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蝇①,古之善射者,彀(ɡòu)弓②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③,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④,以目承牵挺⑤。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zì)⑥,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氂(máo)悬虱于牖(yǒu)⑦,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⑧,浸大也⑨;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⑩,朔蓬之簳(ɡǎn)射之⑪,贯虱之心,而悬不绝⑫。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fǔ)膺(yīng)曰⑬:“汝得之矣!”
①甘蝇: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后文“飞卫”、“纪昌”也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
②彀弓:拉满弓弦。
③瞬:眨眼。
④偃卧:仰卧。机:这里专指织布机。
⑤牵挺:织布机上提综的踏脚板。因其上下动作,故可练目不瞬。
⑥锥末:锥尖。眦:眼角。靠近鼻子的为内眦,两翼的为外眦。
⑦氂:今作“牦”,牛名,这里指牦牛尾上的毛。牖:窗户。
⑧旬日:十天。
⑨浸:渐渐。
⑩燕角之弧:用燕国出产的牛角做成的弓。燕角:燕国的牛角。弧:木弓。木杆上配有燕角的弓,这是当时一种上佳的弓。
⑪朔蓬:朔:北方。今人杨伯峻以为“朔”字当为“荆”。荆就是楚国(今湖南、湖北一带)。《考工记》:“燕之角,荆之干,此材之美者也。”蓬:草名,其茎晒干后可做箭。簳:箭杆。朔蓬之簳:根据“朔”的理解不同,译为“用北方出产的蓬竹作为箭杆”或“用楚地产的竹子做成的箭杆”。
⑫悬:悬线。绝:断绝。
⑬高蹈:高跳,高兴得跳起来。拊膺:拍着胸脯。膺:胸膛。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甘蝇的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过了甘蝇。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学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瞪着眼睛看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练了两年以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子,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看大物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地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越来越大了;三年以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蓬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牛毛并没有断。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手舞足蹈,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夸父追日》《两小儿辩日》等。这些故事体现了两千多年以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纪昌向神射手飞卫求教射箭的要领,飞卫没有立即教他拉弓射箭,让他“先学不瞬”。纪昌掌握了“不瞬”的本领,飞卫又让他“必学视”。纪昌按照老师的教导,踏踏实实从细小的基本功练起,不好高叠远,不贪多求快,终于练就一手射箭的好本领。
学习任何一门科学,掌握任何一种本领,都要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只有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这是这则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