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赏析

这是孔子愤怒之极,情绪失常的极少有的一次。孔子说自己“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想见,他在四十岁之后就已经不会为世事烦扰,修养极其深厚,情绪也超级稳定了。当年,他和弟子颠沛流离,几欲丧生的陈蔡之间,面临生死大考时,也没有失却君子淡定从容之风。弟子们多因饥饿、生病而倒下,有的人还生出怨气——“君子固穷乎?”而孔子则日日弦歌不绝,谈笑风声。此时,说到季氏,说到“八佾”怎么就情绪失控,愤恨难平呢?

季氏是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他虽不是国君,但权力却不亚于国君。他是权倾朝野的最大的贵族。公元前535年,季平子在其祖父季武子死后继任鲁国正卿。季氏一族把持鲁国国政近百年,历经鲁国宣、成、襄、昭四位国君。我们能够想象,季平子是如何的骄横跋扈。季平子喜欢欣赏歌舞,常常在家里大摆宴席,莺歌燕舞。当时宫廷的舞乐队的配置是有规定的,天子可以是“八佾”,一行八人,叫作一佾。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是六佾,卿大夫是四佾。在当时,只有周朝天子才可以享用八佾的规格。鲁昭公这样的诸侯只能有资格用六佾,季氏这样的卿大夫规格更低,只配享用四佾。但事实却是季氏直接用了天子的配置——八佾。这引起孔子极度的不满。这不是歌舞规格超标的问题,这是明目张胆的僭越。所以孔子说:“季平子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不合礼制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会狠心做出来呢?”

不要认为孔子这是多虑,是小题大作,事实证明,他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季氏的专权,鲁昭公出奔异国,并最终客死他乡。而季平子则摄行君子之位,等同于鲁国国君。更要命的是,他的出格之举破坏了原本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生态,礼崩乐坏成了必然。“上有所行,下必效之”,季平子豢养的家臣阳虎就是翻版的季平子。他在季平子去世后,就开始挑衅,甚至谋杀季桓子,意欲夺取季氏大权。最终他还真的得逞了,控制鲁国政权长达三年之久。

说到这里,我们也许就理解了孔子,理解了他的愤怒和担忧。在现今生活中,我们要警惕那些看似很小的,无伤大雅的破坏规则的人和事。一旦发现就要立即制止,不然,它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祸患,酿出无穷无尽的悲剧。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也要敬畏规则,当我们动了破坏规则的念头时,危机也就此便滋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了。

赞(0) 打赏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