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致大海》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 13课四首外国诗歌之一。本单元对应“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该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指出:“要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与思想内涵……调动学生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促进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心灵世界的理解。”单元研习任务也指向从意象和体式入手去深化对外国诗歌审美、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与理解。
梳理意象,是理解意象的含义,进而把握情感基调与思想内涵,是诗歌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但对学生来说,阅读外国诗歌最常见的障碍在于:欠缺对诗歌、诗人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缺少外国诗歌作品阅读的经验。因此,《致大海》中“大海”意象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显然应该纳入教学内容。
不仅如此,普希金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其文学作品的基本特质所在,是带来强烈阅读感受的重要部分,所以应当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另外,外国诗歌本身体裁形式与中国传统诗歌迥异,又经过转译,节奏和意义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给学生诗歌审美体验的获得带来了极大障碍。教学时应化解文体学意义上的变化所带来的隔阂,从而带给学生审美的体验。因而关注其特异的音韵、诗节、诗行等文体要素,让学生深入感受它的优美旋律、壮美意境和整体结构的美感等特质,正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克服这些障碍,获得新的诗歌阅读体验和经验的策略、方法、路径,也是外国诗歌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实录】
一、关注学情,任务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读外国诗歌吗?
生:不怎么读。
生:有文化隔阂,读不懂。
(生笑。)
师:确实,当我们从熟悉的唐诗宋词转向外国诗歌时,定能感受到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和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正是阅读外国诗歌的艰难之处,也是我们需要去突破和拓展的。今天,我们将从外国诗歌独特的意象和体式入手,共同研习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读意象,把握情感
师:从诗歌标题“致大海”中能获得什么重要的信息呢?
生:这首诗的抒情对象——大海。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核心。“大海”这一抒情对象的选择首先是和普希金当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直接相关的
(投影):
1820 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由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俄。1824 年又被第二次流放,遣送回家乡。临别前夕,诗人登上敖德萨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先自行朗读这首诗歌。朗读的同时,标注诗节,圈画每个诗节中“大海”的形象、表达的情感,仔细品读普希金笔下的大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想对大海致以怎样的情感。
(学生朗读、圈画。)
生:普希金用了很多词形容大海,如壮观、骄傲、沉郁、幽静、任性、自由、喜怒无常……我理解普希金对壮观、骄傲的大海的热爱,但不太能理解他为什么热爱沉郁的、任性的、喜怒无常的大海。
师:是呀,为什么“喜怒无常”“沉郁”“任性”这些贬义的特点也被诗人当作大海的优点来赞美呢?这些词很显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我们能不能结合普希金的创作背景,把这些形象放回当时诗歌的语境、诗人的心境中去体味呢?
生:诗人在告别大海时说:“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这一句中的“回声”似乎是大海对孤独寂寞的诗人的回应,“深渊之歌”“喑哑的声音”则像是大海与被流放的诗人抑郁苦闷的倾诉的共鸣。
生:诗歌第 5 节写大海“喜怒无常”“若汹涌起来……成群的渔船就会覆灭”,其实是在表现大海吞噬一切、反复无常又狂放不羁的形象,象征一种激情、自由和力量,这正是当时被流放、被幽禁的诗人所渴盼崇拜的。
生:诗歌一开头就写“再见吧,自由的元素”,说明在诗人心中,大海最重要的特点是自由。“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这里的“幽静”和“任性的脾气的发作”都是大海的性格,诗人也许是羡慕大海可以自由地呈现它个性的任何一面。
师:这些同学真是都有一双慧眼,看到在对“大海”或壮观或幽静,时而激情喷涌又时而抑郁幽怨的形象描写中,折射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力反抗。诗人正是借大海自由奔放、深沉有力、骄傲倔强的壮美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和对伟力的崇尚。
三、背景还原,文化理解
师:在这首讴歌大海的诗歌中,普希金特别用了 6 个诗节来写拿破仑和拜伦这两个人物,其实依据普希金最初的草稿,诗歌最初的版本中只存在两个主要形象即“我”与海洋;而经过后来的补充,才由两个扩展为四个——“我”、海洋、拿破仑、拜伦。这又是为什么?这两个人物与大海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梳理普希金描写和评价他们的语句,结合学案中拿破仑与拜伦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人更深层次的情感,并将你的感受与思考在小组里进行分享交流。
(小组交流讨论后进行班级分享。)
生:我们小组对拿破仑比较感兴趣。拿破仑最初是为民主、自由而战,但后来追逐权力、侵略扩张,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终他兵败滑铁卢,流放圣赫勒拿岛而死。诗歌中描述他是“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已经在苦恼里长眠”。诗人这是批评他成为皇帝后丢失自由的专制、侵略。
师:借助历史背景的还原与对应,我们很快找到了解读的路径。与拿破仑相比,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形象似乎更为高大,他与大海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生:资料中说拜伦曾多次航行于海上,创作了丰富的海洋诗篇,最后渡海为意大利、希腊的民族解放事业而战斗,把自由的精神贯彻到底。在诗中普希金也称拜伦为“天才”“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联系之前对大海意象的分析,我们小组认为,大海和拜伦在精神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获取自由而勇于冲破一切束缚和阻挠。
师:通过这个小组对拜伦形象的解读,我们解锁了这首诗歌的深层意蕴。《致大海》这首诗表面上是以大海作为主体意象和抒情对象,实际是通过大海来表达作者对拜伦自由精神的继承。大海其实也是普希金笔下常用的一个意象,在许多诗篇中,他毫不吝惜笔墨对海洋加以描写讴歌。
(投影普希金其他有关大海的诗歌作品。)
师:比如《我羡慕你,大海勇敢的船夫》,写了普希金对勇敢品质的推崇与赞美;在《陆地与大海》中,他表达了对平静状态下的海洋的深厚情感;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海洋已然成为民众抗争暴政的意象……普希金这种对大海精神的追崇、庄严崇高的英雄化表达也与他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有着紧密的联系,是那个时代民族性格心理的折射。
(投影呈现普希金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
普希金写诗的时候,俄国已成为横跨欧亚的海洋帝国。
同时,十九世纪初的俄国对抗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使全国上下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同时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潮也迅速影响了包括普希金在内的贵族青年,反对王权的自由思想深入人心,民族意识进入觉醒时期。写作《致大海》的“南俄流放”时期,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交往,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更激发了他的自由激情和战斗精神。
师(小结):普希金把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时代的激荡、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铸就了这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篇!
四、研习体式,审美体悟
师:单元研习任务还提示我们关注这首诗的体式:“前者体式严谨,四五行一节,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现在我们从体式入手,再次走进这首诗,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什么是体式?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正如中国传统诗歌有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外国的诗歌也有它特定的体式,具体说来就是诗节、诗行、押韵这些诗歌外部形式。
生:老师,那翻译诗歌能体现原版诗歌的体式吗?
师:你这个问题很犀利。翻译诗歌,肯定是要流失很多节奏与韵律的信息。从资料对《致大海》俄文原版诗歌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普希金每行诗歌都严格遵循了四音步、抑扬格(轻重)的押韵方式,可见其诗歌押韵、格律是极为严谨的。我们通过这个俄语朗诵音频略微感受一下。
(投影呈现俄文原版诗歌韵格,播放俄语朗诵的音频。)
师:别林斯基曾经说过,普希金的诗“所表现出的音调的美与俄国语言之间的和谐,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浓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剑戟一样坚固而有力”。这样好的语言感受,隔着语言的墙,我们是无法享受的了。
生:太可惜了!
师: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译文中感受到转化为汉语后这种整齐的押韵、节奏所带来的情感表达效果。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教材查良铮译本和学案戈宝权译本的押韵、诗行这些体式特征,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查良铮先生译本每个诗行大约在 10 字左右,注重押韵和诗行的整齐。而戈宝权先生译本则不太讲求押韵,诗行长短不一,最长的诗行有 14 个字,最短的诗行只有 5 个字。
师:好,同学们现在读一下两个译本,说说你们感受到的不同。
(学生自读、感受。)
生:查良铮先生的译文有整齐的押韵,那种节奏感,读起来像一波一波、翻涌向前的海浪……有一种很有气势的宏伟感觉。戈宝权先生的译文读起来更自由一些。
师:你的感觉特别敏锐。短的诗行带给人的感受简洁、明晰,相对整齐的诗行排列有一种庄严、壮阔的“建筑美”,特别是查先生译文使用“ang”的尾韵使音调浑厚昂扬,这与普希金所选用的意象——大海的壮阔以及抒发对大海的讴歌与赞美是相得益彰的。
师:现在我们再来朗读查良铮先生的这首译诗,这一次读诗的时候,请仔细观察每节的诗行有什么特点,并记录下你读这些诗行的感受,思考诗行的长短、每节诗行的多少与诗人表达的情感起伏变化是否有关系。
(学生朗读、记录。)
生:我发现,第 3、4 节对大海倾诉、赞颂时,表达激昂有力的情感,主要是一些短语;而第 7、8 节,表达自己迷茫徘徊之感时,句子变长了,语言的节奏也随之变得缓慢、低沉。
师:你关注到了句子长短、节奏与内在情感的呼应,非常好。
生:我看到拿破仑的部分诗句不仅变长了,而且好像是有意断开来,比如“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这里把一个长句断开来,分为两行,读起来的时候不是那么连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师:那我们尝试改写一下,把这里断开的诗句连起来,再和原诗的这种跨行处理比较一下。
生:断开来,不是那么流畅,好像诗人在这里需要停顿一下,对拿破仑悲哀惨淡的结局有一个沉思。
师:是的,你已经感觉到了。“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这样的分行表达,让长句不断分割,形成间隔的跨行,使读者对拿破仑有了更为广阔的理解与想象空间,也与这一部分因拿破仑之死而变得深沉冷峻的情感相呼应。我们还能找到一些类似的表达吗?
生:在第 12 节。“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这里都有长句的跨行,与诗人那种对前路迷茫、彷徨的情绪应该也是对应的。
师:这位同学已经很好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体式对应的情感特征。其实这里除了长句的跨行,还有诗句的隔断、倒装,使得诗歌中的情绪变得迟疑、悠长,弥散开一种哀歌式的忧郁。同学们渐入佳境了,我们再读一读诗,看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和发现。
生:刚才说写拿破仑用了分行的长句时,我又看了下写拜伦的句子。“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我发现,这里大多是用激昂短句来表达对拜伦的赞美。
师:这位同学做到了举一反三。在査良铮先生的译诗中,通过诗句长短、分行变化表达了普希金凝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由英雄的激情礼赞,又有对专制暴虐的冷峻批评,还有对穷途末路的惆怅哀歌,同时又显示出思想的理性和睿智。
五、分享收获,小结本课
师:通过这节课对《致大海》的阅读研习,同学们对外国诗歌有了怎样的新感受和新收获?
生:我初中比较喜欢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今天读了《致大海》,刷新了我对普希金诗歌的认知,以后提到普希金,我可能更多地联想到大海,他那种大海般的自由激情和反抗精神。
生:我主要感受到了《致大海》中那种庄严崇高的美,和我读过的舒婷的《致大海》是很不一样的。
师:好的,你感受到了中西诗歌在同一个意象上的差异性,下次请你来专门分享。
生:我发现读外国诗歌不能只读一个版本,要多读几个版本,甚至要读原版诗歌。还要联系历史背景去读,这样才能读懂诗歌的精髓。
师:你很厉害,掌握了阅读外国诗歌的两种方法:背景还原和译本比较。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诗歌的体式,以及怎么从诗歌体式入手感受诗人的情感抒发。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所得吗?
生:比如,可以从押韵、分行、分节这些方面具体地把握外国诗歌体式的特征,或从句式长短变化、跨行这些特征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
师:说得很好。欣赏外国诗歌时,我们可以从其独特的抒情对象出发,直观感受诗人的个性特质,继而知人论世,从个人际遇、时代背景、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地域文化特征等角度切入,发掘这种个性特质背后的深层原因,把握诗人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呈现的内在“自我”,进而获得对诗歌更深层的审美感受。也可以通过诗歌在意象、体式、审美趣味方面的比较,感受不同地域国家迥异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获得对诗歌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六、布置作业,延伸探究
师:有没有同学注意到,《致大海》起首两节与最后两节都是写诗人与大海的告别,但句子的特点和节奏不同,请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这是本课的第 1 项作业。第 2 项作业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进一步探究,《致大海》中表现了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请评析其表达的思想意义。第 3 项作业是从诗歌体式的角度分析惠特曼的《自己之歌》。
【执教感言】

支付解锁,阅读余下文字

已付费?登录刷新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1043.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3月 14日
下一篇 2024年 3月 14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