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后记

《小蝌蚪找妈妈》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以及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写了小蝌蚪在鲤鱼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妈妈的故事,生动呈现了小蝌蚪成长的过程。语言生动有趣,特别是文中关于小蝌蚪和青蛙妈妈外形的描写,文中“甩、鼓、披、露”等动词用的巧妙,是训练学生语言的好材料。

课后有四题,第一题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能借助语气词和文中的标点,分角色读好对话。本节课希望在此基础上,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后,读好说话的语气。第二题了解“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给图片排序,并借助图片讲故事”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一下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中已经能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并尝试讲一讲,本次可以让学生读文——勾变化的语句——再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反复对话,理解课文内容,给图画排序,再借助图画讲一讲。第三题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语境,借助插图和演一演的方式,理解意思,并联系生活说一句话。最后一题,积累带“袋、塘、迎”的词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生字意思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组词,加深对这个生字的理解,进行思维训练,从而有效避免错别字。

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语境,初读课文

1.创设语境,揭示课题。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一共写了几个自然段。

二、认识蝌蚪和青蛙,体会动词准确

(一)第一自然段

1.池塘里来了一群小蝌蚪,他们长什么样呢?

抽生读1自然段。

2.随文识记“塘”。

小蝌蚪生活在哪里?(池塘)

读好塘,猜猜塘为什么是“土字旁”?

是呀,塘就是古时候人们用泥土、石块做成的堤岸(简笔画),后来,又指像这样堤岸围起来的池子,比如:水塘。你还会想到什么塘?(鱼塘、池塘……)

读词语:水塘,鱼塘、池塘……

3.小蝌蚪是什么样子呢?

(1)(图片)抽生说,生说成了尾巴——身子——脑袋,把顺序弄错了。

(2)相机识记“脑袋”,脑说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是月字旁,摸摸自己的脑袋,你还会想到什么词语?

(3)“袋”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它可以用来装东西,用塑料米做的叫——,用布做的叫——,你还会想到什么袋?

(4)读记课后词语。

(5)小蝌蚪什么样子,再读。(相机板贴短语)

发现与高铭阳的介绍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介绍?为什么?(有顺序)

(6)对比阅读: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7)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蝌蚪?(快乐、灵活)从哪里看的出来?(快活地、甩)

4.用手当尾巴甩一甩,读一读第1自然段。

5.小蝌蚪游啊游,终于找到了妈妈。读第4自然段,说说青蛙妈妈长什么样子。勾出短语。

借助图片,体会“披”“露”“鼓”的意思,字源识记“鼓”。(孩子们能联系生活进行理解,相机板贴)

6.读一第读4自然段。

三、借助图片尝试讲故事

1.小蝌蚪和妈妈的样子完全不一样,它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

2.示范勾画第二自然段中小蝌蚪变化的语句。学生自主勾画。

3.读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句子。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的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4.提示关键词“两条后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让学生按照顺序摆一摆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5.完成课后第二题。

6.借助第二题和黑板上的板贴,说说青蛙是怎么长成青蛙的。

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创设语境,复现生字

小蝌蚪,大脑袋,

黑身子,长尾巴,

游来游去找妈妈。

游哇游,游哇游,

看见一只大青蛙,

披着绿衣裳,

露着白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终于找到妈妈啦!

2.指导写“眼睛、肚皮”。重点指导写‘眼’。

左边窄,横画短;右边宽,要舒展;左右紧凑才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二、借助插图,读懂故事,朗读课文

1.读第二自然段。

(1)抽生读。

(2)联系旧知、结合语境,随文识记多音字“教”,拆分识记“姨”

(3)创设语境,老师当鲤鱼,小蝌蚪表演读,理解“迎上去”(之前有一个小朋友从后面跑上来,在大家的纠正下发现是迎面游过来)多生读,读出问的语气。

(4)交换角色,生扮演鲤鱼。(生不由自主做动作)

(5)男生扮演小蝌蚪,女生扮演鲤鱼妈妈,老师旁白读。

(6)小蝌蚪得到了妈妈的什么信息?(四条腿、宽嘴巴)

2.同法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

(2)做做动作、借助插图理解“追上去”

(3)角色体验,读好小蝌蚪和乌龟的话

(4)小蝌蚪得到了妈妈的什么信息?

3.读四五自然段,读出人物的心情。

4.读第六自然段。

5.结合插图,借助板书提示,生合作将故事。

三、复习巩固,写余下的生字

1.复习儿歌:左边窄,横画短;右边宽,要舒展;左右紧凑才美观。

2.观察、示范写“孩”

3.写余下的生字。

反思:因为之前做了三级备课,想的较多,努力体现教有过程,学有方法。但是今天在课堂上与理想还是有一点差距。一是对图画的运用不够充分。二是时间处理上,第一课时最后一个版块没有完全呈现。三是学生操练面不广。

课后做了调查,学生之前大多读过这个故事,在生字的抽测中,除了一个小朋友在“皮”组词时用了“脾气”,其余全都正确认读,正确组词。二年级生字越来越多,如何凸显识字教学重点?此外,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什么?

如果重新做调整,一定要注意有所侧重,特别加强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在动词理解后,创设语境,联系生活,让学生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