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段落,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明确一段话中关键语句的位置及其作用。
2.认识“蝌、蚪”等6个字,知道“蝌、鲤”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并能用以自主识字学词。
3.根据“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4.正确朗读并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学过程:
1.活动一:读一读,找规律。
(1)回顾复习,激活“关键语句”的学习经验。
请学生自读单元篇章页,明确单元阅读教学的核心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请同学们自读下面的两个自然段,并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
①学生自读,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
②交流汇报。请学生说说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小结:我们抓住了关键语句就可以知道这一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3)找一找:这个单元的课文中有关键语句的自然段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吧。
(4)想一想:这些关键语句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知道吗?
指名交流。
小结:有的时候,一段话的开头就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写的。
2.活动二:说一说,明规律。
(1)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几个段落,看看这几个段落分别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学生自读,找出每段话的关键语句。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出示“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
①请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学习伙伴的对话。
②通过以上的阅读和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小结:你瞧,关键语句好调皮,一会儿跑到一段话的开头,一会儿又藏到了一段话的中间,一会儿又逃到了一段话的末尾,其他的内容都围绕这句“关键语句”来写。在阅读中,我们要尽量找到关键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3.活动三:练一练,学运用。
(1)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两句话。
①你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引导学生围绕“真多”“喜欢”交流这两句话的意思。
②你见过的景象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交流。
(2)出示车站和在夏夜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两张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呢?
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从车站人的数量、动作等方面交流想到的词语,并把词语写到黑板上。
②引导学生从夏夜里最喜欢干的事、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景色等方面交流想到的词语,并把词语写到黑板上。
(3)你能用上黑板上或者自己积累的词语,围绕给出的开头试着说一段话吗?
①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②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引导学生围绕“后面的内容是否围绕开头来说的”进行评议。
小结:我们围绕开头这句关键语句的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把意思说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了。在写作时,我们也可以围绕关键语句来写,这样就可以把意思写得更清楚。
(设计意图:关键语句的理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通过多个典型段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关键语句在一段话的段前、段中、段后三种可能的位置及其作用。从方法的掌握到迁移运用,指向语文知识的真正习得。)
1.活动一:读读生字词。
(1)出示词语,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
①指名读词语,相机纠正词语的读音。
提示“鲤、鲫”的读音。
②“词语对对碰”,出示6幅图片与打乱顺序的词语,请学生连一连。
③引导学生再次读词。
2.活动二:说说新发现。
①同学们,看看这些加点的生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指名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相机追问:“鱼、虫”在这些字中的位置有哪些变化呢?
引导学生发现“鱼、虫”可以是字的左边部分,也可以是字的下面部分。
③这些动物的名字为什么有些是虫字旁,有些是鱼字旁呢?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小结:没有脊柱的动物的名字一般都是虫字旁,有脊柱的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名字一般都是鱼字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形声字的形旁就表示了这个字的意思。
3.活动三:用用新方法。
(1)出示词语和对应图片:“蟑螂、蜈蚣、蚱蜢、鲶鱼、鲢鱼、鲳鱼”
(2)引导学生猜猜这些词语的读音,并说说为什么这么猜。
小结:汉字可真有意思,今天,我们找到了它其中的一个秘密,形声字的形旁能够表示它的意思。掌握了这个秘密,相信以后认字学词就难不倒你啦!
(设计意图:借助汉语拼音和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激发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的兴趣,逐渐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从学方法,到用方法,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真正形成。)
1.活动一:读一读,说一说。
(1)出示词语,借助拼音自由练读。
①指名读词语,相机纠正读音
提示:注意“颤”是翘舌音;“巍”和“哄”是第一声。
②齐读词语。
(2)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ABB式的词语的;我还发现第一组词语是描写动作的,第二组词语是描写环境的。
(3)这种形式的词语你还会说吗?
①学生练说,同桌互说。
②指名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描写神态和描写环境两方面对词语进行分类。
2.活动二:读词语,想画面。
(1)读着这些词语,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交流。
相机引导:
与动作有关的一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
与环境有关的一组词语,引导学生交流“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2)试着选择一两个词语,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再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①学生独立写句子。
②小组内互相交流,评选出最喜欢的句子。
③小组代表做汇报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写句子,引导学生在尝试“围绕一个意思表达”的语言实践过程中,真正经历语言习得的过程,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1.活动一:读准读通,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古诗,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诗。
相机正音:“朝”、“还”、“重”在本首诗中分别读zhāo、huán、chónɡ。
(3)再读古诗,感受节奏和停顿,试着划分节奏。
(4)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2.活动二:借助诗句,展开想象。
(1)小组交流,说一说: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指名学生交流。
相机指导:
“千里”与“一日”对比,写出了小舟速度快和诗人心情愉悦;
“猿声啼不住”和“已过万重山”也写出了舟行速度之快和诗人内心的畅快。
(3)齐读古诗。
3.活动三: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①根据提示,试背古诗。
早发
[唐]李 白
朝辞 彩云间,
千里 一日还。
两岸 ,
轻舟 。
②隐去提示,试背古诗。
③配乐背诵古诗。
④自主积累诗句。
(设计意图: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学生鉴赏研讨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积累诗句的兴趣。)
文章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20.10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