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峨眉山游玩的时候,在茶歇室遇到一位师父。我问如果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够坚持,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师傅没有跟我说太多,推荐给我两本书,一本是《了凡四训》,另一本就是《坛经》。
我先是看了《了凡四训》,对其中观点大为震惊。袁了凡要许愿达成一个心愿时,他先会发愿做1000件好事。这么去做了之后,他的心愿果然达成了。一句话我也很喜欢,大意是昨日之事忘却,譬如昨日死;今日之事努力,譬如今日生。
读《了凡四训》之后,我就开始尝试着读《坛经》。购买的是中华书局版本的《坛经》。一个系列的书,我曾经买过中华书局版《诗经》《论语》,读过《孟子》,《坛经》也位列其中,因为它是中国的一部经典的传统文化著作。
在佛教里,只有释迦牟尼的书可以被称为“经”,《坛经》例外,可见其地位。《坛经》根据六祖惠能大师的言谈记录下来的经典著作。
六祖惠能大师的名字许多朋友可能陌生,但是一定听过这样一个典故:从前有两个僧人在争论是风吹动了旗子还是旗子自己在动。此时惠能大师应答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便是著名的“风幡之争”。
《西游记》中,孙悟空欲向菩提大师拜师学艺,大师敲悟空头三下的情节大概也取自《坛经》。五祖弘忍大师传衣钵于六祖惠能大师之前,用杵舂了三下米示意他。于是当夜,定袈裟于窗户,彻夜传授心法。
六祖惠能大师自小家境贫寒,靠打柴为生。有一天,他在街上卖柴的时候,听到有人诵经,于是放下柴,自此皈依佛门。他不识字,但是丝毫不影响他认识人性和事物运行奥秘。
读《坛经》我有许多意想不到,对育人有很大的启迪。
六祖惠能大师的核心观点即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本来就具备。只是人有钝悟,所以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句话和我熟知的个体心理学观点何其相似!一下子,陶行知说的“要信仰儿童”就很好理解了。每个人都是一尊佛,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然而然,对于每个人,我们都能尊重起来了。
我们平时对于佛法似乎有误解。凡人许愿以求福报;常常要做“佛系”的人;经常把“躺平”当做口头禅。
六祖惠能大师谈到“福德”与“功德”的区别。曾经有皇帝问六祖惠能大师,自己捐赠了这么多寺庙,供养了这么多僧人,是否有功德。六祖惠能大师说他只有福德而没有功德。对于僧人来说,如果只是静坐,不作为,那么便犹如一副“死骨头”。
人有佛性,佛也有人性。当初五祖弘忍大师看到别的僧人可能会嫉妒六祖惠能法师,于是硬是“雪藏”了六祖惠能法师许多年。六祖惠能法师为了躲避追杀,隐藏在猎人中间,每天吃“锅边菜”十多年。
六祖惠能大师有句话这也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悟与不悟,只在一念。有时想想,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有智慧,“静待花开”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