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教师何为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东坡居士云“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者,顾名思义,清淡的欢愉也,远离喧嚣,忘却名利,舍弃欲望,返璞归真。历代文人墨客为求“清欢”,毅然舍弃浮华,只为寻求内心的宁静一隅,然而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林清玄却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喟:“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作家的无奈又何尝不是时代的无奈,教育的无奈?
讲座一开始,王老师引用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说明了用“读书至味是清欢”做讲座题目的原因,体现了王文丽老师对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所秉持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去除功利心,在阅读中享受读书本身的快乐,顺其自然,顺势而导,静待花开。
如何具体落实这一理念,王老师提出了四句话:
1.教师对儿童阅读的态度是支持,不是支配。
2.儿童阅读不是追求读书的效果,而是培养读书的兴趣。
3.儿童阅读的经验和策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
4.对儿童阅读的评价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一世。

接下来,王老师从四个方面详细指导了如何带领学生开展阅读:1.让阅读回归本来的样子;2.书单,你得自己“造”;3.师生共读的基本策略;4.阅读,让人生的答卷更完美。
王老师纠正了很多老师在儿童课外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在我身边大多数老师,包括我自己,把读书做成了任务,把读书的目标就限制在考试得高分和提高写作能力上。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为任务而读,为考试而读。这种阅读因为缺少对书籍的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热爱,不要说促进他们的精神发育和生命成长,就连激发阅读兴趣促进持续阅读都做不到。
听了讲座,深受启发的同时,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一.要始终牢记儿童阅读的初心——培养阅读兴趣。
儿童阅读,要注重激发和唤醒,注重兴趣培养,注重以学生阅读体验为基础的交流分享。阅读更多的就是交流,不能以自己的认知替代学生所有的认识。不用条条框框和技巧要求学生去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读完了交流分享。
过多的读书任务,看似把阅读做得热火朝天,实则是“利欲熏心”,让儿童偏离阅读的轨道。这一点,其实每一个人都深有感触。被强制做的事情,总是令人厌烦、味如嚼蜡的,潜在的逆反心理会让人不自觉地进行抵制,只有发自内心的诉求才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二.老师自己要读起来。
我一直想要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但更多只是在想法上,行动上做的其实很不够。要说自己认认真真读过的童书,大概也就十几本,可能还没有有些学生读的多呢。这真是太惭愧了。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很多书我都没有读过——我虽然喜欢读书,但只是按自己的兴趣读,却没有为了引导、陪伴学生阅读而读。认真研读过的童书也就《会飞的教室》《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我爸爸》等几本而已。这就导致自己读的书和推荐学生读的书范围都很狭窄,而且仅限于文学类书籍。实际上,在没有教师“指导”的自然状态中,很多学生的阅读量更大,视角更广阔,爱好更广泛。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代替学生的喜好。
读书的好处,只有读书的人才能体验得到;读书的方法,只有读书的人才能得其要领。如果教师自己不读书,却要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甚至还“指导”学生读书,这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从现在开始,我决定根据教育部新发布的小学生必读书目有计划地开始阅读。
指导学生读的书,教师必须自己去读,否则难以与学生展开真正的交流。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作为陪伴和指导者,只是先读或者与学生一起读要求学生读的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阅读有关如何陪伴、指导儿童阅读的书籍,比如《阅读力》,比如《说来听听》,比如《童书的视界》……

如果以上这两点做到了,相信师生共读的基本策略在读和做中自然就领悟和掌握了。其实难的不是方法,而是端正这颗心和丰富自己的积累,这些需要经受诱惑的考验、时间的打磨,需要信心、爱心、耐心和恒心。一时一事的表面功夫好做,默默无闻地真付出难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读书这件事上,真得有“读书至味是清欢”的境界和情怀才能做好。
读书的事,做好了,自己和学生都受益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研论文

每个家长都可以借鉴 | 特级教师手把手教女儿阅读

2021-4-8 14:07:38

教研论文

从《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看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游记文体特性

2021-5-2 8: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