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注释译文重点解析及写作鉴赏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省修武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课文原文】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重点字词】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 ,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犹且:尚且。
众人:普通人, 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 (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 (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环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年相若: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大。谀,谄媚。
复:恢复。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佚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通假字】
传道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焉,或师焉 
(“不”通“否”。)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不论。
今义:没有。
小学而大遗
古义: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即因此,就。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秦汉的散文。
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或师焉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一词多义】
A.名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专门技艺的人)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姓)
B.动词
①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学习、效法)
②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③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③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④朔气传金柝 (动词,传递,传送)
⑤舍相如广成传 (名词,客舍)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表远指,那)
④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⑤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⑥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指圣人)
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在)
②而耻学于师 (介词,向)
③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④于其身也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比)
⑥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被)
⑦学于余\耻学于师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A.代词
① 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B.助词
① 古之学者 (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表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 (表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补语的标志,放在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译“得”)
⑥填然鼓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顷之\久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者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C.动词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承接,就)
②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③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承接,并且)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承接,并且)
⑤而耻学于师 (连词,表转折,却)
⑥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
⑦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并且)
⑧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却)
⑨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

【写作鉴赏】

主题鲜明 意义深远

《师说》主要围绕教师的意义、任务、为师的标准以及师生关系等核心内容展开论述。韩愈在文中强调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即“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而传播这种“道”的责任则落在教师身上。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对后世的教育观念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证严密 逻辑清晰

运用多种论证手法,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通过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例如,他通过对比古代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学习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语言精炼 表达生动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一特点在《师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运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教师的三大职责及其相互关系。例如,“传道受业解惑”六个字,极其准确而又深刻地概括了教师的任务。还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语气词和摹状语句,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技法独特 结构严谨

《师说》在写作技法上也有很多独到之处。韩愈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使得文章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连珠句式,即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使得句子之间连接紧密,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也提升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83552.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9月 10日
下一篇 2024年 9月 10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