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图片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学习新时代劳动者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继承他们为祖国、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奉献的精神,以及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我们要在中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使他们长大后能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本单元围绕“热爱劳动”这个主题展开,通过两首古代诗歌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劳动时的欢乐场景。通过三篇新闻通讯展现了农学家袁隆平、售货员张秉贵和科学家钟扬的事迹和形象,通过一篇新闻评论讨论了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由此,笔者围绕“劳动光荣”设计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任务,以此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人与劳动的关系。通过“劳动之乐”“劳动之美”“劳动之质”三组学习活动的展开,提升学生筛选并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的欢愉,欣赏这一美德的传承中劳动人民的追求,同时探究新时代“工匠精神”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并学习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的写作。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一)学习目标

(1)阅读本单元和劳动相关的各种文本,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了解三篇新闻通讯里人物的优秀事迹,理解新闻评论中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2)积极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3)了解新闻基本知识,学会鉴赏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学习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的基本写法,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学习内容

(1)阅读与鉴赏: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观”的重要讲话,观看《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视频,查找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人物事迹,发现当事人的情感、态度和观点,感知、鉴赏、把握不同先进人物的劳动观。

(2)表达与交流: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展开讨论,在多元解读和比较、辨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倾听和辨析同学的意见,把握对方观点的说理逻辑;会写分析性、评价性短文,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驳,学会抓典型事件和细节写人物通讯。

(3)梳理与探究:梳理各种文本的结构、观点,探究“工匠精神”在当下的丰富内涵,明确我们应该树立的正确劳动观,反思实用性阅读的学习过程,获得方法启示,归纳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活动特征。

二、学习情境与任务

(一)学习情境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让学生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就学情而言,每一位同学都参加过劳动,师生可以交流自己见到或者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并做简要评述,形成劳动观的基本认知。说起劳动都能谈几点,但对于劳动实践和劳动观的认识缺乏深度。学校要多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去,更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含义。通过劳动实践,彰显劳动教育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而推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基础,同时促进高中劳动教育的发展。

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高新闻类文本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评价鉴赏新闻,尝试实践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的写作。

(二)任务框架

图片

(三)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劳动之乐】(2课时)

第一、二课时

活动一

品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描摹画面,明确诗歌表现手法,想象古代劳动场景,体悟古人劳动的欢愉心情,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朗诵评价表:小组确定评价标准,组织进行集体评议,从情绪是否符合文本基调、节奏是否符合文本内容、姿态是否符合作者身份、声音是否符合表达要求、配乐互动等角度确定朗诵评价表。

1)《图片苢》

(1)初读《图片苢》,疏通大意。

(2)品读《图片苢》,抓关键字“采、有、掇、捋、图片图片”解读,明确《诗经》“重章叠句”的手法和诗歌情感。

(3)精读《图片苢》,展开想象,体味采图片苢的姑娘们劳动的欢愉。

2)《插秧歌》

(1)劳动诗句导入,了解作者,初读感知诗歌。

(2)解题,疏通文义,概括诗歌内容。

(3)品读诗歌,抓住白描和比喻手法,明确诗歌情感。

学习方法小贴士:勾画关键字词、旁批读书法。

3)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都是关于劳动的颂歌,但是他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明确:

(1)表现手法:《图片苢》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图片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充满着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运用白描和比喻的手法,描写金家老少齐上阵在雨天抢插秧苗的场景。渲染了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

(2)情感主旨:《图片苢》描绘出一幅远古太平盛世人民生活和乐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插秧歌》体现了农人种田的艰辛及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活动二

读写测评(根据学习条件任意选择两项)。

(1)扩写《图片苢》或《插秧歌》中的劳动场景,要求不少于200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2)观看“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建设场景视频,描绘视频中的劳动场景。

(3)搜集整理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劳动场景的描写片段,推荐赏析并交流。

(4)安排一次集体劳动,要求学生描写劳动场景,描绘出劳动的滋味,不少于200字。

(5)运用相关软件,制作一篇表现劳动欢愉的短视频。

小组交流推荐,大组PK,互赏互评,交流经验得失。

【任务二:劳动之美】(5课时)

第三、四课时

活动一

阅读3篇人物新闻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评价。

提示:①抓住新闻的5个“W”1个“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②注意人物描写的手法,注重细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学习小贴士:一边阅读一边旁批,也可勾画关键词句。

活动二

全班交流活动一取得的学习成果。一位同学发言时,指定某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或补充或质疑或进行答辩式提问),形成生生对话。后期教师加入,形成师生对话,见表1~3。

提示:注意表述的概括性,针对性与逻辑性。

表1 袁隆平

图片

表2 张秉贵

图片

表3 钟扬

图片

第五课时

阅读“常见的新闻体裁”相关资料,了解常见的新闻体裁及特点,重点学习新闻通讯相关理论知识。

活动三

分小组搜集人物通讯的含义、类型、写作方法、结构的意义和原则等相关资料,制作学习幻灯片,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新闻通讯相关理论。

重点提示:

通讯的结构形态多种多样,不像消息那样有既成的模式。通讯写作,在结构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

(2)首尾圆合,文情畅达。

结构的主要环节无非是开头、结尾;层次、段落;线索、脉络;主次、详略。所谓首尾圆合,文情畅达,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例如:《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3)新颖活泼,不拘一格。

通讯的结构要巧妙,要新鲜,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第六课时

活动四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人物通讯理论分析这三篇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活动提示:①分组选择一篇人物通讯,抓住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行文结构分析。②分享交流,学生互相补充质疑点评,老师解疑。

参考小结:

(1)抓住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来凸显人物精神品质。

(2)行文结构之小标题式和首尾照应式。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本篇通讯全面地记叙了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以张秉贵“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探界者”钟扬》采用小标题的结构,通过人物的语言和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表现了“探界者”钟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第七课时

活动五

(1)阅读《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资料,观看相关视频。

(2)搜集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人物事迹。

(3)学会正确评价人物,仿照课文写一篇人物通讯。学生对照人物通讯特点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推荐分享优秀人物通讯。

(4)收集资料,多阅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讯,推荐分享交流写作特点。

(5)以小组为单位,仿照课文小标题结构,尝试写一篇人物通讯。

A.在社会上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人物;

B.学校的老师(也包括校内的工作人员);

C.班上的同学。

写作提示:选择先进人物、典型事例进行报道,弘扬正能量,结构层次清楚,语言简明生动,具有新闻时效性。

【任务三:劳动之质】

第八、九课时

活动一

分小组搜集学习新闻评论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文本分析。

学习提示:了解新闻评论的定义及特点,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区别),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新闻评论理论和文本思考,结合具体的段落句子分析文本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参考小结:

(1)文本结构:提出工匠精神—分析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

(2)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

(3)语言特点:整散结合,大量运用成语和修辞手法。

活动二

探讨工匠精神在当下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工匠精神对于指导当下的学习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并结合文本和理论思考优秀新闻评论的特征。

(1)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了解相关人物事迹。

(2)收集资料,积累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和相关名人名言。

(3)探讨“工匠精神”对于学习的意义,用理论指导实践。

(4)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按照评价标准(见表4)评选优秀新闻作品,合作撰写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

表4 参考标准

图片

活动三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交流探讨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最后进行写作实践。

写作测评:(二选一)

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人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人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人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三、学习资源

(1)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新华网)。

(2)《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视频。

(3)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理论知识。

四、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日常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新闻类文本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劳动光荣”学习任务群,包括劳动之乐、劳动之美和劳动之质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又涉及多组具体学习活动。第一组任务着重于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的欢愉,并完成诗歌场景扩写和对自己亲自参与过的劳动场景的描绘。第二、三组任务着重于理解基础上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发展,以及提升学生的讨论、辩论和写作能力。

本设计注重读、思、议和写,阅读和鉴赏需要表达和交流来外显,表达和交流乃至综合实践活动既有其自身任务性写作价值,也促进了深阅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和语文工具性的要求。

在评价中,以学习的真实发生为原则并作为基础标准,以学习的质量(学生读、思、议、写能力的提升)为较高标准,真实发生性评价与质量性评价并重,依据不同的学习活动,各有侧重。

【任务一:劳动之歌】

“活动一”设计说明:有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能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传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手法、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这两首诗歌都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诵读和对照课下注解疏通,就能够大致把握诗歌情感。学生通过赏析《诗经》的重章叠句手法,了解杨万里诗歌中白描和比喻的手法,理解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最终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手法的理解是否精准。

“活动二”设计说明: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扩写、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当前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高中生课业虽然繁重,但在闲暇的时候也要主动参加劳动,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增强对劳动的积极认识,不同的劳动需要不同的技巧和经验,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即劳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他们将劳动当成一种经常性的行为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质,还能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每天都要劳动,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在学校学习生活离不开卫生劳动,父母需要劳动才能保障家庭的生活。不论是扩写诗歌还是描写劳动场景,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丰富性和精炼性。

【任务二:劳动之美】

“任务二”设计说明:包括5个活动,侧重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后表达,有对人物通讯的解读,有对文本的高度概括提炼,也有人物通讯的写作,将理解、鉴赏、表达、交流融为一体。特别是最后一项活动,要求模拟课文写一篇人物通讯,将给学生带来挑战。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小组推荐、班级交流等形式来展示。

“活动一”设计说明: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源远流长,我们在古诗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的欢愉,而这种传统美德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新时代,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就是在各自的领域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这既是热爱劳动这一美德的传承,又让我们看到了劳动之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具有丰富性、实用性和活动性三大特点,本设计侧重于阅读鉴赏和口语交际活动。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通讯中人物事件的理解和筛选、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概括是否准确,是否有文本依据,表达是否有条理,是否合乎逻辑。要求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楚。

“活动二”设计说明:从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水平来考量。在表达与交流中,一个人、一个小组的力量是有限的,生生对话,在对话中形成碰撞,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老师也要及时指点概括人物事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解读实用类文本。评价时考查学生的活动是否有效,让学生在互相对话、互相质疑时有依据、有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在其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中评价其思维的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和表达的针对性。

“活动三”设计说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明确要求“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这是学生素养提升的需求,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新闻类文本,在引导他们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人物通讯理论知识,并交流分享,更容易使学生深化理论认知。

“活动四”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从新闻阅读走向新闻写作。要结合人物通讯理论知识,分析人物通讯的语言特点和行文结构,这有利于学生更快速地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评价时考查人物通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看学生能否在写作实践中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

“活动五”设计说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其目的是“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引导学生从新闻写作理论走向新闻写作实践。在这一设计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正能量,通过收集资料和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通过理论学习,文本探究和梳理整合逐步实践人物通讯的写作。考查人物通讯写作是否满足以下要求:主题明确,材料典型,角度新颖,情感真挚。

【任务三:劳动之质】

“活动一”设计说明:运用理解、筛选、分析、概括等方法,准确理解文本。使学生通过对新闻评论文本的解读,真正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明确“工匠精神”的作用和在新时代的意义,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来表明中心观点的。在理解语言时,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能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能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评价时考查学生:在表达时,能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力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逻辑。

“活动二”设计说明:在理解文本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能就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质疑,并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讲究逻辑,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篇连贯、语言简明通顺。通过对理论和文本评论的学习,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由浅入深,能透过现象认清本质。评价时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深刻性和对新闻评论的鉴赏水平。

“活动三”设计说明: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国家越来越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学校教育也越来越趋向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劳动教育也越来越凸显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高中生的劳动素质,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面向全体学生,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强调要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而本设计旨在使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由浅入深,能够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结合本单元所学,由感受劳动的欢乐,到认识劳动者的美,再到认识劳动的本质,让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评价时,从审美观念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自我,健全个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学生语言表达的针对性、深刻性和逻辑性,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继承到发展的角度来考查。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此来评定学生的习作等级。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81648.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8月 27日
下一篇 2024年 8月 27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