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讨论法的有效运用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要让学生运用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新的课程标准着重强调的课程理念。

这是时下倡导的全新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的方式,其实,它也是一种古老的学习方式。早在三千年前的孔子,就是运用这种学习方式的集大成者,与学生坐在一起讨论人生社会的哲理,是其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其拥有三千弟子,其中又让七十二位弟子崭露头角,可见其方法的高妙了。因此,谈到此,我们还得向古人学习。

由于历史资料欠缺的原因,孔子上课的一些具体形式,我们不得而知,无法具体的模仿学习。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况且一些机械的模仿就如邯郸学步一样,只会适得其反。我们需要吸取的是孔子的这份教学思想。因为思想问题没有搞好,其他一切也就免谈了。

概括起来,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民主、平等与仁爱。而这也应当是当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之课程理念的核心。

因为没有民主就没有自主,没有平等就没有合作,没有仁爱就没有学生大胆的探究。所以教学中抓不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核心,一切都只是空谈,任何形式都只是摆给人看的花架子。

思想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方法问题。没有具体细致的方法,再高妙的思想也只是空谈。为了便于表达,下文将针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最典型的教学方法——“讨论法”作出细致的阐述。

其一、问题是主轴。

首先,这种学习方式不是围着老师转,也不是围着学生转,而应当是师生共同围着问题转。没有问题就不成课堂。学生们在这些问题面前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实在的课堂。

其次,问题不能细琐。因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一般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大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关涉到知识的主干。如果问题过于细琐,则课堂重点难以突出,学生们也会因被各种各样的问题牵着鼻子转而无所适从;其结果是,问题都答对了,可是头脑还是茫然的;对课文始终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学习到的知识也就没有甚系统性。

再次,问题要有层次性。大致来说,要想吃透一篇课文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思想性)→反观课文文本(艺术性)。因此问题的设置必须按照这个层次来设置,由易变难。据本人的经验来看,按照递进的方式设置三个体现以上思路的问题为宜。第一个问题是整个课堂的奠基石,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理解才深入得下去。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应当交互统一,只是侧重点不同。世界上那些经典的文章往往都是思想与语言的和谐统一体。就小学教材具体来说,就是表现手法与情感内容的融合性。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领悟其思想内容,还要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的熏陶。这就是二三个问题设置的关键所在了。

其二,静思是先导。

有了导入,有了揭题,有了问题的顺利抛出,是不是就可以让学生一哄而上了呢?当然不是。学生们的思考没有相对成熟就让他们去交流,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教学行为。这样学生们的讨论不仅难以深入下去,而且还容易冷场。因为学生们只有在认真思考了一番之后才有话说;这样也不至于剥夺掉反映相对迟钝的学生的思考机会。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静思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累积内心困惑的过程,学生心中有了困惑,交流起来才会更加的积极主动,交流效果也就更加明显了。

其三,交流是重点。

首先要做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许多学生因为内向或自卑的原因,总不愿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只是一味地充当听众的角色。疑惑得不到表达,想法得不到交流,那些属于他自己的见解也就因此而埋没在大流之中。

针对于此,小组的设置,人数也就不宜过多了;这样学生轮流表达也就成为可能了。思想总是在交流中碰擦出火花,如此下来也必然出现有争论的交流,而有争论的交流才是最有价值的交流。

其次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做一个听众。没有倾听也就没有交流。学生们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也是一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之中特别需要尊重对方,不能随意插嘴反驳等。

再次就是需要形成共识。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共识不是大家答案的一致性,而是集思广益、大家意见的综合体。这就要求学生不能说到哪儿是哪儿,让整个讨论放任自流。而是有所记录,有所回顾,有所综合,大家随着情况的变化博采众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此后全班集体交流的必要准备。

最后,推举代表交流汇报。对于这一环节,教师在起步阶段就必得点兵点将了,毕竟一个班上那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为数并不多,因此教师要选任这些学生为小组长,让他们在此教学方法的起步阶段作出良好的示范,为其他学生导航;等时机成熟了,再让学生自由推举代表全班发言交流也不算迟。

其四,反馈是关键。

它包括组与组之间的反馈,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思想的火花必须又一次在这里闪烁。这之中重点当然是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其中又尤其要注意的是学生们的答非所问,没有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及其仅仅是三言两语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没有对自己或曰本组的推理过程作出一个具体的阐述。

过程是丰实的,结果是单薄的;过程是思维性的,结果只是一种呈现。因此,对于学习来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善于表达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还有什么样的结果是推论不出来的呢?

其五,贯彻是硬道理。

因为很多时候,讨论只是课堂的一种形式。不谈长年累月的整个教学过程,花整堂课来运用讨论法进行有效教学,教师们都往往难以做到。我们总是喜欢一问一答地串联起各个知识点——读读说说,热热闹闹。看上去是那么美妙,而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的时间就真的很少很少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重点不是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去弄懂知识,去寻找知识的答案,而是注重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侧重点在学生这一方面;答案也不是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思索与探究就已经足够。

我们为什么还要拘泥于对文本一板一眼的解读,而不敢放手真正的让学生们去实践,去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呢?所以,在教学中,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贯彻讨论法才能营造出最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地体现出这条全新而又古老的课程理念。

讨论法的过程如上,需要我们精心布局。同样的,对自身角色的反观,对于讨论法的教学评价,都需要慎重考量。

首先,需要甘当配角。走进每个小组中听一听,议一议。点拨他们的思路;诱发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修正他们语言组织上的毛病;对于重难点的突破作一些引导。等等,都是教师这个配角需要去完成的任务。只是切记,在参与的过程中切不可喧宾夺主。

其次,耐心是前提。

效率问题看上去总是讨论法教学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老师们总会因为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苦恼。但是,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谁说讨论法的教学效率就一定低呢?

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我们首先就得尊重学生们的“不着调”。我们要看到通往真理道路上的曙光,欣赏智慧绽放出花朵的精彩。况且一些“不着调”的内容往往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成果的有效组成部分。

放慢脚步,尊重这种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用耐心去经营好每一次讨论的过程,我们才能真正的领略到讨论法的无穷魅力。

再次,海纳百川,多元评价。

孔子在一次与学生们的座谈中为我们做出了分层评价的示范。一天孔子叫他们的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不知谦虚表现得草率而鲁莽,孔子仅仅报以宽厚微微一笑;冉有和公西华谦虚的讲出自己的志向不明事理时,孔子是平淡的表示默认;当曾点不好意思讲出自己的志向时,孔子做出了及时的鼓励,之后曾点讲出自己的志向后,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所以孔子的伟大正在于此,因材而施教,因材而评价,尽量表现出自己最中和的一面,让学生表现出最个性的一面。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作为教师,面对学生个性飞扬的讨论,不能有自己的立场,而是说在坚守一定原则的情况下,让学生可以不说他不想说的话,真正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针对学生的话语,教师或作鼓励,或作默认,或表赞同,或作引导,才是对学生最为正确的评价。

原创文章,作者:believ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nwoxueyuwen.com/2640.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月5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