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孔子见齐景公》古文阅读标准答案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 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

D.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太医以王命聚之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参考答案

10.D(谓:告诉,对……说)

11.B(介词,对,对于)

12.D(却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

13.(1)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乡”“受”翻译正确个1分,大意1分)

(2)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闻”“当”翻译正确个1分,大意1分)

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蹴尔而与之生(用脚踢)              B.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C.孔子见齐景公(召见,接见)      D.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蹴尔而 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B.是亦不可以 已乎//子墨子曰:“然胡不 已乎?”

C.今 说景公//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D.孔子 辞不受//令弟子趣驾, 辞而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万钟 于我何加焉//受地 于先王,愿终守之

B.景公致廪丘 以为养//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

C.行道 之人弗受//辍耕 之垄上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 //景公未之以行 而赐之廪丘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内容可概括为:孔子不受景公之赐。

B.【乙】文可作为【甲】文的一个事例论据,有力地证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从而论证论点。

C.【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见利忘义。【乙】文中孔子的表现印证了《论语》中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甲】文以议论为主,运用排比句式,语句流畅,气势充沛。【乙】文以叙述为主,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参考答案:

1.  C

2.    B

3.    D

4.    C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