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中一部重要的经典,核心在于阐述“空性”理论,即一切现象无自性、非永恒。
《心经》有不同的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唐初玄奘大师翻译的汉文版。
《心经》简短却深刻,它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著名的命题出发,说明了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本质上都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心经》不仅是佛教修行者的精神指南,其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成为人们面对困境时寻求心灵慰藉的重要资源。反复诵读
《心经》中这5句清心箴言,可悄然清除困扰我们许久的内耗心毒!
1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是我们用感官能够感知到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形的东西,是组成现实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空不是空虚,而是一种不确定的、充满了各种变化可能性的空灵状态。大千世界中一切有形状、有状态的东西都是空的。色和空是一回事。
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行动,识是意识。受想行识指的是无形的东西,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各种元素。它们同样也是空的。外部世界有形的东西和我们头脑中无形的东西都是空的,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幻,这种变幻既无法预测,也无法准确解读。
2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仅色、受、想、行、识五蕴是空的,所有世界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也同样是空的。不生不灭,说明在时间的维度上,一切也都是空的。没有真正的生成与消灭。不垢不净,消解了人们对人和事或善或恶,或美或丑,或好或坏的二元判断。世间万物并无纯净与污浊之分。不增不减,指的是在空间的维度上,事物在长度、宽度、高度和体积上也没有真正的增加和减少。真理不唯一,真相不唯一,它们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断变化的,是空的。
3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所以,在空灵的世界中,没有有形的东西,也没有感受、思想、行动和意识这些无形的东西,
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碰到的、意识中存在的,都不可靠,都可能是一种假象。人的视野和认知也同样虚幻不实。色、香、味、触觉、事物的规律、我们的视野和认知都是无常的,是空的。既然一切都是空的,也就不存在什么不知因果和世界本来面目的无明,也不存在衰老和死亡了。
唐代高僧南阳慧忠说:“眼耳鼻舌身意统称六根,本是空幻的妄念,世俗之人误以为真实的存在而执迷其中。种种恶业都是从这六种感官开始,因此称其为根。每一根之中,都在不断积累业报,滋长轮回,造作出如恒河沙一样多的罪业,永无止息。这六种根都以心为本,只要调伏心念,就能证悟六根及其对应外境的空幻本质,心念自然明澈,从此可以说‘无眼耳鼻舌身意’。”
一切影响我们喜怒哀乐的表象都是空的、虚的、假的,只有心是实的,是根本。调整了心念,一切表象都会随之而改变。
4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苦说的是人生的苦难,集揭示的是苦难产生的原因,灭象征着从苦难中解脱,道是解脱苦难的途径。无苦、集、灭、道,意味着苦难、苦难的成因、从苦难中解脱和解脱苦难的方法也同样是不确定和虚空的。
所谓的智慧以及修行的结果也同样是无常的。人的修行应无所往,不执着于任何境界和结果。
有形的或无形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种种苦难都是空相,只有不执着于这些空相,放下一切执念,才能明见心性,解脱痛苦。
5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都是表象。世间的各种规律以及关于苦难的理解和解脱之道也都是不确定、不唯一和无法掌控的。人真正拥有的只有自己的内心。心念是决定自身外在表现和对外在事物理解的根本。所谓的修行或者自我完善,其实就是修心。要想修心,就要对心性有所觉察,明了哪些心念是要消除的,哪些心念是要增加或强化的。
消极心念是人的本能,这是因原始生活状态的巨大风险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它以基因的形式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承。消极意味着谨慎,谨慎意味着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能拥有更高的存活率。
但消极也带来了焦虑、担忧、悔恨、不安全感等消极感受,消极感受若不加以处理,又会转化成消极的情绪,通过消极的行为加以外化,从而造成人生的种种不幸。心性偏于消极和悲观的人,要增加或强化一些积极的心念。
但积极的心念若过度了,也可能会带来过度的痴迷或贪婪的恶果。不管是消极的心念,还是积极的心念,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最重要的不是它们的好与坏,而是它们所占的比例是否失调,是否拥有了让自己感到平和而满足的心理平衡,是否让某种心念拴住了自己。
心无挂碍,就是不要被任何一种心念所绑架。心念是动态的,而不是僵化的。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要将心专注于当下,不念过往,不忧未来,不因任何一种信念而给自己带来长久的烦恼。除了消极或积极的心念,还是一种心念是中性的,这是一种绝对理性的状态,而这正是偏于感性的人应努力追求的状态。
持有中性的心念,就能更灵活地转念,因为它离消极心念和积极心念都很近。转成消极信念时有助于预防风险、谨言慎行。转换成积极信念时,则能更好地吸引成功和快乐。
以中性的心念看待世界,也会对人对事更加包容,不为小事而纠结,不为大事而痛苦,将得与失、成与败真正地看淡、看轻。当任何一种心念都可做到转瞬即空时,我们也就远离了恐惧,远离了情绪的起伏,让心处在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随时可以接受新的观念、感受到幸福和美好,从而快速清除掉内耗的心毒。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