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要落实三个共性目标

当“民间”整本书阅读成为一种共识性课程,探索和实践了二十多年后,统编教材终于以教材内容的形式“宣告”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结合相关单元的人文主题或课文特性,指导、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书。教材中每个快乐读书吧列出来的书目数量四本左右。如果这四十多本书学生都能读下来,估算一下,可以达到400万字,远远超过了课程标准规定的145万字的阅读量。正是因为整本书阅读内容和目标的教材化,教师如何认识和构建学生成长需要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就必然成为了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落实以统编版教材“快乐读书吧”栏目为指引的整本书阅读,首先要明确的是,课程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无论是童话、寓言,还是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还是科普读物,还是中外名著,都应该聚焦以下三个共性目标。
一、激发阅读兴趣,发展阅读趣味,创造积极的阅读生活
这是整本书阅读最基础性的课程目标。
当下,虽然整本书阅读从言说到实践层面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全民阅读还没有形成风气,各种碎片化、快餐化的娱乐又大量充斥于学生生活之中,真正让学生爱上阅读,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和实施上,仍然需要做出很多的努力。所以,激发阅读兴趣,发展阅读趣味,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创造积极的阅读生活,是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和实施最基础性的目标。
怎样用整本书阅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阅读趣味呢?具体而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其一,家校联动,营造积极的阅读环境。
日常状态下,很多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整本书阅读,兴趣是自自然然从内心生长出来的。教材“快乐读书吧”指定(推荐)的书目,却不一定适合某些学生的“口味”或当时的情绪,那就需要在具体的整本书阅读课程上重视起兴趣激发。最理想的状态,是从一年级第一个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活动开始,就做到班级与家庭的积极联动,营造学生向往、享受的阅读环境。毕竟,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受环境熏染。
统编版教材第一个快乐读书吧安排在一年级第一个单元的后面,主题为“读书真快乐”,应该是深思熟虑的。“读书真快乐”,不能是别人告诉的,应该是自己体验到的。怎么让刚入小学的儿童体验到读书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爱上阅读生活呢?正如教材中的配图和文字,既要有家庭读书环境的营造,又要有教室(学校)读书环境的营造,最好的做法,是家校联动,从一开始就一起携手营造积极的读书环境。读书环境包括物态环境和行动环境。在物态环境上,做到家庭里、教室里,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整理摆放赏心悦目而又触手可得;在行动环境上,做到家长、老师做读书的榜样,自己阅读,带着孩子一起读,常常主动与孩子分享阅读的收获,倾听孩子的阅读发现和体验。而且,要将这些作为家校的约定,逐渐变成家校共同拥有的习惯。
有了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基础,后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家校联动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比如结合快乐读书吧的阅读书目,开展“家长说读书”“家校读书日”“读书访谈”等互动性活动。
其二,因书制宜,选择适切的策略,设计合适的活动。
不同种类不同书目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兴趣上的共鸣点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去发现,进而在策略选择和活动设计上积极呼应。
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寓言故事,包括《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寓言故事的整本书阅读,是与单元课文阅读紧密关联的——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阅读训练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既有意思,又包蕴着学生很容易理解和当作“镜子”的道理。有意思的故事情节,有特点的故事角色,好懂的道理,在课文学习给学生带来趣味的时候,顺势将相关的整本书带给他们,兴趣就自自然然得到迁移和发展了。例如,学习《守株待兔》和阅读链接中的《南辕北辙》之后,马上引出《中国古代寓言》,开启整本书阅读。
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古典名著。从单元课文的编排来看,应该是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原著是古白话,即半文言的,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挑战,即使学习了课文,习得了一些方法,仍然是很大挑战。但是,可能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中的很多故事,学生都很熟悉,且感兴趣。这就可以在学生已有的兴趣基础上做文章。我教过的一个班级,学生都喜欢阅读挑战,毕竟是第一次阅读半文言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所以在选择第一本读什么的时候,我把决定权给了学生,大家投票,大部分选了《三国演义》。那些没有选《三国演义》的,也被其他人感染,再加上想到其他几本也是会读的,所以大家都兴致勃勃。第二个是运用联结策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熟悉的人物故事在小说原著中是怎么写的,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歇后语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将阅读变成了“探秘寻宝”的“游戏”。第三个策略是根据班级每学期都会有自编自导自演的班级戏剧展示,许诺所有根据《三国演义》故事改编的戏剧都会得到展演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挑战就成了有意思的阅读游戏活动。后来学生改编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片段的表演,赢得了很多人点赞,还被邀请到其他年级演出,被推荐参加区教委组织的比赛,拿到了一等奖第一名。这样,学生就更加喜欢阅读以及经由阅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了。
读完《三国演义》,再读《西游记》,学生们觉得一点挑战也没有了。
其三,凸显“发现”的力量,鼓励学生整本书阅读中的不同“发现”。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学生必须是不折不扣的阅读主人,即便是学生平时很少涉及的书目。
“发现”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词。发现整本书中的趣味、奥秘,从阅读中体验到一次次惊喜;发现整本书中产生共鸣的生活和体验,从阅读中读到自己;发现阅读同一本书,同伴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和想法,从阅读中认识、理解他人;发现……整本书阅读课程中,一定要鼓励“发现”,欣赏“发现”,分享“发现”,这是阅读意义建构的核心力量,能够让学生深切地爱上阅读。前面谈到《三国演义》阅读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围绕具体的方向去发现,就是一个例子。
发现是需要进行课程化设计的。《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的阅读,可以设计同时展开阅读,边阅读边进行比较,发现故事的异同点;《中国神话故事读本》与《希腊神话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两个不同神话世界里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样是起源神话,比较发现中国神话故事与希腊神话故事对世界和人类起源解释的异同;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在阅读“第一站自来水龙头”时,发现作者米·伊林针对水龙头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从而读懂米·伊林的思路;阅读《三国演义》,让学生去发现,武艺高超的吕布为什么会那么早就“退出”了三国大舞台;阅读《尼尔森骑鹅旅行记》,一个笼统的发现话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看看自己在阅读中能发现哪些秘密……
当然,发现不止于教师的课程设计引导,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发现”,都予以积极回应,创造分享的机会,这样,学生才会带着思考,带着慧眼,享受阅读,学生的阅读趣味也会因此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二、习得阅读方法策略,让学生成为熟练的阅读者
阅读不单单是一种兴趣,如同一个热爱骑行的人,他会因为骑行知识的不断丰富和骑行方法技能的不断积累,更加擅长这项运动,更加喜爱这项运动,整本书阅读也是如此。教师要笃定地认识到这一点,一个人并不是读得多,就一定会成为“熟练”的阅读者。阅读方法和策略的习得和运用,必须作为整本书阅读课程的重要目标加以落实。
课程语境下的整本书阅读,学习读书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是重要的课程目标。不同种类的书籍,对阅读方法和策略的要求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之处。整本书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主要区分文学类书籍和信息类书籍的不同;在文学类书籍中,文言或半文言(小学主要是半文言)的阅读策略也有不同。
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指定(推荐)的是寓言,这与第二单元学习的课文文体是一致的,阅读的方法策略运用也是一致的。人们对寓言的认识,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就是“小故事大道理”,从其中读出“大道理”,是寓言阅读的价值取向。怎样才能读出寓言中蕴涵的大道理呢?那就要运用提问、联结和转化策略。通过提问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做了什么、为什么那么做、结果怎么样,来读懂故事内容;通过联结策略,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通过评价和运用,促进认识提升和自我教育。无论是阅读《中国古代寓言》还是《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阅读策略的熟练运用,都是学生能够从阅读中体验到更多收获的保障——如果课程仅仅停留在分享故事和自己的体会上,所得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指定(推荐)的是科普类作品,首要推荐的是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类作品属于信息类的,阅读信息类作品,必须提取信息,联结生活,积极转化,学习和运用的主要阅读策略是提问和推测、联结、确定重点以及转化。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阅读,边读边结合问题与信息进行推测,可以帮助阅读者更好地把握要点;信息类书籍文本,真正读懂,也需要联结生活经验;一般来讲,阅读信息类书籍文本,要善于确定重点,以帮助阅读者聚焦重要信息,这就要学习确定重点的策略,如关注标题、捕捉关键词等……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不能只是让学生泛泛地读,要将阅读策略学习和运用凸显出来。打开这本书的目录,根据标题,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篇章先阅读,这时候就需要运用上提问和推测策略:这一篇章会告诉我什么呢?它会不会……联结策略同时要运用到:我对这一现象已经有怎样的知识积累?我以前“知道”的会跟书中讲的一样吗?翻到这一篇章,开始阅读时,就要根据自己最想要知道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小标题等,来确定重点,选择那些地方需要细读。阅读过程中,提问和推测、联结往往始终伴随着进程,最后促成转化——综合评价和运用。一旦学生学会熟练运用这些阅读策略,生活中阅读各种信息类书籍文本,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再举例说说《三国演义》的阅读——指的是阅读原文。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原版《三国演义》阅读的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词句的文言色彩,难读懂;历史背景遥远陌生,难理解;人物众多而复杂,难梳理;生僻字较多,难认记。所以,从单元课文学习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是基础;在此基础上,除了一般性阅读策略的的运用(联结、推测等)重点要学会运用四个具体的方法:学会阅读回目标题;学会分清人物主次;策略对待生字新词;积极参考必要资源。
文学类书籍文本的阅读,联结、推测、提问、图像化转化等是常用策略,而小学生阅读儿童小说,如《柳林风声》《绿野仙踪》《宝葫芦的秘密》等,角色代入——与联结策略密切相关,是非常重要的,这会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丰富情感体验、提升自我认知、追求更积极的自我实现。
三、参与班级文化创造,促进学生多维度成长
这是整本书阅读,尤其是以教材为背景的整本书阅读最容易忽视的课程目标。
在师生应成为学习和成长共同体的班级环境下,任何学科学习都不应该只是学科的,而是班级生活的一部分,是班级生态创造的重要内容和力量。语文学科因其母语教育的属性,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尤为重要;属于语文学科学习的整本书阅读课程,会通过班级阅读文化的创造,为学生多维度的成长带来深刻影响。
整本书的内容和主题本身就蕴含了一定的价值取向,每个人,包括儿童,带着自己或多或少、或浓或淡的经验展开阅读,都会在情感上、认识上、行动上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故事类的整本书。当整本书阅读作为班级课程的形式存在于班级生活中,这些本就蕴含的价值取向,会通过师生共同创造的阅读活动得到彰显,更加明晰化。可以想象,当一个班级里,整本书阅读成为常态化课程生活,成为师生心有灵犀的共同生活内容和方式,它就成为了一种大家共同拥有和沉浸的班级文化,对师生的精神成长带来显著的影响。
整本书阅读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活动多种多样,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活动,指向和落实的成长目标有所不同——这也揭示了整本书阅读成长目标的丰富性。
整本书阅读,尤其是共读,应该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创造,多维度积极促进学生成长。“共读”,必然有共同的行动,有相互的启发,有求同存异的观点。共读《十万个为什么》,分小组针对不同篇章出题给其他小组,这个活动中,就有合作与协调,有智慧共享,有共同的成就感体验;共读《毛毛》,对毛毛形象的讨论,对故事中时间之花的理解交流等等,最后应联结学生自己生活中对倾听、时间、亲情、友情的体验和感悟,在教室生活中共同塑造积极的倾听文化和时间观念;共读《一百条裙子》《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可以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与班级同伴文化的引导和塑造联系起来;共读《疯狂爱书人》,可以通过讨论分享,除了“引诱”大家多读书爱读书,在构建多元化教室读书文化上助力……如果整本书阅读课程不能自然而然地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可惜,而是课程的失误了。
故事类整本书阅读,往往离不开一个探讨话题:评价人物。评价人物,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人生观的自我启蒙。教师精心设计好有关人物评论的整本书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由人及己,推己及人,笃定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和行动。这比起道德说教来,是润物无声,滋润心田。所谓“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在学生时代,经历什么样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几乎可以说是为其阅读史写下了重要的第一篇章。
教室里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必然会参与塑造班级学生共同的童年记忆。这样的记忆是积极美好的,也就为学生成为积极的终身阅读者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记忆是平淡无趣的,可能就会让学生从小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规划和实施上,心中还要笃定了为学生塑造美好记忆的课程愿景,然后体现在行动中。比如,选书,除了教材指定(推荐)书目,要给学生多样选择的机会和权利;阅读活动,要让学生以真正主体的身份参与到策划和组织中来;尤其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成果展示机会。比如,在班级里定期“开播”“聊书节目”——模仿电视访谈节目,学生主持,邀请学生嘉宾围绕整本书阅读的话题热聊;还有前面提到的将书中故事改编成班级戏剧自导自演等。
作为班级内的重要课程生活之一,如果整本书阅读课程不能自然而然地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可惜,而是课程的失误了。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