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同心,登高共情—部编版七年级“登高”群诗整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乌桓时所作。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初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一壮丽的诗篇。诗人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登幽州台歌》属歌行体,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登飞来峰》是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有感而发。诗人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是: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情分析
新初一的孩子,小学接触了大量古诗文的学习,初步掌握了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具备初步品读诗歌的能力。但对诗歌的比较分析和登高诗的接触比较少,也很少进行过群诗阅读,同时也未能完全深入理解诗歌。这些学习困惑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是关于部编版七年级“登高诗”的整合教学。从《观沧海》开始,温故知新,明确学习“登高”的三大切入点,然后拓展到其他登高诗的学习。有聚焦、有整合、有打通。整堂课把学生往深度引,把课堂往宽度行。带领着孩子在“登高”群诗中,与文字相亲、与文化相遇、与生命相知、与写作相生。学生从“语言运用”出发,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望天地、见众生,悟自我。围绕一个“高”字,异中求同,同中辨异,读出了登高诗意境的高远,写法的高妙,意蕴的的高深,当然还有生命的高雅和文化的高俊。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登高诗的基本特点,掌握赏析登高诗的基本方法。

2.学生通过精读品析,分析登高诗景物特点,体会登高诗的不同人生境遇和丰富情感。

3.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理解“登高”这一文化现象对于我们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精读品析,分析登高诗景物特点,体会登高诗的不同人生境遇和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理解“登高”这一文化现象对于我们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教学方法

1.精读分析法

2.读写结合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俯瞰同心,登高共情—部编版七年级“登高”群诗整合教学设计
一、温故而知新
俯瞰同心,登高共情—部编版七年级“登高”群诗整合教学设计
1.用歌曲《步步高》暖场,然后问学生:刚刚放的歌曲是《步步高》,初次见面,结合歌词大家猜猜,杨老师为什么要为大家放这首歌?

特地把里面最有力量的两句歌词送给每一位同学:热血注定要燃烧,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

2.说到登高,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那么当你登高俯瞰大地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觉?请用一两句话来分享。

明确: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冲天;自己很渺小卑微;扫除了城市的一切尘杂,空气新清神清气爽,精神为之清振;苦尽甘来的成就感;怎一个爽字了得,视野特别开阔;高处不胜寒;藐视一切,睥睨众生;很想放声大喊,累,身心考验……

3.师:一到高处视野开阔,一种浩然之气自然而然就从胸中喷涌而出,于是登高后就有景可写,有情想抒。所以古代“君子登高必赋”,由此使中国诗歌衍生出一类以登高为题材的诗作,登高诗。什么是登高诗呢?是指抒情主人登到山、亭、楼、台、阁等,而生发某些情思的诗歌。

4.同学们,这学期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有两首登高诗,大家发现是哪两首吗?《观沧海》《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接下来,我们通过温习《观沧海》来走进登高诗,齐读诗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学习一首登高诗?

5.具体结合这两首诗的词句,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学习一首登高诗?

明确:所见之境,所用之法,所明之意。

俯瞰同心,登高共情—部编版七年级“登高”群诗整合教学设计
二、联读而明意
俯瞰同心,登高共情—部编版七年级“登高”群诗整合教学设计
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刚刚我们通过温习学过的登高诗,获得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总结出了学习登高诗的三大主要切入点,佩服同学们超强的归纳能力,你们完全可以当我的老师了。小老师们,让我们继续登高,一起学习七下五单元的两首诗登高诗。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这两首诗的课下注释,把诗歌大意自信地讲给同桌听。

特别落实“古人”、“来者”“涕”“千寻”一寻约等于2.66米。

2.知晓了诗歌大意,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诗人的登高之地,这两幅画分别和哪一首诗表现的情景更接近呢?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明确:通过这一环节,评析每首诗的景物特点的异同和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3.面对天地的浩瀚,宇宙的无穷,我们壮怀激烈,那就用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来表达吧。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来深情诵读。

俯瞰同心,登高共情—部编版七年级“登高”群诗整合教学设计
三、悟读而共情
俯瞰同心,登高共情—部编版七年级“登高”群诗整合教学设计
1.借由诗人的眼睛,我们望到了天地的高远。继续向上,让我们走近那些遥远的诗人,去触摸他们的内心,探众生之情愫。你从诗中哪一个字或者词,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示例:《登幽州台歌》中“怆然”“涕”是非常悲伤的样子,不仅仅指诗人见不到圣君,贤明的君主看不到自己,“前已不见”“后更不见”,怀才不遇的伤感,“独”,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面对天地悠悠,茫茫宇宙,岂不渺如尘短如秒吗?一个“独”字,既对应着时间,又对应着空间。真是生不逢时、壮志难酬,茫然失措、孤苦无告啊!——宇宙观、时间观、生命观。《登飞来峰》中的“不畏”说明作者不怕,不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也就是不怕前进路上遇到的困难,表现出勇敢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象。哲理①: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②不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被世俗干扰,通过表面看清本质。

2. 师:刚刚同学们运用了一种非常高效的诗歌赏析法,“抓诗眼”,也就是抓住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的一个字词来理解诗歌的方法,这一任务同学们完成得很棒,把掌声送给自己。让我们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检测一下这种方法的掌握情况,请同学们联读诗歌,运用抓诗眼的方法,快速明确下面这两首登高诗的情感,然后把情感相似的两首的诗歌进行归类。

望岳  杜甫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颈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尾联)

含义:那升腾的层层云气,涤荡着我的胸襟;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我一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渺小的群山。

题敬爱寺楼   杜牧

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

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

含义:春寒料峭,千山冰封,我独自登上百尺高楼又独自下来,才能领会我绵长又忧郁的内心世界呢。

明确:《望岳》和《登飞来峰》是一类,《题敬爱寺楼》和《登幽州台》一类。不仅如此,诗人登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登高之地和人生际遇不同,所抒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或思乡念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或追慕古代先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纵情放歌,慷慨悲歌,追忆过去,展望未来。由此,我们发现登高诗的意蕴是很高深的。

3.从望天地到见众生,还需要读自我。如果把《观沧海》《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三首诗所呈现的不同生命状态,重新排序,你会怎么排,来展现你对人生的规划和生命气象?

4.创意表达:是的,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我们都要像几千年前的诗人一样选择步步高,乐观向上,一往无前。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他可以跨越时空,让我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使得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能从古诗中找到精神相通的密码。回到生活,结合你的登高经历和学习登高诗的体悟,你对登高有什么新的理解?请用“登高的过程,就是……的过程”说话。

示例:就是成长进步的过程,亲近自然的过程,征服自然的过程,宽慰自我的过程,重拾信心的过程,就是看到未来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生发豪情壮志的过程,就是走向乐观旷达的过程,释放自我的过程,发现自我的过程,战胜自我的过程,超越自我的过程。

评价:恭喜同学们对登高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昂扬的生命姿态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登高诗一样,从温故知新到悟读共情,一路望天地、见众生、悟自我,一级一级,走向思想的高峰。

5.总结升华:这一堂课,我们围绕一个“高”字,异中求同,同中辨异,读出了登高诗意境的高远,写法的高妙,意蕴的的高深,当然还有生命的高雅和文化的高俊。孩子们,只要我们一直向上、向上、向上,我们个人的、社会的、民族的一切痛苦都将不是痛苦,而是历练、是创造,是生命的大开大合,是岁月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向上攀登的姿态。同学们,这堂课即将结束,来个首尾呼应,杨老师再送大家一个小礼物:一副对联:上联是远近登临共诗意,下联是古今俯瞰同此心。横批:登顶我为峰!在中华登高文化中继续望天地、见众生、悟自我。下课!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设计

《松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3-11-22 7:08:56

教学设计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支架可以这样设立!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2023-11-24 9: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