者为灵魂,表里统一,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一般不断生化,演绎出了教学的万千气象。

实,集中体现为三重知识的水乳交融。

一是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抓住“聪慧、乖巧、有修养”三个点展开教学:“聪慧”体现在哪里?师生总结的是“会听、反应快、会说”——加上一个“会思”,形成“会听→会思→会说”的思维链,感受速度、质量、情趣的统一是否更好?乖巧、有修养体现在哪里,是从“设果”“多果”“未闻”等细节切入的,既让学生获得感受,还让他们知道感受是怎么得出来的,再通过有味道地朗读,读出感受,真正达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深度。

二是关于“怎么写”的程序性知识。课例中涉及的主要是语言的凝练、留白、有味,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于老师主要是通过询问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想象“乃呼儿出”的具体场景,扩写孔君平、杨修对话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的。虽然没有进行明晰而有层次地点染,但是悉数聚焦了怎么写,内容的择定与建构非常精准。

三是关于“怎么教”“怎么学”的策略性知识。这方面,于老师可谓不遗余力。比如问这篇文章出自哪里,作者是谁?学生说出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义庆,他马上点睛:以后读书不仅要读文章,还要看作者。再如对杨氏之子的考证:他叫什么名字?老师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请教别人,发现他叫杨修,但是这个杨修又不是三国时期的杨修,这其实也是在暗示解决问题的路径请教别人。其他如“把一个字想象成很多个字”“读的时候,要配上一些表情,配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无不是在渗透策略性知识。

注意三重知识的水乳交融,由表及里,由个到类,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学习智慧,走向更辽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但是,三重知识的习得不是外铄性地灌输,而是内生性地建构,这便需要贴紧文本、顺应学情,尽可能动用学生的“伙伴语言”互相触发。在学生思维行到水穷处时,再相机点拨。这些教学艺术,于老师均已化用自如了,因而为教学的务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虚:从情思体悟到言语气韵层开掘

“虚”,一般被理解为文本中的“情思”。相对于言语形式更为本体性、实体性的知识,言语情思的确属于“虚”的范畴。但是,如果从知识层面来看,言语情思依然属于陈述性知识,只不过不是主要的语文知识罢了。

所以,将“虚”理解为文字背后更为形而上的言语智慧、言语情趣、言语人格、言语信念等,更为适恰,教学随之应由情思的体悟走向言语气韵层的开掘。

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教学内容的择定基本上停留在言语内容层(思想情感、文化意蕴等)和言语形式层(思想情感、文化意蕴的表现艺术),对言语气韵层(言语智慧、言语情趣、言语人格、言语信念等)触及较少。这一点,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曾经含蓄地批判:“两首诗(指贾岛《寻隐者不遇》和崔颢《长干行》)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他说的“隽永的情趣”就是言语情趣,“艺术本领”就是言语智慧,这些都属于言语气韵层的内容。

从言语智慧与言语情趣来看,于老师的课是有充分体现的。讲到杨氏之子的聪慧、乖巧、有修养以及相关细节描写,其实就是在感受一种不说透的言语智慧。在“设果”里面体味果子的丰富,询问学生“未闻”去掉行不行,也是在感受含蓄的表现艺术——于老师原课例中展示了一篇学生习作,可以说将这种言语智慧灵活化用了——

杨修听了,眼睛滴溜转了一圈,便笑着说:“您姓孔,这孔雀也姓孔,但是,我却从没听说过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呀?”“哈哈哈……”孔君平开怀大笑起来,对杨修说:“赶明儿上我家看孔雀去!你真聪明哪!”杨修也笑嘻嘻地说:“好,改日我一定带着杨梅登门拜访。”二人又大笑起来。

询问学生,孔君平是嘲讽他人,还是开玩笑的呢,来看我表演一下。于是,学生不自觉地就会发现是在跟孩子逗着玩的,成年人还有小童心,不是很有趣吗?有趣的是,杨氏子竟然一下子感应到了,还跟孔君平开起了玩笑。这样,学生不难透过文字看到孔君平和杨修一家人非常亲密的关系,以及他们交往中的生活趣味。不过,如果点出文中“出迎”→“设果”→“叙谈”的叙事逻辑,还有最后对话“使全体振起”的作用,教学会更上层楼。

讲到杨氏子乖巧、有修养的时候,于老师特别提到了“诣”。“诣”显示出杨修父亲也是一个有智慧,值得尊敬的人,杨修的修养其实是在家学传承中习得的。这已经触及到言语人格的熏陶了,理直气和而不是理直气壮,锋芒逼人。但是,于永正先生没有点出。其实,从刘义庆的角度来讲,乐于记录这样一个小故事,并与其他故事合编成一本书, 说明他也是一个有童趣的人,不仅润泽自己的生命,还润泽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关于这一点,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学习之,在生活中及时记录有趣的人和事。

总之,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虚实相生,以虚统实,辅之以优游涵咏,高品质地实现了言语生命的陶养。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3773.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3月 8日
下一篇 2023年 3月 8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