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课文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

本节课预设在学生初读文章后,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这幅画的了解,以表格的形式把关键词出示出来,如画名、作者、年代、画面内容等等,接着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来展开学习,最后梳理总结学习方法。

上完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设置课堂问题?像我预设的第一个问题:初读课文后,你对《清明上河图》都有哪些了解?我没有必要出示一个表格,一是问题太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找出,再一是限制了学生思路。

那又怎样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呢?第二个主问题,对学生来说很难把握总结,其实整篇课文就是通过对画面细致的描写来说明《清明上河图》会扬名中外的原因,学生要么只回答第五段它的历史价值,要么把第二三四段几乎全段念下来,没有去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课文,并思考从中体会出了什么。但是反观7班刘老师班上的孩子们,回答问题总是能带给人惊喜。原因肯定不在于孩子们,而是在于老师的引导。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唯有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奔腾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比如孩子们无法适当地总结出第二三四段的内容,表达自己的体会,长篇大论念出来时,我就可以说:“是啊,第二段到第四段都向我们展示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就让我们仔细去品味一下,再谈一谈你的体会。”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第2-4段。引导也是教师总结重点的大好时机。比如在学完第三自然段后,我就可以引导学生们总结写作方法:“本段是围绕着哪个意思来写的?是怎么写的?观察句式。”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学习任务只完成一半,学生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介绍《清明上河图》。显然我课堂把控能力还是不够成熟,上课时间把握不到位,同时教师说的又过多了。我曾与一个六年级的老师沟通,她说:“自从我上课不啰嗦,除非是特别重要我一般就不重复,我们班孩子上课听得比以前认真多了,生怕一不留神错过了重要内容。”简练优美的语言不仅是老师语文素养的体现,更是语文课堂效率的保证。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1-6-11 15:53:13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后记

2021-9-4 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