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交流已知,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l)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2)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形象地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放电影《地道战》片断(光盘,介绍地道的结构及人们怎样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二、《冀中的地道战》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弄清翼中地道的结构,作用,体会它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战争的智慧。
2.培养学生借助课文语句练习表达,学做“小导游”。
教学过程: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知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冀中的地道战
学生交流:
课文首先写了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然后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以及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最后强调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板书: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二、品味语言,感悟文本
过渡: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地道的式样、特点怎样?冀中人民又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道:“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最后自然段又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两个“奇迹”首尾呼应。
“奇迹”是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奇”表现在哪里?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什么特点?你能发现地道“奇”在哪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道式样多:一百多种;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四尺;有许多洞:大洞、小洞;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搁东西、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板书:结构特点 地道 式样
大小
功用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的“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迷惑 、“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到。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的险与窄。)
板书:出口 隐蔽 陷阱
口内 活道 死道
学生默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小组讨论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是从哪两方面写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火攻 水攻 毒气攻)集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进攻的?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也说明了地道的“奇”。)
板书:防御 火攻——土、沙
水攻——连接枯井暗沟
毒气攻——吊板
联络 有线 无线
小结:
(1)冀中人民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地道战是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斗形式 奇迹)
板书:前所未有 奇迹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借助示意图练习作小“导游”,介绍冀中的地道战。
三、掌握写法,学以致用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那么这篇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呢?
(先讲地道战产生的原因,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及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课文叙述非常有条理,我们要掌握这种写作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内化吸收
1.写一篇《冀中的地道战》读后感。
2.把你家房屋及院落的结构及特点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地道 式样 大小 功用
出口 隐蔽 陷阱
口内 活道 死道
结构特点 水攻——土 沙
防御 水攻——连接枯井暗沟
毒气攻——吊板
联络 有线 无线
前所未有 奇迹
三、《冀中的地道站》教学设计及备课资料
课题 冀中的地道战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条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理解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和战争背景;2.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观看视频,解题导入
1. 点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冀中的地道战》。(出示课件1)
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出示课件2)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吧,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现在,我们再重温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的精彩瞬间。
2.播放视频
(出示课件3)今天,我就带大家穿过时光隧道,走进地道战,感受冀中人民的无穷智慧。(播放《地道战》片段)
(出示课件4)谁说一说“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中”中间,中部。“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
3.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出示课件6)自读提示: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指名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7)(1)会认字:强调“侵”不要读成“jìn”。
(2)会写字:注意“妨”的部首是“女”;“陷”的左下部是“臼”不是“白”。
三、精读课文,品味理解
1.默读课文: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8)
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层(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
第三层(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指名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 讨论交流。
(1)什么是“大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你是怎样理解“创造”一词的?(课件出示9)
“创造”说明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创造”说明地道是当年冀中人民设计发明的。“创造”说明地道是冀中人民最早挖掘的。
(4)(出示课件10)“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你怎样理解“奇迹”什么?
“奇迹”指的是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板书:地道战 奇迹
(5)(出示课件11)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地道有什么作用?
“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地道是用来防守的坚强堡垒。是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可靠屏障。
板书:产生及作用 为了粉碎“扫荡”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五、布置作业
(一)课堂作业新设计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家庭院的结构和特点写下来。
(二)课外作业
(出示课件12)
1.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试着回答课后练习第1、2题。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营造主动探索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因此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组讨论,在黑板上画一画地道的平面图。
经过一番研讨,有的小组在黑板上画出了课本上描写的地道平面图,并做了解说。台下起了争论,课堂变成了“答记者问”。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把黑板让给了更多的学生。奇迹终于出现了!有一个小组设计出了课本上没有写到的地道结构平面图,设计出了更精彩的利用地道战斗的方式,同时解说:“为防敌人火攻,可在地道里设计夹层,里面装满沙子,需要时抽去木板,沙子洪水般流出,再大火势都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上穷苍穹之高远,下至海底之奇观。因此教师在必要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催生学生的探究欲望,那正是学生思维爬坡的过程。爬坡看起来是艰难的,但在爬坡的过程中学生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探险。学生只有经历困惑、挫折、磨练,才能实现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